冉微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062-01
在口語交際中,批評不可或缺。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在世,孰能無過,一般來說,人都有自知之明。人們發(fā)現自己的錯誤后,會對過失的性質、危害、根源等進行一些反思。但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的反思再深刻,總不如旁觀者看得透徹。所以,當我們發(fā)現別人的過失時,及時地予以指正和批評,是很有必要的。批評可以幫助他人認識錯誤和改正缺點,是幫助他人進步的好途徑,當然,批評也是需要策略的。而大部分的中學生缺乏運用批評策略的意識,更缺乏在批評時如何講策略的方法。
在中學生中,很多人不善于批評,造成了同學關系緊張,友誼被破壞。本來一片好心,換來別人的誤解甚至憎恨。所以,本文提供了四種針對中學生的實用的批評策略。
一、批評針對的是事情,而不是人
這是批評的第一條策略。批評的只是針對對方做錯的某件事情,而不是針對他整個人。批評的時候,由于情緒的因素,往往容易,把批評的矛頭直指對方的整個人,這是需要我們避免的。批評人應盡量準確、具體,對方哪件事做錯了,就批評哪件事,不能因為他某件事做錯了,就論及這個人如何不好,以一件事來論及整個人,把他說得一無是處,一貫如此。比如用“從來”“總是”“根本”“不可救藥”“我算看透你了”等言詞來否定人,都是不可取的,應當避免。
二、批評的語氣要真誠、緩和
批評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須營造一個對方容易接受的氛圍,不要引發(fā)對方的逆反心理,這就需要批評的語氣真誠、緩和。批評他人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對方認識錯誤、改正錯誤,而不是要制服對方,更不是為了拿別人出氣或顯示自己的威風。所以批評他人時態(tài)度一定要誠懇,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以關懷、愛護、誠心誠意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否則會造成緊張的氣氛,使對方產生逆反心理。
如何真誠,就是要設身處地??梢韵戎v自己的缺點和錯處,這樣對方就不會馬上有戒備和防衛(wèi)心理。這是因為你講出你的錯誤,能給對方這樣的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樣是犯過過失的人,這就會激起他與你的同類意識。批評人還要以緩和的語氣進行。因為被批評者心理不好受,如果批評者以激烈的口吻,那么被批評者情緒很可能激動,甚至引發(fā)對抗心理。所以,批評者,一定要用緩和的語氣。
三、批評要委婉含蓄
委婉含蓄的批評,能給被批評者以臺階下,能夠保護被批評者的自尊,能夠維護雙方良好的關系。
唐代名相魏征以直言善諫聞名于世,而他在批評唐太宗時也很善用含蓄的方法。一次,有人送給唐太宗一只鴿子,唐太宗很高興,就托在手臂上逗著玩。見魏征進來,怕他看見,趕緊揣到懷里。其實魏征早已看見了,只是故意不言明,奏事時有意慢條斯理,拖延時間。結果等魏征走了,鴿子也悶死在唐太宗懷里。這里,魏征就是用含蓄的方式批評了唐太宗玩物喪志的行為。在批評的語氣上,其實也可以表現出含蓄。批評,如果帶有幽默的成分那么就更好。這樣被批評者能在心理放松和愉悅的情況下改正的錯誤,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有位女作家應邀到某校演講,時間安排在下午的第一節(jié)課,還沒開始講,她就發(fā)現已經有同學在打瞌睡了。她拍拍桌子,大聲說:“在這個悶熱的午后,各位要聽我這個老太婆說話,一定很想打瞌睡,不過沒關系,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有兩個原則,一是姿勢要優(yōu)雅,不能趴在桌子上;二是不準打呼嚕,以免干擾他人。”說完,全堂哄然大笑,沒有一個人再打瞌睡了。
四、批評要提供解決方案
批評,并不是指出對方的錯誤就完事,而是只有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才算到位。我們批評他人,并不是批評對方本人,而是批評他的錯誤的行動。把批評指向他的活動,實際上就能給他一個稱贊,同時建立他的自我,讓他知道你他絕不致犯下這樣的錯誤,并且希望他做得更好。所以,為了讓批評最終達到理想的效果,不僅要讓對方有認錯的態(tài)度,還要提出改進的方案,這樣才能讓批評達到想要的效果。
比如你作為一名報紙編輯去印刷廠校清樣,結果發(fā)現版面上一個標題字錯了,而校對人員沒有發(fā)現,這時你應該對他進行批評,你可以說:這個錯字你沒有校出來。你也可以說:你對工作太不負責了,這么大的錯字你都沒有校正。很顯然,后者是不易被對方接受的,因為你不僅傷了他的自尊心,而且沒有就錯誤本身提出改善的意見,讓地方覺得你是為了羞辱他,而不是解決問題本身。
批評提出解決方案,不僅能展示批評者的真誠,還能促使被批評者的進步,真正達到批評的目的,還可以促進雙方的關系進一步發(fā)展。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