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城市植物保護檢疫站 李民
項城市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病原因及防控技術
項城市植物保護檢疫站 李民
小麥赤霉病,又稱紅頭瘴、爛麥頭,是潮濕或半潮濕麥區(qū)的主要病害,也是我國小麥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來,隨著耕作制度的變革、水肥條件的改善和氣候異常變化的加劇,小麥赤霉病在項城市呈逐年加重趨勢,小麥赤霉病流行頻率增加,發(fā)生程度加重,影響小麥生產,致使產量降低和品質下降,尤其是染病籽粒中產生的DON 等真菌毒素對人畜的健康也有較大影響,給廣大種植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小麥赤霉病在項城市已成為常發(fā)性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危害,特別是2016年小麥赤霉病在項城市大發(fā)生流行造成嚴重危害,損失較重。全市發(fā)病面積達到4.5萬hm2,產量損失達4.216萬t。筆者對項城市2010以來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找出了該病發(fā)生規(guī)律和近年來加重的主要原因,現(xiàn)總結如下。
2016年,項城市小麥種植面積7.1萬hm2,主推品種為周麥系列、百農207、眾麥1號等,占全市麥播面積的90%以上。
由于天氣自然原因,特別是4月16日、19日、20日、21日、23日、26日幾次降雨,其中西南部李寨、三店、秣陵、孫店等鄉(xiāng)鎮(zhèn)降雨量偏多,正是小麥揚花期,高溫高濕十分有利于赤霉病的侵染,造成赤霉病大發(fā)生。
據(jù)項城市農業(yè)局植保站抽樣調查統(tǒng)計,小麥赤霉病2016年發(fā)生情況是:全市病田率80%,平均病穗率14.6%,最高病穗率80%。全市東部、北部鄭郭、王明口、官會、付集及5個辦事處較輕,平均病穗率5.5%,西部、南部孫店、三店、李寨、秣陵等鎮(zhèn)較重,平均病穗率23.6%,個別地塊達50%。
2012年,小麥赤霉病在項城市嚴重發(fā)生,發(fā)生面積達2.38萬hm2,平均病穗率為 4.7%,最高病穗率為75%,病田率為80%。2013—2015年小麥赤霉病在項城市連續(xù)3年發(fā)生較輕,平均病穗率為1.2%~1.5%。2015年小麥齊穗揚花灌漿期間有3次有效降雨,是夜間下雨,白天晴,小麥麥穗上沒有殘留水珠,赤霉病沒有大發(fā)生流行。
(一)氣候條件
小麥赤霉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性病害,氣候條件是引起小麥赤霉病發(fā)生流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它既影響病原菌的生長、發(fā)育、繁殖、侵染和危害,又影響小麥的生長發(fā)育及抗病性。特別是小麥齊穗揚花灌漿期的大霧、雨日、雨量、溫度(在連續(xù)高溫條件下,當氣溫在15 ℃時,潛育期需7~8 d;當氣溫在18~20 ℃時,潛育期需4~5 d;氣溫在25 ℃時,連續(xù)36 h高濕度,發(fā)病最快,潛育期只有2 d)等氣象因子與發(fā)病關系極為密切。在小麥齊穗揚花灌漿期雨日多,雨量大特別是抽穗揚花期若遇連續(xù)2~3 d陰雨天氣發(fā)生就重,反之則輕。2012年和2016年就因該因素影響發(fā)生較重。如2016年4月16—26日有4次較強降雨,整個小麥抽穗揚花期間田間濕度大、溫度高,十分有利于赤霉病子囊孢子的釋放和侵染,而且連續(xù)的陰雨天氣造成沒有時間噴藥,等天晴后施藥已經晚了,致使防治效果差。
(二)群眾重治輕防,防治意識差,防治水平低
一是群眾習慣只注重治蟲不重視防病,不見病不打藥,沒有預防意識。二是科學防治水平較低。青壯勞力都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是老弱病殘,文化水平低,接受科學技術能力差,記不住啥藥治啥病,做不到科學防治。
(三)菌源量充足
近年來,項城市大部分農田為小麥和玉米連作,隨著秸稈禁燒,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使田間玉米殘體增多。赤霉病病菌是一種兼性寄生菌,同時能在玉米、油菜、棉花、蘆葦?shù)葰埩舾缂敖斩捝细?,病菌能越夏越冬。病菌初侵染來源很廣,主要是土表的殘留玉米根茬上產生一堆堆細小的紫黑色顆粒(手不易抹掉),是該病菌的子囊殼。作物秸稈病殘體及田間地頭雜草有大量的赤霉病病菌,菌源量充足,為小麥感病提供了條件。據(jù)調查,玉米秸稈還田麥田比大豆茬麥田赤霉病發(fā)生要嚴重。
(四)施肥技術與播種期
因近年來土壤板結 ,整地質量差,為保證有足夠的基本苗,播種量不斷加大,再加上施肥不科學,偏施氮肥,導致小麥群體大,麥苗旺發(fā),遲熟貪青,有利于發(fā)病。一般情況下,小麥從抽穗期至成熟期均能發(fā)病,而以揚花期最易感病,抽穗后的5~20 d為危險期。一般花期感病,灌漿期到乳熟期發(fā)病,由于赤霉病病菌侵入危害時間有早有遲,小麥受害程度就有輕有重,侵入早的麥粒不能形成,侵染遲的麥粒雖能形成,但受害后不能正常灌漿,出粉率降低。如揚花灌漿期與陰雨高溫天氣相吻合,發(fā)病重;反之則輕。
(五)主導品種抗性差
項城市推廣的主導品種為周麥27、周麥26等周麥系列,在全市種植面積達50%。主導品種在品種抗性鑒定上均感赤霉病。
(一)農業(yè)防治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如鄭麥0943等中感赤霉病品種。二是根據(jù)品種特性,適期適量播種。三是深耕滅茬 ,深耕細耙,消滅菌源。四是提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合理增施磷肥、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二)加強預警功能
在小麥抽穗揚花期,注意天氣變化。如短期天氣預報氣溫比常年高1~2 ℃,雨日在3 d以上時,可預報病害屬早發(fā)嚴重型。在未來3~5 d即可出現(xiàn)病穗,對揚花灌漿期內又可能遇到連續(xù)下雨的品種或田塊,搶在雨前噴藥保護。如天氣晴好穩(wěn)定,或氣溫低于13.5 ℃時,噴藥可適當推遲或不噴。只有將病蟲測報和農業(yè)氣象結合起來,才能準確預測預報小麥赤霉病,才可以為藥劑防治提前做好準備。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要充分認識小麥赤霉病的嚴重危害。因此,大流行年份,各級政府都要將赤霉病的預防作為要事來抓。農業(yè)部門要宣傳和推廣科學的防治技術 ,提高防治質量 。
(三)藥劑防控
據(jù)近幾年的試驗實踐,防治小麥赤霉病應選擇內吸性強的殺菌劑。第1次施藥在小麥抽穗揚花期,注意天氣變化。如溫度15 ℃以上,未來雨日在2~3 d或者有霧時,每667 m2可用43%戊唑醇20 g或50%咪鮮胺錳鹽20 g或25%氰烯菌酯100 mL對水30 kg噴霧預防。對揚花灌漿期內可能遇到連續(xù)降雨的品種或田塊,搶在雨前用以上藥劑進行2次噴藥保護。如天氣晴好穩(wěn)定,溫度低于15 ℃時,噴藥可適當推遲或不噴,確保做到發(fā)生流行前。若氣候條件適宜赤霉病病菌的發(fā)展,應在用藥后7 d進行第2次噴藥,以控制赤霉病的發(fā)生和危害。噴藥時要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如噴藥后遇雨,則需雨后補噴。以上藥劑可交替或復配施藥,防效更佳。在小麥赤霉病的防控上,一定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主動出擊,見花打藥”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