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曄
(江蘇演藝集團交響樂團,江蘇 南京 210000)
簡述德奧古典主義時期交響作品的特點及其對樂隊訓練的功能
程 曄
(江蘇演藝集團交響樂團,江蘇 南京 210000)
縱觀西方音樂史,德奧音樂的地位不言而喻,不論從數(shù)量、質(zhì)量還是知名度都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并對其他音樂學派的影響巨大。交響樂又是德奧作品的核心部分,從交響曲之父海頓開始,一直到近代的勛伯格、貝爾格,眾多德奧作曲大師留下了大量的交響樂作品,成為西方音樂史的主干。交響樂的第一次集中爆發(fā)是在音樂史上所謂的古典主義時期,稱為古典樂派。
古典主義時期大約是指從1750年開始至1827年貝多芬逝世這一時期的音樂,音樂領域的古典時期實際是指“維也納古典樂派”。和其他比如巴洛克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大量作曲家不同的是,古典主義時期是特指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位德奧的作曲家。交響曲的曲式結構是由海頓首先確立,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曲之父”,他寫了104部交響曲。后經(jīng)過莫扎特的改良,最后由貝多芬發(fā)展到古典時期的極致,而步入浪漫主義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的交響曲注重形式上的勻稱和諧調(diào),追求客觀的美,節(jié)奏變化很規(guī)矩。作品嚴格遵守四樂章的規(guī)則(莫扎特第38交響曲除外)。第一樂章采用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是慢樂章,也采用奏鳴曲式,第三樂章是帶中段的小步舞曲(貝多芬作品中用諧謔曲代替),第四樂章是奏鳴曲式的急板。奏鳴曲式是古典樂派音樂中極有代表性的形式,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題的對比,中間出現(xiàn)發(fā)展部,然后繼以兩個主題反復的再現(xiàn)部。在交響樂配器中,木管樂器采用了雙管編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響樂中加用單簧管這一樂器。在銅管樂器的運用方面,貝多芬之前幾乎不用到長號,圓號和小號的使用也極為節(jié)制,不用豎琴,打擊樂一般只用到兩個定音鼓。弦樂方面由于在古典時期的樂器較現(xiàn)在有所不同,音量較小,沒有現(xiàn)代的低音提琴,所以如今在用現(xiàn)代弦樂器的情況下,通常會使用較少的演奏員來匹配管樂的音量,特別是低音提琴,一般不會超過4人。
海頓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他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fā)展到弦樂重奏,最終用于大型的交響曲之上。海頓音樂的最主要的特點是把細微簡單的音樂主題擴展成宏大的結構。莫扎特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自然流暢的旋律和精致復雜的技巧引人人勝。貝多芬將諧謔曲(Scherzo)引入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取代了具有宮廷典雅氣質(zhì)的小步舞曲,并將人聲加入到交響曲(第9交響曲)中,擴大了作品的表現(xiàn)力。古典主義時期最為重要的是貝多芬在奏鳴曲式上的創(chuàng)新:首先是引子的運用,貝多芬賦予引子以新的意義,往往作為前言或相對獨立部分對所述音樂內(nèi)容作簡略概括,并暗示、啟發(fā)、過渡、說明。其次賦予展開部、連接部和結束部以新的意義,在篇幅和藝術高度上,是前人所不及的。最后是尾聲,尾聲的空前發(fā)展不僅表現(xiàn)在篇幅的拉長上,貝多芬給予尾聲以相對獨立的意義,他往往引用主部、副部的音樂材料,對尾聲作混合性發(fā)展,使尾聲成為一個結構比較完整的獨立段落。在音樂表現(xiàn)上,貝多芬解放了音樂藝術,表達了從斗爭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歡樂的精神歷程。他的旋律形成簡潔、粗獷、質(zhì)樸、熱情的特征。節(jié)奏上頻繁的變換、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動力性、不平衡感,和聲的不諧和因素與調(diào)性的不穩(wěn)定范圍的逐漸擴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他重視發(fā)揮銅管、木管的作用等等,構成了貝多芬音樂那種強烈的感染力和宏篇巨著的氣魄。他音樂中的那種革命性因素,自由沖動的戲劇效果,使他成為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同時,他又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路先鋒,啟發(fā)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家。
在演奏這些作品的時候最難的是控制,音準的控制、節(jié)奏的控制、音量的控制、音色的控制,以及音樂風格的把握。早期古典時期音樂主要出自宮廷,音量均衡,音色優(yōu)美,每一個音都必須非常講究。弦樂的揉弦那個時期是沒有的,所以現(xiàn)代樂團的弦樂在演奏的時候要適當減少揉弦,這就對弓子的要求大大增加,弓速不得不加快,但音量卻不能隨意增加,那就加大了右手運弓的難度,長期訓練會對弓子的控制有很好的幫助。那一時期的交響曲中管樂器使用相對較少,特別是銅管樂器和打擊樂,一般僅會運用在旋律上,所以音樂線條的把握尤為重要。并且由于時代的原因,管樂器風采注重音頭的彈性。貝多芬的作品在這些基礎上,又加大了情感的投入,不論從音量還是速度變化的幅度都大大增加,很富有戲劇性,出現(xiàn)了大開大合的片段,但早中期的貝多芬作品還是保留了大部分的古典作品特色,仍舊需要注意作品的端莊性,因此加大了演奏的難度。在日常排練中要尋找到古典和戲劇性之間的平衡,這對于指揮和樂隊都是很大的考驗,并且還要不失靈性。貝多芬晚期作品已經(jīng)屬于早期浪漫主義,作品具有更多的人文主義情懷,受到當時的社會政治的影響,并結合貝多芬的個性,音樂比較宏偉大氣,還有一些暴躁的成分。因此在排練中對這一部分情緒的把握要不同于他早期作品,強弱的對比更夸張,音樂中出現(xiàn)的情緒變化比較突然,對樂隊的考驗更大,很容易失控。因此在排練中要盡可能從音樂形象角度啟發(fā)樂隊,而不是一味地照樂譜演奏。
古典時期的交響作品的數(shù)量并不太多,海頓和莫扎特的交響曲中經(jīng)常演奏的也是他們后期的作品了,加上貝多芬的9部交響曲(第9由于采用較大編制的合唱,因此上演率相對較低),也就近20首交響曲,但這些作品對后世的影響不可估量,為德奧交響樂奠定了基礎??梢哉f沒有這些作品,就沒有之后的浪漫主義時期。從樂隊訓練方面來說,這些作品嚴謹、精致,對樂手在音量音色方面的要求特別高,長期排練演奏,對樂隊的音準、靈活性、控制力和情感把握有特別好的提高作用,掌握了這些作品對把握浪漫主義音樂有著很大的幫助,是交響音樂的經(jīng)典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