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穎 章錦怡
摘 要:日前部分當代大學生存在焦慮綜合癥,心理適應能力較差,由于社會輿論、人際關系等種種原因,使得大學生越來越懼怕開學,對學校產生排斥心理。通過分析教育體系以及自我效能的不足來探討導致大學生心理適應障礙的內外部原因,并結合中國當前社會現(xiàn)狀以及教育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合理的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科體系中,促進全民參與,共同關注。
關鍵詞:心理適應 大學生 教育 對策
心理適應是指各種個性特征互相配合、彼此協(xié)調,以此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能力。一旦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或出現(xiàn)了明顯的生活改變,人們就容易產生短期和輕度的煩惱狀態(tài)和情緒失調,常伴隨著一定程度的行為變化,如焦慮,厭煩,緊張不安等。一個人能否盡快地適應新環(huán)境,能否處理好周圍陌生、復雜的特殊事件以及人際關系,與個人的心理適應性高低有很直接的關系。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心理健康中心(CCMH)于2017年收集并分析了來自147所大學的161014名大學生的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學生因抑郁而尋求心理咨詢從2013年度的15%增加到2017年度的18%,同樣時間段因焦慮而尋求心理咨詢的從18.5%上升到了24%。而這僅僅是顯性數(shù)據(jù),還有許多大學生雖意識到自身可能存在心理問題,但卻不愿采取措施去積極面對。
大學生的心理適應障礙性的突出表現(xiàn)除了抑郁和焦慮以外,還存在學習進度跟不上、人際交往欠缺、失落與自卑心理等情況。這些有的是因為生活或學習中的挫折而引起的,但也有些是由于他們對事情的真實情況缺乏了解或有偏差而盲目地萌發(fā)出來的。
1大學生產生心理適應障礙原因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心理困擾是因為本我和超我的沖突,虛弱的自我難以調節(jié)追求快樂的本我和被道德感壓抑的超我之間的沖突,因此人就開始產生焦慮和抑郁。而自我、本我以及超我這三者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以及個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1.1社會認知的錯誤
數(shù)字經(jīng)濟化時代的到來使得社會價值取向和人們道德觀念呈多元化趨勢,大學生面臨的社會輿論壓力也逐漸增加;另外,大學生對“社會”的誤解和恐懼,所謂“過來人”的經(jīng)驗——“社會潛規(guī)則,圓滑世故的人,起早貪黑拼命加班等”,某些妖魔化的評論更加使得大學生對社會產生了“惡魔效應”,抓住其一點缺點,推及其余,認為極端地、絕對地壞,恨屋及烏,這種片面的、偏執(zhí)的表現(xiàn)使得大學生對大學校園產生了陰影,一想到大學就得接觸社會上的各種人、事、物,一想到畢業(yè)后就得步入社會,則更加不愿正視學校生活。
1.2教育體系的滯后
雖然到了大學已不存在班主任的施壓和教師們的督責,但對于大一新生來說,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脫節(jié),大學的教學內容、方式以及班級管理模式等的改變會使其不適應;另外,本質上,學校的教學目的雖是培養(yǎng)德智體全方面人才,但大多都還是以成績?yōu)闆Q定性評判標準,學校沒有大范圍地普及心理教育,這就使得某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受不到心理關注,學習成績不合格,學習壓力增大,易產生自卑感以及回避態(tài)度;從教師方面分析,部分大學教師將講課看成一種單純性的任務,教完即走,這種缺乏管理藝術、教學技巧的老師也易招致學生的厭惡,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將其擴大到整個學校層面。
1.3自我認知的偏差
1.3.1自我效能的不足
在社會認知理論中,行為的各種機制下自我效能處于中心地位且具有廣泛意義。自我效能指個人在實施某一行為前對自己能夠在何種水平下完成該行為活動的主觀判斷。自我效能行為的缺乏直接導致行為動機的偏差。例如在面臨可能的不幸、危險等厭惡性情境條件時,自我效能感決定了個體的應激狀態(tài)、焦慮反應和抑郁的程度等心理反應過程。應對效能感低的人會以各種保護性的退縮行為或防御行為被動地應對環(huán)境,從而產生上述不良心理反應。而情緒調節(jié)效能可對主體的幸福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1.3.2 自我意識的偏差
自我意識包涵自我知覺和自我接納。一般來說,自我知覺程度高的人,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較強,即自我接納程度高。大學生大多都處于迷茫狀態(tài),缺乏學習動力、專業(yè)知識困惑、沒有清晰明確的未來規(guī)劃(考研、考公、留學、工作),不能正確認清自我,心理教育的缺乏導致自我認知失調、苦惱、逆反等弊端不能很好的控制治療,產生心理適應障礙。同時,可能由于學初補考、校園人際關系不良以及某些感情原因導致大學生越來越失落,自卑,不能合理的自我接納,則新學期心理適應障礙現(xiàn)象由此產生。
2心理適應障礙的消除
長期以來,無論是是社會、家庭、學校還是個體本身都不太重視心理教育。雖然古有朱熹、王守仁、梁啟超等人提出重視心理教育、依照學生身心個性發(fā)展教育,今有《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但似乎都未曾落實到實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是重中之重。
2.1建立健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網(wǎng)絡
高校應有健全的校、院、班級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wǎng)絡,同時也需建立健全的、多方位的、多層次的具有我國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國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大國,數(shù)字化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為我國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以及物質基礎,可以利用網(wǎng)絡平臺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開辦專題網(wǎng)站,也可以運用多種網(wǎng)絡媒介以實現(xiàn)社會、家庭、學校的緊密結合,從而實現(xiàn)動員全社會以關注大學生個人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狀況。
2.2教育部門應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2.1 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專業(yè)化
學校不僅是教書育人之地,更是學生們成長的搖籃。一個人的健康發(fā)展離不開心理教育,因此,教育部門應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系統(tǒng)工程,把心理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并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和心理健康專題報告,同時也需定期對每個教師開展心理教育課程的培訓。僅有心理咨詢室是不夠的,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日常教學活動中。
2.2.2 學校心理健康服務信息化
學校定期安排學生上機進行心理測試,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評估、預測與實施,對疑似問題學生單獨訪談,并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療技術。這不僅需要優(yōu)質的心理咨詢師也需要精通技術的互聯(lián)網(wǎng)人員。
2.3情緒管理法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強調心理適應的內部機制就是同化與順應的平衡,當面臨新異刺激時,主體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內部結構以求認識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即再次實現(xiàn)平衡。
2.3.1 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分為積極心理暗示和消極心理暗示,而消極心理暗示就是大學生產生心理適應障礙的原因之一,元認知干預技術認為,幾乎所有心理障礙都有潛意識的成分??赏ㄟ^積極的心理暗示以簡單、正面、重復的話語不斷刺激挖掘潛意識,使其作出相應反應。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心理調整的得力助手,能促進個體積極地應對壓力,增加幸福感。
2.3.2 適度宣泄法
部分大學生因缺乏目標生活導向性而碌碌無為,待在寢室里睡覺刷劇打游戲,久而久之將會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郁悶等不良情緒積壓在心中,宣泄的最佳辦法不是沉迷于游戲,而是可以適當?shù)剡M行戶外鍛煉。鍛煉中,全身肌肉得到積極活動,各肌肉群向大腦傳遞的興奮相應迅速增多,在大腦皮層形成大量的興奮劑,使得情緒高漲,直接給人帶來愉悅的感覺。溫伯格等人研究報道,一次30分鐘的跑步就可以顯著地改善緊張、困惑、焦慮等不良情緒狀態(tài)。
2.3.3 注意力轉移法
在心理適應障礙中,人的大腦里往往形成了一個較強的興奮點。當興奮中心轉移了,也就消除了心理障礙。大學生可以多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也可以多與好朋友、老師等聊天,還可以改變地理環(huán)境,多去戶外走走,放松自己的視線,從而實現(xiàn)移情效應,減輕心理壓力。
要消除大學生新學期心理適應障礙任重而道遠,它不僅涉及大學,也涉及所有學校教育系統(tǒng);不僅涉及學校,也涉及社會、家庭;不僅涉及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人員,也涉及到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所有人員。總之,只有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決大學生心理適應障礙乃至所有學生階層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 賈曉波.心理適應的本質與機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1(1):19-23.
[2] 段麗莉.大學生心理適應障礙的分析及對策[J].民營科技,2016(12):202.
[3] 林煒鵬.體育鍛煉對大學新生適應障礙的治療作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