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斯霞
中華女子學院,北京 100101
?
關于輟學青少年干預措施的研究
鐘斯霞
中華女子學院,北京 100101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就有學者研究農村青少年輟學問題,主要集中在教育學、人口學和社會學領域對青少年輟學的原因和預防措施開展研究。在《從學生自愿性輟學看我國“控輟”政策的調整與轉變》一文中盧德生和賴長春詳細研究了隱性輟學現(xiàn)象。關于輟學青少年的輟學干預措施的研究中,學者們強調政府和學校加強的在經濟上對貧困學生的支助,預防學困生的偏差行為和輟學青少年的犯罪行為的出現(xiàn)。
首先,社會大眾對讀書的目的和意義有不同的看法。社會大眾普遍贊同學校教育對于個人的就業(yè)和社會化有很大的影響,為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提供了機會,“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個觀念讓很多家長選擇為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精力與資金;與此相反,部分家長堅持“讀書無用論”,他們對孩子的家庭和學校教育都比較忽視,采取放任不管的態(tài)度,當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希望進入較好的高中和大學的時候可能會勸子女放棄學業(yè)而早點進入社會工作,學習一門謀生手藝。
筆者發(fā)現(xiàn),持后面觀點的人多是經濟收入不高,受教育水平也不偏低的家長,他們的想法實際上是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和社會的對盲目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的一種反映。他們及他們的子女都缺少通過相對公平的教育來改變人生。同時,筆者對前者的觀點存在保留意見,教育是可以改變人的命運,目前社會中過分強化教育的功利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的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可能會受到比普通學生更多的學習壓力,造成厭學心理,導致隱性輟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
然后,關于青少年輟學后的干預措施中,不同的地區(qū)和國家有不同的政策取向。一方面,以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這四個國家為代表,這些國家在針對輟學青少年的介入策略時,注重對青少年的個體的興趣和能力的挖掘和培養(yǎng),尊重個體的意愿,會根據(jù)青少年的實際需要采取多元的干預措施,例如,針對學習障礙者,注重消除他們的學習挫敗感同時提升他們在學習中的成就感;針對有就業(yè)打算的青少年,與企業(yè)合作為他們提供就業(yè)培訓和指導。但是,這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的投入,引起了一些民眾的質疑和不滿,例如,2010《北京日報》中刊登的《英澳采取措施解決青少年輟學問題》一文中提到英國政府年投入800萬英鎊的服務計劃,使英國所有青少年能夠在18歲以前接受不間斷的教育和培訓,引發(fā)了民眾對青少年輟學問題的思考與不滿。另一方面,以南非為代表的國家在設計介入策略的時候考慮到的是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和偏差行為的糾正,減少流浪青少年帶給社會的負面影響,希望通過制定政策來控制輟學青少年數(shù)量及其行為。
在筆者看來,前者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工作專業(yè)中對個體潛力的培養(yǎng)這一價值觀相符合,并且這種介入策略在開展服務的時候是以青少年的利益與需求為先,所以效果可能會更佳。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處于一個較特殊的時期,并且青少年之間的個體差異極大,不能簡單的提供經濟支持來控制青少年輟學現(xiàn)象。政府和學校更應該思考如何調整學科設置,提供就業(yè)輔導與咨詢服務,幫助部分有就業(yè)需求的青少年完成社會化的過程,成功從學校過度到社會。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輟學青少年的困境的解決與能力的提升都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最后,社會大眾對輟學青少年帶給社會的影響的看法不一。在一些群眾看來,學生輟學,不僅是學生個人的損失,也是社會的損失,因為一旦有學生輟學,社會就失去確保全社會每個成員成為高效勞動力的機會,會導致失業(yè)、貧困和補救努力的增加,最終導致社會福利成本的上升。因此,輟學問題已不再是僅局限于個人、家庭或學校層次的問題,而是應該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并采取國家級行動予以應對的問題。但是,不少群眾對此現(xiàn)象沒有這種想法,認為這是他人的個人選擇,并且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沒有太多關系。
在筆者看來,前者的觀點更加理性和客觀。我們每個人都處于大大小小的系統(tǒng)中,這些系統(tǒng)有的和我們有直接聯(lián)系,有的則是間接影響著我們所處的子系統(tǒng)中。顯然,輟學青少年面臨的問題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因此,因此,輟學問題已不再是僅局限于個人、家庭或學校層次的問題,而是應該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并采取國家級行動予以應對的問題。
第一,政府將九年義務制教育納入我國憲法體系中,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迫教育的制度;加大對西部地區(qū)和農村留守兒童及城市流動兒童的教育資金的投入,保障經濟困難的學生不因經濟原因輟學,促進教育公平。第二,學校作為一種公共設置,開始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出現(xiàn)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學科內容的多樣化、學校類型的多樣化的局面;同時,學校教育工作者中有專門針對學困生的心理輔導和就業(yè)咨詢服務;素質教育得到推行,代替?zhèn)鹘y(tǒng)的應試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減少青少年輟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第三,家庭在預防青少年輟學方面主要是家長要多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對孩子的想法及時的了解,采取積極適當?shù)姆椒ㄟM行引導,要刻意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鼓勵他們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要采取正確的激勵和表揚手段針對孩子的失敗和成功。第四,我國已經有一些心理咨詢和商業(yè)性質的社會技能培訓中心能夠為部分輟學兒童提供服務,例如,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助他們分析目前的處境和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
政府層面的介入措施包括九年義務制教育具有強制性和廣泛性等特點,可以預防部分青少年被迫輟學;同時,我國政府層面的介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強調提高農村地區(qū)青少年的入學率,忽視了城市與農村廣泛存在的隱性輟學現(xiàn)象,不能針對不同問題的輟學青少年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學校方面的措施主要是教育方式的變革,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素質教育更加重視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提倡教育工作者要關注學困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但是,在我國大部分學校仍然是看中學生的成績,沒有做好對學困生等青少年的關注,對于青少年遇到的問題沒有及時給予輔導,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將學困生視為破壞班級凝聚力和升學率的問題學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困生輟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關系對青少年的行為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家長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心理狀況的變化和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當他們有輟學想法的時候,家長對他們的積極的引導和支持可以降低青少年選擇輟學或者是在青少年輟學之后在他們融入社會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經驗指導,降低偏差行為的出現(xiàn)的概率??墒?,對于部分家長而言,他們對待青少年的教育問題時容易受到社會大眾的影響,盲目跟風或者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青少年的學習中,例如,有家長認為讀書不如找工作,讓青少年被迫輟學。當下,我國的商業(yè)性的咨詢和輔導雖然可以給輟學青少年一個從學校向社會過渡的平臺,但由于收費較高只能為很少一部分青少年提供就業(yè)等服務。
以上四個層面的干預措施即各自的側重點又有相互合作的地方。一方面,輟學青少年因為家庭環(huán)境、年齡、性格、興趣和行為……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他們面臨的困境和需求具有多樣性;而且,每一個層面的介入效果都是有限的,單從某一方面介入不能有效解決他們的問題。另一方面,針對某一輟學青少年的服務中,該青少年的問題可能不止一個,所以,又需要整合政府、學校和家庭及社會提供的社會支持,為輟學青少年建立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社會支持網絡。
(1)替代教育方案,這是美國各州政府針對學習上遭困擾或行為上有常規(guī)問題的學生,設置不同于一般學校教育的教育模式,即將這些學生安置于傳統(tǒng)班級以外的教育情境之中,從其興趣和需要出發(fā),向其提供常規(guī)指導、個別咨詢和輔導,最大限度地發(fā)掘他們在生活中成功的潛力,使其能夠取得高中文憑或通過普通教育發(fā)展證書鑒定。①(2)幫助拉美學生取得學業(yè)成就計劃(ALAS)和職業(yè)教育計劃。該項目需在校際間實施,學生參加幾個學校的學業(yè)和職業(yè)主題(英語、社會研究、科學)的班級中,且每個學術項目都有一個特殊的職業(yè)關注點——媒體、商業(yè)技能、健康等。當這些學生接受初級訓練時,表現(xiàn)良好的將被安置在學校里做兼職工作,他們在獲得工作的時候必須提交簡歷,參加面試。這些措施與我國單純的防止輟學的措施相比,能夠為青少年進入大學和就業(yè)作好準備,減少輟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激勵學生的綜合性學習。強調發(fā)揮學校和學校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增加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使他們成為青少年的支持者和,可以鼓勵部分青少年繼續(xù)留在學校學習,同時也為有就業(yè)需求的青少年提供就業(yè)培訓機會。
已有的服務存在片面化的特點,沒有形成完整的服務介入體系。另外,我國已有的四個各層面的介入機制相互間關于輟學青少年的信息資源和服務之間交流與合作較少,因此,各方的介入措施的效果可能不明顯。例如,在針對大齡(17-18歲)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輟學問題時,需要的政府/學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特別是做好學校和家庭的溝通,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形成防止輟學的合力。降低輟學率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建立學校和家庭的有效溝通機制,積極利用社區(qū)資源和社會力量,形成防止輟學的合力,無疑是重要的一環(huán)。此外,企業(yè)在其中發(fā)揮的力量十分有限,基本上沒有出現(xiàn)像美國和日本那種為輟學青少年提供就業(yè)培訓和實現(xiàn)就業(yè)的機會,我國的輟學青少年只能依靠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尋找就業(yè)機會。
對于我國關于輟學青少年的干預和服務中筆者借鑒學者們的研究提出了有以下建議。第一,要改革教育內容,讓學生學有所用。應從實際出發(fā),探索文化知識教育同勞動技術教育適當結合、同兒童、少年發(fā)展的實際相適應的途徑??朔逃撾x實際的弊端,使課程設置、教育內容同經濟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相結合,利用多種形式開展職業(yè)教育。如美國的“職業(yè)教育計劃”。這個計劃把學業(yè)與技術技能合并起來,創(chuàng)建一個親密的、家庭式的氛圍,允許并鼓勵父母的參與和支持。結果表明,此項措施減少了輟學率,增加了出勤率,學生自身的容易感也有所增加,畢業(yè)率也隨之增加。第二,要改善教學,幫助學生取得學生成就。自愿性輟學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找不到學業(yè)成就感。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各個國家都在努力解決。如日本的“家庭式課堂教育”等。最后,堅持復學形式多樣化,發(fā)揮家庭、社會企業(yè)在復學中的作用??山梃b回歸教育的思想,嘗試在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分期完成義務教育,這對于控制輟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韓國政府為了治理輟學,鼓勵積極利用和擴充各種非傳統(tǒng)學校教育設施和方案,以擴大非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范圍,給更多輟學青少年(包括處在輟學邊緣的學生)提供滿足其需要的新學習環(huán)境和個性化的服務,幫助學生進行調適并提高其適應能力?!坝捎诜莻鹘y(tǒng)學校教育可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天賦和秉性需求,可以降低學生對學生生活的不適應,從而達到降低輟學率的目的”。②
[ 注 釋 ]
①劉彥尊.美國學生輟學問題研究.外國教育研究,2005(28).
②盧德生,賴長春.從學生自愿性輟學看我國“控輟”政策的調整與轉變.教育學術月刊,2009.1.
[1]劉彥尊.美國學生輟學問題研究.外國教育研究,2005(28).
[2]盧德生,賴長春.從學生自愿性輟學看我國“控輟”政策的調整與轉變.教育學術月刊,2009.1.
[3]王宏坤,安曉鏡,梁翀.美國輟學干預策略對我國教育的啟示.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
[4]林德水.農村中學生輟學現(xiàn)象分析及應對措施.
D
A
1006-0049-(2017)03-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