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有春
束姓源流考證
□束有春
“束”這個姓在今天看來不算什么大姓,但它的歷史悠久而淵源有自,文化內(nèi)涵豐富。形成于宋代的《百家姓》原來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束”排第255位,與景、詹、龍三姓搭檔,構成“景詹束龍”一句。
有分析認為,束姓出自媯姓。我國上古時期有八大姓,分別是姬、姜、姚、嬴、姒、、媯、,都是女字偏旁,體現(xiàn)了人類最初對女性的崇拜,是母系社會文化基因的體現(xiàn)。“媯”字與地名“媯”有關。據(jù)《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在虞舜三十歲的時候,堯為了選好接班人,就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同時嫁給了舜,以便于從內(nèi)部考察舜的德行?!八淳計?,內(nèi)行彌謹”,舜與兩位妻子在媯這個地方生育后代,子孫以地名“媯”為姓,完全符合古人姓氏來源的途徑。如果束姓來源于媯姓,那就說明束姓是有著悠久而純正的“皇家”血統(tǒng)的。
巴蜀書社1993年出版的《甲骨金文大字典》中,“束”字赫然在目,說明在甲骨文及金文中,早已有“束”字。金祖同《殷契遺珠》中,第402個字即為“束”字;董作賓《小屯·殷墟文字甲編》中,第2289個字就是“束”字。召伯簋中也出現(xiàn)有“束”字?!笆弊衷诋敃r一是表示量詞,如《舀鼎》中有“用匹馬束絲”句;二是表示氏族或方國名,“束仲父簋”即如此。
根據(jù)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黃錦前教授研究,開封博物館收藏的三件“束仲父簋”的形制、紋飾與河南南陽市北郊磚瓦廠內(nèi)西周墓葬出土的“仲父簋”較為接近,與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虢季簋”尤為相近,“仲父簋”與“虢季簋”的年代為西周晚期,結合器物形制及銘文的字體來分析,“束仲父簋”的時代應該為西周末年。
如果我們不去攀虞舜這個“媯”姓高枝,僅從出土文物來看,“束”姓在商周時期就已經(jīng)很強大了,極有可能是作為一個方國活躍在中原與東夷一帶,至少擁有3500年的歷史。
但是,由于歷史文獻不足征,束姓從商周至秦王朝建立這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其行蹤不是十分清晰,足跡難以尋覓。抑或是在諸侯爭霸中被其他諸侯國所吞并,束仲父、束父辛、束父乙等鐘鳴鼎食之家的后裔們都跑到哪里去了?
當歷史進入到漢宣帝劉詢時代,束姓的香火通過另一個途徑得到了延續(xù)。
東漢末年及王莽“新”政時期,第一個真正以“束”為姓且被載入史冊的人物是廣的后裔孟達。
束姓人氏從北方來到南方繁衍,當與中國歷史上發(fā)生的幾次由戰(zhàn)爭引發(fā)的人口大量向南遷徙有關。
束姓通過這幾次的舉國人口南遷,大都相繼離開了北方故土,來到了今天的長江流域。在今天的江蘇、安徽等地,分布著大量的束姓人氏,其中尤以江蘇境內(nèi)鎮(zhèn)江的丹陽,揚州的儀征、江都,無錫的江陰,鹽城的射陽等地居多。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譜牒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理論上每一個姓都有自己的家譜,同時也有本姓的郡望,由于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枝葉連接,盤根錯節(jié),自然會出現(xiàn)同姓同宗或同姓不同宗的現(xiàn)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以“堂號”來區(qū)別,即同一個地域同一個姓氏又是同一個血脈的,往往共同擁有同一個“堂號”。資料顯示,全國束姓的堂號有很多,如:河南堂、南陽堂、補經(jīng)堂、廣德堂等。我的出生地在江蘇儀征市陳集鎮(zhèn),地處揚州市蜀崗的西延地帶,所以稱揚州西山束氏,堂號為“廣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