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川縣赤土店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陳正修
欒川縣林下豬苓無性繁殖技術
欒川縣赤土店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陳正修
欒川縣山坡多、耕地少,發(fā)展林下種植業(yè)已成為山區(qū)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來來,由于市場對豬苓的需求增大,野生豬苓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所以林下豬苓無性繁殖已成為山區(qū)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F(xiàn)將欒川縣林下豬苓無性繁殖技術介紹如下:
羊肚菌。羊肚菌單生或群生,大多數(shù)長在樹下有薔微科小灌木處,主要產于云南、山西、青海、四川等地,目前均為野生。羊肚菌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含量豐富,中醫(yī)認為其味甘、性寒,有和胃消食、理氣化痰的功能。
在原始闊葉林、混交林或次生林中繁殖,如樺、橡、槭、栗等林下,不要在針葉林內。最好選擇海拔高度在800~2 000 m的林下,坡向東南或西南,土層深厚,腐殖質多,疏松的沙壤土中。鹽堿地不宜繁殖。
除了封凍期無法繁殖外,其他期間均可。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這時豬苓正度過休眠期進入生長期,蜜環(huán)菌也處在生長期,兩者可建立良好的共生關系。
種植前1個月左右,選擇樺樹、楊樹、栗樹、青岡樹和橡樹直徑3~10 cm,長50 cm或60 cm同規(guī)格樹棒,每隔3~5 cm砍1個魚鱗口,利用樹梢頭砍成6~8 cm的馬蹄形樹枝,堆放在半陰半陽的地方,經過晝夜露至半干備用。待有豬苓種時即可在林下環(huán)坡勢開挖條帶(長短、深淺不等,以寬度為80 cm為準)或坑田(長70 cm、寬60 cm、深20 cm),上面鋪約1 cm厚的林下潮濕腐爛樹葉,按間隔6~10 cm順帶擺放備用樹棒,兩棒之間以“人”字形擺好備用樹葉,在樹棒魚鱗口與樹枝交接處投放優(yōu)質蜜環(huán)菌2瓶/m2。同時在此處擺放野生適齡苓種,再覆蓋林下樹葉和腐殖土5 cm左右,再種第2層。最后覆蓋林下樹葉和腐殖土即可。
豬苓生長過程是其菌核的膨脹過程,需要相應的土壤通氣性,因此應防止人畜踐踏。尤其是大牲畜的踐踏,將使繁殖坑下陷,既破壞了豬苓的生長微環(huán)境,又使下凹積水。
由于豬苓多年生的習性,一二年內產量不高,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期。收獲中要注意表面土層中的菌核。全年都可以采收,以夏季采收為好。色黑質硬的稱為老核,這就是商品豬苓,也就是第1代和第2代豬苓。色澤鮮嫩的灰褐色或黃色豬苓,一般核體松軟,可作種核。
又由比爾-朗博定律可知,待測物質濃度C與吸光度A的關系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待測物質濃度超過一定范圍時,濃度與吸光度將不再滿足線性關系[6],因此,在對待測氣體進行定量分析時,要盡量選擇待測物質濃度在其線性范圍內。
在收獲時,要去老留幼,將收獲的豬苓菌核用刷子刷掉沙土與雜質,不能用水洗。然后在日光下自然晾曬,干后即可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