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為深入推進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充分交流和分享日趨成熟的優(yōu)秀教學成果,2016年11月24日至25日和11月29日至30日,赤峰市松山區(qū)召開了松山區(qū)第四屆中小學“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觀摩研討會”。
小學總會場設在松山三小,新學校(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教師發(fā)展部主任畢英春和山東壽光世紀學校副校長張麗作為特邀專家參加會議。松山區(qū)共計800余人參會。
會議共分四大版塊。第一版塊,是低段“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觀摩研討課與評課。會場設在松山六小,松山二小的劉麗慧老師、康秀娟老師執(zhí)教了《淺水洼里的小魚》,六小的盧旭杰老師執(zhí)教特色課繪本閱讀《幸運的一天》。第二版塊是中段“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觀摩研討課與評課。會場設在松山一小,一小的佟永波老師執(zhí)教了《陶罐與鐵罐》、八小的梁紅巖老師執(zhí)教了《好漢查理》、五小的王艷芝老師執(zhí)教了《習作指導課:景物描寫》。第三版塊是高段“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觀摩研討課與評課。會場設在松山三小,三小的宮明華老師執(zhí)教了《預習達標課》、王麗華老師執(zhí)教了《精讀引領課》、婁術禎老師執(zhí)教《略讀提高課》。三個學段的教師上課結束后,由畢英春主任、張麗副校長分別進行了評課。畢主任認為:九節(jié)課,彰顯了松山區(qū)實驗以來的巨大改變,學生能背誦唐詩宋詞、現代文中某些篇目,課堂上坐得住,會傾聽,敢發(fā)言、善于思、長于寫;教師也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教育教改熱情高漲,課堂教學重視整合,關注語用,扎扎實實。第四版塊由張麗副校長、畢英春主任分別就低、中、高三個學段,結合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進行了《整合的策略》及《整合的課型》的專題講座,同時為松山區(qū)今后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初中會場設在松山四中,新學校(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實驗調研部主任潘繼云與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qū)教研室副主任馮志華作為特邀專家參加了會議。松山四中于洋、松山五中宋曉麗、松山六中周孟春和實驗二中薛淑梅四位教師作了四節(jié)觀摩課,四位教師進行說課后由潘繼云主任與馮志華副主任進行了評課。隨后潘繼云主任為與會教師作了《整合的魅力》的專題報告。潘主任闡釋了“語文主題學習”的理念,講解了如何整合課文、壓縮課時以提高教學效率,尤其是對每個單元的整合,一個個鮮活的案例,為老師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她說“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不是一項一般意義上的實驗,實驗的真正“主題”和終極關懷是指向母語教育的原點——讓語文回歸“國語”,成為民族文化的尋根教育、扎根教育,成為“中國靈魂”。
中小學會議上,區(qū)教科局對2016年度“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先進工作者、優(yōu)秀實驗教師及課堂教學競賽獲獎教師進行了表彰?;A教育股股長王桂相作了總結講話,他對今后的實驗推進以信仰、合作、成長、方法和方向五個關鍵詞提出了建議。
(本刊通訊員 王銀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