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瑋
齊魯理工學院,山東 曲阜 250200
從漢語中的日語借詞看中日詞匯交流*
郭 瑋**
齊魯理工學院,山東 曲阜 250200
中日交流源遠流長,其中文字詞匯的交流更是相當頻繁。隋唐時期,漢字大量傳入日本,原本沒有文字的日本才開始系統(tǒng)地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然而,明治維新后這種情況卻發(fā)生了逆轉,大量的日本詞匯開始進入中國,日語借詞開始成為中國人日常語言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漢語中的日語借詞的傳入分為三個高潮期,結合例子分析各個時期日語借詞的特點,由此管窺中日詞匯交流的軌跡以及日語借詞對漢語的影響。
漢語;日語借詞;中日交流;影響
日語借詞是指從日本借入漢語語言系統(tǒng)的詞。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中,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這其中大部分是日本人對西方相應語詞的翻譯,也有一部分是古漢語文獻中原本就有只是將用法固定或賦予專門含義的詞。這些詞傳入中國后,便在漢語中牢牢扎根。
漢語中的日語借詞的傳入有三次集中的高潮期。第一次:19世紀-20世紀初;第二次:20世紀80年代以后(改革開放以后);第三次:21世紀以后。接下來,本文將分別對這三個時期的日語借詞進行分析。
第一次高潮期為19世紀-20世紀初,此時正是“西學東漸”時期,中國人對西方事物的態(tài)度由最初的排斥、拒絕,到逐漸接受西學甚至要求“全盤西化”。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率先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禮。通過大量翻譯西方書籍產生了很多新詞,這其中又包含很多和制漢字。甲午戰(zhàn)爭,中國慘敗,認識到了學習西方的重要性。而此時日本改革的成功使當時的清政府將目光轉向日本,希望通過日本學習西方,向日本派遣了訪問團、留學生。于是這些有識之士便從日本人那里獲得了轉譯過來的西學新知,包括一系列漢語新詞,并將它們帶回國內。與此同時他們還翻譯了大量日本書籍來向國內介紹先進的政治制度、科學技術和觀念等。這就醞釀了第一次日語借詞傳入的高潮。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民主”“科學”“經濟”“社會”“哲學”“權力”“勞動”“原則”“自由”“法律”“電流”“常識”“美術”“運動”等就是在這一時期傳入的。在這一階段,漢語在向日語借詞的過程中,并非全盤接納,其中也經過了排斥、抵抗。例如嚴復就強烈反對冒用日語借詞,他提倡使用“計學”取代“經濟學”、使用“群”取代“社會”、使用“天演”取代“進化”等,但最后日語借詞仍大量涌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日語借詞多為兩字詞,較為穩(wěn)定、口語上容易理解。首次傳入的日語借詞數量極多,其中以科學類的詞偏多,并以書面語多和抽象詞多為特征。這些詞很多都沿用至今,并被收錄至詞典。
第二次高潮期為20世紀80年代以后(改革開放以后)。這一時期,由于中國推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誠然沒有政治上的開放就沒有經濟上的頻繁往來,沒有國人觀念上的轉變就沒有接納外國事物及日語借詞的條件,但這一時期呈飛躍式增長的中日經濟交流才是所有變化發(fā)生的推動力量。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日資企業(yè)及日本品牌進駐中國的現象。例如日本化妝品品牌“資生堂”進駐中國后,產生了“資生堂”這一借詞;日本便利店“ローソン”進駐中國從而產生了“羅森”這一借詞。正是這些經濟層面的交流才帶動了日本文化的傳入,像“和服”“榻榻米”“壽司”“修學旅行”這些詞也是在這一時期傳入的。此次傳入的日語借詞的特點是以衣食住行等貼近日常生活的詞匯居多,尤以介紹性詞匯居多,傳播途徑也由原來單一的書籍等出版物變?yōu)橥ㄟ^電視、廣告等多媒體傳播。
第三次高潮期為21世紀以后。這一時期最大的變化就是網絡的普及與全球化進程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中日之間的詞匯交流當然也隨之增加。廣播、電視、網絡等多元媒體迅速發(fā)展,人們每天都可以接觸到新鮮事物。這一時期,日本的動漫開始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例如2004年轟動日本的《電車男》塑造了一個典型的“お宅”(熱衷于動畫、漫畫及電腦游戲的人)的形象。從此,“御宅族”這一日語借詞傳入中國。一個“宅”字迅速在中國流行起來。其意思也由原本的“熱衷于動漫、游戲及電腦的人”演變成了“成天在家里上網,不交際、不修邊幅的人群”,不少網友戲稱自己為“宅男”“宅女”。除此之外,像“暴走族”“達人”“人氣”“一級棒”“卡哇伊”“歐巴桑”“過勞死”“萌”“超-”“-族”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傳入的。這一時期傳入的日語借詞的特點主要是:日本本土詞匯居多;詞類多樣,造詞能力強;詞義、詞性發(fā)生變化;傳播廣、速度快;使用者以年輕人為主。
文字是現代所說的“軟實力”之一。漢語對日語詞匯的借用作為一種現象,既是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漢語中的日語借詞可以說是中日兩國跨文化交流的橋梁。一切好的、新鮮的東西都值得被吸收采納,“吐故納新”才能推動社會進步。我們使用這些日語借詞,能夠豐富漢語的表達方式,滿足人們的交際需求。日語借詞的恰當運用,既能發(fā)揮它們特定的表達效果,又可以為漢語外來詞的吸收提供豐富的原材料。但同時,日語借詞中有一部分中日同形但意義不同的詞,例如“寫真”一詞,在日語中是“照片”的意思,而傳入中國后詞義演變成了“明星或名人的照片集”,此類借詞容易造成日語學習者的混淆,需要特別注意??傊挥袑θ照Z借詞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更好地為我們所用。
[1]王彬彬.隔在中西之間的日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J].上海文學,1998.
[2]王芳.漢語中的日語借詞[J].黎明職業(yè)大學學報,2009.
* 2016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學東漸時期中日新術語的形成與交流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SSF-023)。
** 作者簡介:郭瑋(1988-),女,山東人,研究生,齊魯理工學院,中級職稱,主要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化。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