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笛
湖南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0
馮夢龍的文學思想分析
黃小笛
湖南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湖南 長沙 410000
馮夢龍被尊稱為“文學怪才”,他的作品強調(diào)作品的真情實感,辨證看待情感問題,這是對程朱理學觀念的挑戰(zhàn),具有進步性意義。本文就馮夢龍的文學思想展開分析。
馮夢龍;文學思想;分析
從明朝中期開始,文學界開始興起“尊情尚性”的文學思想,這種思想強調(diào)張揚個性,尊重“情理”,崇尚人的天性,這種理念對于思想界、文藝界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馮夢龍正是其中的代表。
“情真”也即真情,真情是馮夢龍最主要的文學思想之一,馮夢龍認為感情可貴,也是世間一切事物發(fā)生的源頭,在其作品中,處處見真情,即便身處現(xiàn)代,這種“情真”思想,也是發(fā)人深省的。
我國封建社會對男女感情的觀念可謂淡薄如水,門第觀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一切感情的基礎(chǔ),以現(xiàn)代的眼光來看,這種思想是十分落后的,馮夢龍的文學作品雖然不如另一位古代著名通俗小說家吳敬梓那樣帶有犀利的批判性,但是所傳達的思想在當時卻引起了軒然大波。以其作品《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為例,在現(xiàn)代道德觀下,蔣妻王三巧的結(jié)局會是怎樣不必多言,以明代的社會價值觀來看,王三巧行為是十分嚴重的。但蔣興哥在得知妻子的事情后,反而首先自責自己“商人重利輕離別”,之后與妻子和平分手,而且蔣興哥自己也十分悲傷,并在妻子再嫁時,送陪嫁嫁妝十六箱。其后蔣興哥遭遇官司,斷案者是王三巧的后夫吳縣令,王三巧與蔣興哥再次相見,百感交集,吳縣令見二人夫妻情深,也深有感觸,處理完案件后,讓他們重續(xù)前緣。
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中,馮夢龍先是描述了蔣興哥的重情,又塑造了王三巧和吳縣令有情有義的形象,“情真”得到了十分突出的體現(xiàn),這一思想在馮夢龍的主要作品“三言”中十分常見,是封建時代的一股清流,對于現(xiàn)代社會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是馮夢龍對世態(tài)的隱性批判。
馮夢龍認為,文學應(yīng)具有基本的教化意義,馮夢龍曾如此解釋自己的“三言”,“明者,取其可以導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適俗也;恒者,習之而不厭,傳之而可久”。
馮夢龍主張將通俗小說和教化作用融合在一起,當然,這與明朝的歷史背景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對于當時普通的老百姓而言,文言文晦澀難懂,通俗小說則不然,說書人、街頭巷尾的議論都是通俗小說的傳播平臺。在馮夢龍的作品《賣油郎獨占花魁》一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思想。該文描述了賣油郎秦重和花魁莘瑤琴之間的故事,故事節(jié)奏不緊不慢,但跌宕多變,扣人心弦,秦重初次以10兩白銀作為籌碼渴望見到莘瑤琴,遭慢待后并不死心,誰料終于得償所愿時,莘瑤琴卻飲酒大醉,秦重守護一夜,莘瑤琴酒醒后,對其產(chǎn)生好感,當莘瑤琴遭受變故后,秦重依然對其愛護有加,自此莘瑤琴也不再嫌棄秦重,二人終成百年之好。
我國古代曾將人分為多種等級,其中小販秦重、歌女莘瑤琴毫無疑問都屬于下九流,馮夢龍卻沒有因此貶低他們的感情、人格,即便莘瑤琴先前怠慢秦重,秦重也并沒有絲毫責怪,而當莘瑤琴落魄,秦重同樣癡心不改,與當時所謂“貴人”相比,秦重無疑是有情有義之人,同樣,莘瑤琴最后的悔悟也帶有明顯的教化之意,人可以犯錯,但在清醒后,能夠認清眼前的人、事,就依然能夠獲得美好的生活。文章最后,莘瑤琴父女、秦重父子的團聚則使整個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人生的諸多不如意都是暫時的,最后的圓滿解決也并非可望不可即,馮夢龍對通俗小說和教化意義的結(jié)合在這篇文章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通俗性是馮夢龍的追求之一,也是其作品和其他同時代小說最主要的區(qū)別,馮夢龍的小說是白話文,在文字獄興盛、八股文流行的明代,這是難以想象的,也正是這種通俗性,奠定了馮夢龍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馮夢龍認為,小說或者其他文學作品都是給讀者看的,在明代社會中,大部分普通百姓不具備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因此他的作品均以白話文創(chuàng)作,這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追求十分相似,不同之處在于,兩者在作品含義上具有顯著的差異,白居易注重反映民間疾苦,而馮夢龍更傾向于教化和文學消費大眾化。
另外,馮夢龍小說的通俗性還體現(xiàn)在故事內(nèi)容上,明代社會對民眾思想的束縛十分嚴重,到了馮夢龍的時代雖然有所緩解,但較之漢唐依然是十分閉塞、保守的,馮夢龍的作品卻涉及到很多男女感情故事,這在當時也是十分罕見的。
任何通俗的文學作品,總是帶有諷刺意味,這種諷刺意味或許不是作品主線,但也在無形中提升了作品的價值,馮夢龍并不是擅長使用諷刺藝術(shù)的作家,對于讀者而言,諷刺的價值也并不大,但偶然出現(xiàn)的諷刺內(nèi)容還是提升了其作品的總體價值。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馮夢龍根據(jù)通俗故事改編而來,在國內(nèi)外都具有很大的影響,故事中的李甲,原本是杜十娘希望能夠托付終身的人,但李甲生性軟弱,或許他對杜十娘的感情不是假的,但在家庭壓力和奸人挑唆之下,李甲最終還是出賣了杜十娘。當故事發(fā)展到高潮階段,萬念俱灰的杜十娘在船上怒罵李甲和奸人,悲劇的高峰則是佳人和百寶箱一起消失于大江之中,作品所表現(xiàn)的愛情、希望的毀滅,使諷刺藝術(shù)的應(yīng)用達到了頂點,引人深思。
通過分析馮夢龍的作品后,我們了解了其主要的文學思想。即“情真”、教化作用、通俗性和諷刺性等,作為古代白話文的代表,通過對馮夢龍文學思想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我國古代文學的狀況,他的寫作方法也是值得我們進行參考和借鑒的。
[1]王凌.“畸人”馮夢龍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馮夢龍生平和思想探幽之四[J].汕頭大學學報,1989(02).
[2]祝嘉琳.馮夢龍“情教”思想與“三言”編撰[J].文藝評論,2015(04).
[3]李燦朝.求真創(chuàng)新 夢龍現(xiàn)形——評聶付生《馮夢龍研究》[J].云夢學刊,2005(06).
[4]人弋.馮夢龍與晚明世風——馮夢龍思想探尋之一[J].零陵學院學報,2002(05).
I
A
1006-0049-(2017)20-01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