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反腐敗斗爭面臨新的形勢、新的難題,一方面是出于進一步打擊腐敗犯罪的社會現(xiàn)實需要,另一方面,國際社會中普遍將利用影響力受賄行為進行立法,我國在加入《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后積極的履行自身的國際義務,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應運而生,該罪的誕生是我國立法對社會需求與變化所作出的積極回應。但是,相較于受賄罪體系中其他罪名,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相關條文規(guī)定得過于籠統(tǒng)模糊,諸如關系密切的人、近親屬的界定還不清晰。因此,對該罪的主體認定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關鍵詞:利用影響力受賄罪 近親屬 關系密切的人
一、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概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條的規(guī)定,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通過該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或者利用該國家工作人員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托人財物或者收受請托人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較重情節(jié)的行為。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系密切的人,利用該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原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實施前款行為的,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以行為主體為標準,可以將本罪分為三大類:
第一大類的行為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具體行為內容包括直接通過該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收受賄賂,以及通過國家工作人員對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斡旋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收受賄賂。第二大類的行為主體是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具體行為內容包括直接利用其原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收受賄賂,以及利用原職權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對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斡旋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收受賄賂。第三大類的行為主體是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關系密切的人;具體行為內容包括直接通過該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原職權或者地位,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收受賄賂,以及通過該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對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斡旋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收受賄賂。
二、“近親屬”的認定
近親屬作為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中的重要主體,其認定的范圍卻一直存在爭議,我國不同法律部門對“近親屬”這一概念的規(guī)定并不相同,學界關于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近親屬”的范圍爭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觀點:
(一)適用刑訴法“近親屬”的范圍。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近親屬”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許多學者指出,在刑事訴訟中應嚴格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來認定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主體中的“近親屬”,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等人應當屬于“其他關系密切的人”。
(二)將“近親屬”適用民事法律的標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的規(guī)定,近親屬包括第一序位的配偶、父母、子女;第二序位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根據我國講究人情,親情文化氣氛濃厚的國情,民法意義上的“近親屬”概念與我國的傳統(tǒng)家庭理念最接近,所以“近親屬”的概念有必要進行合理化的擴充。又有學者提出,雖本罪中“近親屬”概念屬刑事法律范疇,但不必然表示其不能由民法理論解讀,為凸顯刑法保障法益的功能,應以“民通意見”之規(guī)定對“近親屬”這一概念進行解釋。
(三)最后一種觀點支持以“刑訴解釋”的規(guī)定來對本罪中的近親屬進行詮釋。持此觀點的學者的主要理由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認為刑事與民事法律中“對于近親屬范圍的解釋太過于保守,違背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逼涠菓獙⒕哂袚狃B(yǎng)和贍養(yǎng)關系之其他至親,如喪偶女婿或喪偶兒媳納入“近親屬”的范疇。因為在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自然血親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那么親密,反而有很多喪偶女婿或喪偶兒媳與岳父母、公婆關系十分融洽的現(xiàn)象。因此,可以考慮把存在扶養(yǎng)和贍養(yǎng)關系的親屬也納入“近親屬”的范圍,同時,這也是相當于對近親屬這一概念進行了擴大解釋,有利于打擊賄賂犯罪。
筆者認為,上述三種觀點都存在著具體的理論依據,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此罪的“近親屬”究竟應當適用哪一部門法或者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在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還沒有明確給出標準的情況下,我認為應當首先立足于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的客觀現(xiàn)實,將符合各個部門法對“近親屬”的相關規(guī)定作為大前提,以最大限度發(fā)揮法律規(guī)范的社會作用為出發(fā)點,結合案件和當事人之間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嚴格按照某一部門法的規(guī)定來進行“一刀切”,過分重視原則性而忽視了靈活性,這樣必然會在司法實踐中產生不良后果,削弱對賄賂犯罪的打擊力度。
三、關系密切的人
本罪中的“關系密切的人”,通說認為是指與國家工作人員有密切或者親密關系的人,且密切程度足以達到能夠影響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這個范圍幾乎涉及到所有與國家工作人員可能產生交集并且滋生出密切關系的人群。覆蓋范圍不可謂不大,同時其概念模糊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到底怎樣才算是關系密切,密切到什么樣的程度才足以達到能夠影響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這在司法實踐中將存在很大的認定困難。
對于“關系密切人”的討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觀點。一種觀點是主張主要參照2007年“兩高”共同發(fā)布的《辦理賄賂案件適用法律的意見》中有關“特定關系人”的意見予以解釋。張明楷教授認為若要從關系的密切程度,現(xiàn)實影響力的大小等外在表現(xiàn)上來衡量行為人是否屬于“關系密切人”。不僅可以調查所謂的“關系密切人”是否與國家工作人員、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間存在共同的利益聯(lián)系,這種利益聯(lián)系可以是物質上的,如經濟利益等,也可以是其他方面,如感情上的。另一方面,當人物關系復雜,難以據此作出判斷時,可以把“影響力”作為一個有力的切入點,根據影響力的真?zhèn)魏蛷娙鮼韨让嬗∽C人物關系的密切程度?!皩⑵渌c其關系密切人界定為除近親屬之外的其他關系親近,對國家工作人員的行為、決定能以間接或無形的方式施加影響的人?!?/p>
筆者贊同趙秉志教授的觀點,即關系密切人不僅涵蓋了所謂的“特定關系人”,更不簡單的僅限于此,要根據不同的案件,具體案件具體分析。所謂“關系密切人”,重點就在于“關系密切”。只要兩者間關系的密切程度足以達到使公職人員因此做出或不做出有關的公務行為,那么就能夠認定為是“關系密切人”,而不必非要拘泥于角色、地位、經濟利益、利害關系、人身關系等等。
“關系密切人”這個術語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每個人的社會角色趨向多元化,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導致賄賂犯罪逐漸呈現(xiàn)“隱性化”應運而生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有學者就曾提出可以對“關系密切人”采取事后判斷的方式來認定。對其進行事后判定的方法就是以“影響力”為視角的采用實行行為作為客觀依據進行判定。
同時,不同案件的具體情況也會有所不同,因而對關系是否密切的判斷一定要注重區(qū)分不同的案情。具體而言,應當綜合考慮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當事人之間的情感深淺和利益結合大小等,采取事后推定的辦法,即無論行為人的具體身份如何,只要該行為人能夠利用自身與國家工作人員的關系促使上述人員實施了不合法的甚至是根本未履行應當的職務活動,或者該行為人能夠憑借該層關系,直接借助其他從事公職之人的不正當行徑,幫助他人獲得了不當好處的,此時就可以推定兩者之間的關系為密切。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出現(xiàn)不僅是我國國內立法走向國際化的體現(xiàn),同時進一步完善了我國賄賂類犯罪的罪名體系,使得刑法體系更加嚴謹,這一罪名的設立具有重要意義,對該罪名的主體界定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對于打擊賄賂犯罪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六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2] 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
[3] 袁永超:《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主體問題解析》,《中國檢察官》2014年第7期,第68頁。
[4] 高銘暄、陳冉:《論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司法認定中的幾個問題》,《法學雜志》2012年第3期,第3頁。
[5] 蘇林鳴:《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若干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鄭州大學,2017年.
作者簡介:張雙(1991),女,漢族,山東萊蕪人,法學碩士,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刑法學專業(yè),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