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一、案例背景
在生活中,尋找江南足跡的方法有很多,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分成三種方法:
1.在圈定的范圍內(nèi)尋找江南的足跡;
2.在別人的引導下去尋找江南的足跡;
3.自己分析事物的特征去尋找江南的足跡,如果分析錯了,可以適當引導。
以上三種方法都能尋找到江南的足跡,但尋找江南足跡所經(jīng)歷的過程卻是不一樣的,從而體驗尋找足跡的過程也不一樣;在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是豐富多樣的,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個體的體驗和獨立感受是不一樣的。
二、案例描述
教《江南好》這節(jié)課時在學生的作品分析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分析,先后設計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案。
方案一:
看過教材,經(jīng)過短時間的思考后,我形成了第一種教學設計,按照常見的思維模式,欣賞作品后給學生分兩次做作品簡介并設定問題:
第一次,《江南好》這首評彈的旋律來自江南民歌,采用了民族七聲調(diào)式,樂曲大量運用江南民歌和蘇州評彈原有的級進型旋律,同時旋律大跳,給人以視覺和聽覺的美感,描述了江南小橋流水的情景。你能從旋律中找出來嗎?
第二次,《江南好》全曲旋律不離吳歌和蘇州評彈的細膩:附點、裝飾音的加入,又用波音、小三度的前倚音,使旋律纏綿深情。你能從旋律中找出來嗎?
但在隨后的方案制訂中,我很快否定了這套方案,由于預先給作品定了位,給情感加了框,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既沒有創(chuàng)造的空間,也沒有個性的思維,更談不上獨特的體驗。從這些方面來看,這節(jié)課無疑是失敗的。
方案二:
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通過作品的分析,理解歌曲的旋律特點,體驗出具有蘇州評彈韻味的江南歌曲特點。經(jīng)過再三思考,我感覺問題出在我給學生圈定了情感的框框,忽視了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與感受,音樂教學要在關(guān)注“教”的同時關(guān)注學生的“學”,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及個體情感的體驗。這樣我便形成了第二套教學設計方案。在學生模唱樂譜后,我先后也提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江南好》這首評彈的旋律來自江南民歌,你能用手勢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說說旋律的特點嗎?說說模擬了江南的什么情景呢?
第二個問題,《江南好》全曲旋律運用了大量的附點、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裝飾音、波音及小三度的前倚音,你能嘗試唱準并說說歌曲的風格特點嗎?
經(jīng)過第二次精心設計后,開始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因為這樣的教學,既完成了作品分析,又讓學生通過作品的分析理解了歌曲的旋律特點,體驗出了具有蘇州評彈韻味的江南歌曲特點。還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思維的發(fā)展。
方案三:
經(jīng)過精雕細琢,我發(fā)現(xiàn)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導者,我以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以個人自主學習、小組互助等模式發(fā)揮個體和小組力量的優(yōu)勢,主動尋找江南的足跡?;谝陨峡紤],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設計了第三套教學方案,讓學生兩次“下江南”“尋找江南的足跡”,簡要流程如下:
《江南好》這首評彈的旋律來自江南民歌,旋律給人以視覺和聽覺的美感,描繪了美麗的江南美景,你們能從優(yōu)美的旋律中找到“江南的足跡”嗎?請同學們在老師的琵琶聲中歌唱歌曲的旋律,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尋找江南的足跡?!苯又處熣垖W生視唱完歌曲的優(yōu)美旋律后,獨自“下江南”尋找江南的足跡。
學生片刻的思考后,我期待的情景出現(xiàn)了。例如,學生獨立“尋找江南足跡”的一個片段:“能說說‘江南的足跡在哪嗎?”第一位學生回答:“歌曲的旋律大量運用了級進型旋律,感覺很自然,就像江南的小橋流水一樣”。“嗯,同學們,你們同意這位同學的答案嗎?”“同意?!薄澳銈兡苷f說哪是小橋?哪是流水嗎?”“可以?!边@時我請了第二位學生來回答。第二位同學說:“歌曲的第一行主要旋律級進下行,兩個變化重復句,如流水下行一樣?!钡谌煌瑢W說:“歌曲的第二行旋律起伏相連,如江南的小橋彼此相連。”……
三、案例反思
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反復醞釀的教學設計的主體是學生,第一種教學設計方案教師圈死了學生的發(fā)展思維,學生雖有簡潔明了的感覺,但學生被動接受的過多;第二種教學設計方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思維的發(fā)展。可是忽略了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學生的思維還是在老師設定的框框中;第三種方案很簡單,讓學生自主去“尋找江南的足跡”,在課堂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學效果最好,在學生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精彩答案。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三次教學設計的方案和運用了第三種方案進行教學,正所謂“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關(guān)注焦點就是自己預設的教案,習慣于將諸如“作品分析”一類的知識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課堂的提問旨在引出確定的認知結(jié)果,藝術(shù)教育不能被說教所掩飾,審美不能以灌溉來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