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自由之重與逃避之輕
    ——讀《逃避自由》

    2017-01-30 06:42:57李一葦
    山西青年 2017年17期
    關(guān)鍵詞:弗洛姆權(quán)威

    李一葦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自由之重與逃避之輕
    ——讀《逃避自由》

    李一葦*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獲得自由之后,人們開始逃避自由。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人們之所以逃避自由,是為了逃避始發(fā)紐帶斷裂后個人出現(xiàn)的孤獨和無能為力感。逃避機制可以分為權(quán)威主義、破壞欲和機械趨同三種,而納粹主義是逃避自由行為和后果的集中體現(xiàn)。筆者進一步總結(jié),逃避成為一種經(jīng)常性傾向,同人們對風險的恐懼有關(guān)。要想跳脫逃避自由的惡性循環(huán),必須樹立完整全面的人格,追求自發(fā)的積極自由。

    逃避自由;弗洛姆;風險;逃避機制;積極自由

    一、自由之惑:渴望與逃避

    自由,一個熠熠生輝的詞語,曾被擺在哲思的塔頂、眾擁的山巔、革命的終點線。約翰·穆勒認為,自由是人類幸福的要素;薩特認為,自由是主體的選擇,可以決定其本質(zhì)。近百年來的歷史無疑是走向自由的歷史,多少人為爭取自由而獻身?!敖?jīng)濟自由主義、政治民主、宗教自由及私生活中的個人主義等原則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人渴望自由”①,然而一戰(zhàn)過后新的制度登臺亮相,竟產(chǎn)生了所有人都無法約束必須臣服的權(quán)威——法西斯和納粹主義。

    “我們被迫認識到數(shù)百萬德國人那么如饑似渴地獻出他們的自由,其熱情不亞于當年為自由而斗爭的他們的先輩們;他們非但不向往自由,反而想方設法竭力逃避它;另有數(shù)百萬人則漠然置之,他們認為不值得為捍衛(wèi)自由而犧牲。我們還認識到民主危機不僅僅是意大利或德國的特例,而是困擾任何一個現(xiàn)代國家的普遍問題?!雹?/p>

    托克維爾早在十九世紀就已察覺,法國大革命陷入了一個怪圈。呼喊著民主,專注于平等,最終卻出于對革命的恐懼,放棄了自由。追求自由與逃避自由相連,渴望臣服與貪求權(quán)力并現(xiàn)。尤其是面對法西斯主義的經(jīng)驗,猶太學者弗洛姆提出疑惑:除了天生的渴望自由,人類是否渴望一種天生的臣服感?

    人們是如何一步一步開始害怕自由的?中世紀沒有現(xiàn)代意義的個人主義(雖然不排除實際生活中具體的個人主義),而文藝復興時期個人主義主要產(chǎn)生在上層。宗教改革時期,盡管各教派都強調(diào)臣服于上帝以獲取恩寵,然而加爾文的教義實際上具有一些隱含的作用。預定論宣揚信徒獲救與否與現(xiàn)世的功德無關(guān),任何人無能改變上帝預先設定的意圖。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論,此種宣稱為教徒帶來了一種微不足道和無能為力的孤寂感。然而它帶來的現(xiàn)實影響不止于此。

    預定論的隱含義是不平等的,無共同責任的。這恰好與資本主義工業(yè)性格暗合。人們接受科層制的劃分,各司其職;也意味著,風險自擔。中產(chǎn)階級由此產(chǎn)生焦慮和無力感,甚至有敵視和憤怒?,F(xiàn)代人由此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tài)。人與上帝形成的個體化關(guān)系,是人的世俗活動個體化的一記心理準備。人們擁有了更多的自由:選舉,出版,集會,罷工……然而,自由非但沒使得人類社會好轉(zhuǎn),情況恰好相反:人們越來越淪為政治選舉、政治宣傳甚至戰(zhàn)爭的工具。

    表面上的自由不能掩飾內(nèi)在的被控制。正如現(xiàn)代廣告的態(tài)勢——誘惑、恐嚇、削弱。你以為自己是在看廣告,實際上廣告也在塑造你。政治選舉更是如此:一堆口號,一場表演。政客們塑造著自己和對手,引導著選票。每個投票者表面上擁有神圣的權(quán)利,實際上身處其中顯得微不足道。

    人們對擺脫外在于自己的權(quán)力、不斷獲得更大的自由欣喜若狂,對內(nèi)在的束縛、強迫和恐懼置若罔聞。他們向孤寂的內(nèi)心投射自私、自戀,又或是尋找途徑——逃避自由。

    二、自由的模棱兩可

    人自出生,便需要適應。弗洛姆區(qū)分了靜態(tài)適應和動態(tài)適應。靜態(tài)適應指對既定模式的適應,比如在中國用筷子,到西方用刀叉;動態(tài)適應則指產(chǎn)生新東西、引發(fā)新沖動和焦慮的適應,比如孩子懼怕嚴厲的父親,將自己的情緒壓抑起來。

    人之所以要學會適應,是因為有需求。不僅有生物化的需求,也有為避免孤獨而產(chǎn)生的社會化需求。人類從原始部落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代社會,只要人群聚集,便有管理、分層、懲罰。從眾心理因懲罰而生。

    原始社會,對抗部落的違逆者很容易就被處死;封建社會,即使是朝堂高位的官員,若想發(fā)表自己的政見,依然需要拉幫結(jié)派,如此才敢發(fā)聲諫言;現(xiàn)代社會雖然人們逐漸變得個性化,社會更加寬容,然而某些社會習俗、道德規(guī)范依然是人類行為的牽引。比如今日中國,性別二元理論仍然占主流。如果一個生理性別為男性、心理性別認同卻為女性的人進了女廁所,不僅會被當成變態(tài),還要承受道德和法律壓力。即使是極具影響力的個人、自媒體,在工作中也需要團隊合作。合作意味著適應,只有與他人發(fā)生友好的聯(lián)系,才能達到自己追求的目標。

    弗洛姆認為,人出生之始是擁有始發(fā)紐帶的。胎兒與母體相連,從一出生被剪斷臍帶,生理上與母親分離,但心理上的紐帶還會延續(xù)到童年時期。雖然與母親是兩個分離的生物實體,功能上仍與母親一體。比如孩子受到母親的照料,且并不能獨立做成某些事情。然而,兒童在成長期將逐步實現(xiàn)個體化和自我定位,逐漸將自己與別人區(qū)分開來,但并不完全排斥父母的權(quán)威。及至孩子的認識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獨立體驗外部世界,便認識到父母也與其他實體一樣,與自己有別。尤其是青春期的少年,一方面想要探索自己的世界,擁有獨特的想法和秘密,排斥他人的管教;另一方面,他們也開始承受自己行為的后果,有時為付出的代價感到恐懼、后悔和軟弱。換句話說,自我力量的增長、自由的增多恰好也意味著孤獨的日益加深?!芭c世界相比,個人覺得世界強大無比,能壓倒一切,而且危險重重,由此,他產(chǎn)生一種無能為力感和焦慮感?!坏┏蔀橐粋€個人,他就形只影單,只能獨自面對世界各方面的危險和強大壓力?!雹?/p>

    自由,便是這般模棱兩可。帶走束縛,帶來焦慮;帶走安全感,帶來新世界。為了避免這種始發(fā)紐帶斷裂帶來的孤獨感,有的人選擇放棄個性,還有的人選擇愛與勞動,與自然產(chǎn)生自發(fā)聯(lián)系。說得有點懸,意思其實也就是發(fā)展內(nèi)心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力與世界建立新型的關(guān)系,繼續(xù)維持紐帶。后者是弗洛姆認為合理的途徑,而前一種,則是所謂的“逃避自由”。

    三、逃避機制的惡性循環(huán)

    弗洛姆探討了三種逃避自由的機制——權(quán)威主義,破壞欲,機械趨同。

    權(quán)威主義通過除掉自我獲取安全感。在自由中感到孤獨和無能為力的個體尋找權(quán)威,可以建立新的繼發(fā)紐帶,找到自己的行為方式。弗洛姆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認為渴求權(quán)力者與尋求權(quán)威者之間有一種“施虐—受虐”關(guān)系,渴求權(quán)力是施虐傾向的極端表現(xiàn)形式,而受虐是追求權(quán)威者的心理傾向——在某些關(guān)系下,安全感、軟弱感和被奴役的感覺是并生的。

    破壞欲則在于消滅令自己不適的對象。伺機而發(fā)的破壞欲為了逃避難以忍受的無能為力感,除掉所有與之相比使個人顯得弱小的對象。這是一種與焦慮的抗衡手段,與個人生命的受阻程度成比例,是生命未能得到實現(xiàn)的后果。正因如此,中產(chǎn)階級以道德尊嚴作為幌子,表達自己的敵視,以理性化的方式強烈嫉妒那些能夠享受生活的人。這是宗教改革的遺留,也是納粹興起的原因之一。納粹主義迎合了這些人的破壞沖動,利用他們反對納粹的敵人。

    機械趨同的機制下,人們往往以為是自己在判斷,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思想可能只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或是被灌輸?shù)?。仿佛赫胥黎描寫的美麗新世界——人們在一種不自知的情況下被剝奪。由此產(chǎn)生的思想,并不是屬于個人的真實思想,是偽思想,還有偽愿望、偽感覺、偽活動——甚至偽自我。機械趨同使人失去了真實的感覺,加劇了不安和無助感。

    逃避機制的惡性循環(huán)在于,想要逃避因自由帶來的焦慮,卻使自身陷入另一種控制,永存無力感之中。納粹主義是逃避自由的實踐??释鞣臋?quán)威主義性格造就了施虐—受虐的土壤,散布給同樣性格結(jié)構(gòu)的人,并加諸政治實踐。人們受到鼓舞,開始仇恨,愛有權(quán)者,恨無權(quán)者。戰(zhàn)爭過后的反思又使人發(fā)覺權(quán)威的荒誕,這同樣加深了心理上的不安和驚惶。

    四、逃避之輕:自由以外

    我想人們所逃避的不僅是自由。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字眼:選擇恐懼癥、逃避型人格……逃避擴展到方方面面——逃避選擇,逃避交際,逃避責任。“逃避自由”說法的另一個重點所在,無疑是“逃避”。

    依照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風險無處不在。個體化伴隨著風險的增大?,F(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不再像傳統(tǒng)社會一人出事家族扛。團體對個人的責任減少,同時為個人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既有社會形式解體,新的社會要求、控制和限制被強加給個體,個人無法拒絕個體化的強迫性,必然接受這種為自己而活、風險自負的生活。決策具有的不確定性使個人不得不承受個體化所帶來的風險,這就導致了規(guī)避風險的逃避策略的產(chǎn)生。

    逃避自由,歸根結(jié)底是逃避自由帶來的風險。風險的類別很多,自由帶來的是行為和心理上的風險。正如如不以法律對謀殺進行懲治,不僅會導致治安的敗壞,或許也會導致良知的泯滅。再如父母放手讓子女獨立制定關(guān)于其未來的決定,一方面可以使子女依照自己的想法實現(xiàn)夢想,但另一方面,子女可能為無法實現(xiàn)其理想目標付出代價,而這些代價都由其一人承擔。由此可見,自由附加了風險。

    盡管屈從權(quán)威依然有風險,但風險可能在名面上會被轉(zhuǎn)移。法西斯靠民選上臺,然而二戰(zhàn)之后納粹主義惡行由納粹黨負責——民眾的責任無法追究,加以反思便罷。細想之,風險完全被轉(zhuǎn)移了嗎?其實并沒有。親手將希特勒送上臺的部分民眾可能一生都在反思,是什么使自己心靈的獨立喪失。猶如前段講到,即使孩子的人生計劃聽從父母安排,他還是只能自己承受安排帶來的風險——即便對選擇不滿時有人可以埋怨,然而自我內(nèi)心的想法終究是無可逃避的。

    因而逃避的其他情形也沒有絲毫意義。弗洛姆談論愛的藝術(shù)的觀點似乎在此處可以借鑒——人,必須是一個完整的人,勇敢理智而富有獨立人格的人,才具有愛的能力。同樣,逃避自由、逃避風險只是一時的寬慰,而一個獨立的人格應當向自己負責,不能因為逃避而蒙蔽自己的雙眼。

    五、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弗洛姆認為,獲得自由不逃避的路徑是建立積極自由?!氨磉_我們思想的權(quán)利,只有在我們能夠有自己的思想時才有意義?!雹?/p>

    積極自由之所以不同于會帶來孤獨和焦慮的消極自由,因為其源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發(fā)活動?!白晕业膶崿F(xiàn)不僅要靠思想活動,而且要靠人全部人格的實現(xiàn)和積極表達其情感與理性的潛能來完成?!毕麡O自由是因為強制、因為外界暗示而擁有的自由,而積極自由則是自發(fā)的、自我的活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能在人的情感、理性、感覺精力記憶之中起作用。

    積極自由的內(nèi)涵之所以豐富,是因為擁有積極自由的人能夠預期和把握自身行動的風險,所作所為出于自我情愿的考量,不聽信或盲從,更不推卸或責怪。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發(fā)活動,是謂積極自由。

    弗洛姆對自由的探討還有別的重要意義——警示被奴役的輕易和不自知。正是因為歷史驚人地相似,極權(quán)主義不斷上演,人們才更加需要一種有意識的狀態(tài),關(guān)照自身也關(guān)照整個社會。我們既反對1984,也懼怕美麗新世界。無論處于圓形監(jiān)獄的監(jiān)視,或是娛樂至死的削弱,都是對自我的侵蝕。弗洛姆提到民主政體的必需,也是出于保全完整自我的愿望。

    沒有自由,卻渴望自由;有了自由,卻逃避自由,害怕自由,忽視自由。有時,是因為沒有看到無形的監(jiān)獄,被權(quán)力支配而不自知;還有的時候,是以為自己渴望更多自由,殊不知,我們常常比自己想象中更自由。怪罪于他人,遷怒于社會,實則是自己不能完全利用自由的手段,或是不愿為自由的后果買單。

    我們?nèi)ハ胂笞杂?,并不是從空泛的幻想中去想象。從理想中描摹現(xiàn)實更加真實。而社會倘若建立起安全的規(guī)則和制度,能夠鼓勵人們更加勇敢地利用已有的自由,追求更寬泛與合理的自由。安全的規(guī)則與制度會降低意外的風險;若為自由付出代價,也不會使追尋者再無立足之地。弗洛姆作為一個社會心理學家,更加強調(diào)個體的心理因素。雖然很難提出具體的建議,他的意思卻是明白的:“對生命、真理及積極自發(fā)實現(xiàn)個人自我的自由的信念,才能戰(zhàn)勝虛無主義勢力?!雹?/p>

    [ 注 釋 ]

    ①弗羅姆,劉林海.社會學.逃避自由[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7.

    ②弗羅姆,劉林海.社會學.逃避自由[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8.

    ③弗羅姆,劉林海.社會學.逃避自由[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23.

    ④弗羅姆,劉林海.社會學.逃避自由[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162.

    ⑤弗羅姆,劉林海.社會學.逃避自由[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186.

    [1]弗羅姆,劉林海.社會學.逃避自由[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

    [2]弗洛姆,李健鳴.愛的藝術(shù)[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李一葦(1993-),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015級社會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文化社會學、性別社會學。

    D

    A

    1006-0049-(2017)17-0057-02

    猜你喜歡
    弗洛姆權(quán)威
    弗洛姆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的啟蒙價值*
    心理學報(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各大權(quán)威媒體聚焦流翔高鈣
    跟蹤督察:工作干得實 權(quán)威立得起
    人大建設(2017年7期)2017-10-16 01:42:40
    淺談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與人的孤獨——對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權(quán)威發(fā)布
    電影(2017年6期)2017-06-24 11:01:26
    不樂多冤
    伴侶(2016年12期)2016-12-07 13:32:23
    權(quán)威信息
    權(quán)威信息
    OntheAlienationoftheMother
    權(quán)威的影子
    小說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19
    祁东县| 北川| 青河县| 万载县| 云南省| 余庆县| 宜兰县| 江山市| 安顺市| 浦城县| 雅安市| 崇礼县| 郁南县| 抚宁县| 竹山县| 白水县| 邢台市| 溧水县| 商水县| 清新县| 乐山市| 沙雅县| 沽源县| 上饶市| 武鸣县| 莫力| 甘德县| 青铜峡市| 尖扎县| 昂仁县| 施甸县| 美姑县| 芦山县| 敦煌市| 堆龙德庆县| 二手房| 安康市| 应城市| 阿尔山市| 巩留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