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長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本土化視角下高校英語語音評估問題分析*
劉 萍*
長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英語本土化模式概念是由澳大利亞學者Kirkpatrick在美國社會語言學家Kachru的三個同心圓理論和英國學者Jenkins的英語作為通用語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
Kachru將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設定為內圈,將英語為官方語言或者第二語言的國家設定為外圈,而英語為外語的國家設定為擴展圈。而作為外圈和擴展圈國家的英語學習模式和目標不可能與內圈國家的模式與目標完全相同,應有自己的模式。Jenkins從社會語言學和社會心理學角度出發(fā),認定外圈和擴展圈的國家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將習得可理解性英語為目標。
在此基礎上,Kirkpatrick將英語教學模式分為本族語模式和本土化模式。其中本土化模式簡單來說是指外圈及擴展圈國家的本土英語變體。這種本土英語變體不同于內圈國家的本族語教學模式,是外圈及擴展圈國家的具有各自本土化特征的英語變體。這種本土化英語教學模式對于發(fā)揮本土教師的優(yōu)勢更有利。
隨著國外二語習得發(fā)展不斷深化,國內很多學者充當起了“理論搬運工”,多照搬國外理論或復制相關研究。但是近幾年,國內學者也在試圖擺脫這一尷尬的身份,開始尋找新的出路,即英語本土化研究。李文中教授的研究表明,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主要是指語言特征上的本土化和文化層面的本土化,在文化層面的本土化是指英語在中國社會環(huán)境中使用過程中的中國文化的融入,中國文化通過英語這一媒介來承載和傳播,也就是說英語成為中國文化的承載物和傳播媒介。相對于語言層面的本土化,英語在中國文化中的本土化可能來得更徹底,更鮮明。英語教育作為英語本土化的中心內容,近年也得到了一些英語教學者的關注和重視,并針對我國的實際英語教學需要和特點對英語本土化進行了闡述和論證,但是此類闡述多以構建英語教學本土化宏觀標準和理念為主,嘗試性提出理論框架,更多的是停留在明確概念、厘定范圍和理論搭建上,缺乏明確的可操作性。
在英語本土化的大背景下,及早確認中國英語的定義和定位以及中國英語的特點等問題對目前中國的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高校作為國內主要科研機構也開始逐步關注此項研究,雖然目前這項研究更多建立在宏觀討論中,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研究者試圖將英語教育本土化具體化,這些嘗試有自主創(chuàng)新的思考,有中國文化的融入,還有英語名詞、形容詞的本土化使用。
文秋芳在2012年指出,英語本土化的兩個重要標準是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這與學界提出英語交際的有效性為教學研究的重點不謀而合。高校英語語音教學也應從音段為主要內容向交際的效度,即交際中的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轉變。這意味著高校英語語音課程要做出相應的改變,這一改變要從英語的評估體系入手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英語語音教學從注重知識、形式轉向注重功能、交際的轉變。甚至劍橋大學ESOL考試中心從國際需求出發(fā),在口語考試語音部分中不再只關注考生的語音語調與英語母語發(fā)音的趨向度,而是以發(fā)音的可理解程度以及對口語交際的總體影響為主要依據(jù)。
我國現(xiàn)行英語語音教學雖然仍實施本族語模式,但中國的英語課堂的發(fā)展趨勢是將不可避免地使用本土化模式。但是高校英語語音教學中的本土化模式必將從語音評估標準入手,需要擺脫傳統(tǒng)的語音偏重音段音位而輕超音段音位的模式。但是在實行本土化英語語音教學模式轉變之前,我們首先要將一些與之相關的問題作出相應的分析。
1.英語本土化模式下的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是怎樣的標準?
首先我們要關注本土化模式中的最基本的問題,即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是怎樣的標準?這兩個標準的依據(jù)是什么?是否有統(tǒng)一的量化標準?判定這兩個標準是由內圈國家人士認定還是外圈和擴展圈英語教育者認定?
2.高校英語語音教學的評估標準是否可以完全參照目前國內本土化的框架標準來制定,即將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作為其主要標準?
高校英語語音教學對象不是一刀切式的水平,而是呈現(xiàn)地域性和層次性的。對于很多生源英語水平受限的高校來說,還是要以原有的傳統(tǒng)音段音位為主要評估依據(jù),但是本土化標準的滲透是必須的,也許會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但是向本土化評估標準靠攏是必然的。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可以在一些生源較好,教學求新的高校語音評估中先行作為標準執(zhí)行,在取得相應的成果和經驗后再向更多愿意探索新標準的學校推廣。
3.在高校英語語音教學評估中怎樣執(zhí)行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這兩項標準作為評估主要依據(jù)?
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作為高校英語語音評估的標準為評估內容和形式的設計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到底什么樣的評估內容能夠符合這兩項標準?采用何種評估形式能夠最大化體現(xiàn)可理解度和可接受度?評估內容與傳統(tǒng)語音評估考核的差異在哪里?可以保留原有的哪些內容又增加哪些內容?這些內容的考核形式是否需要改變?
通過對本土化教學模式在英語語音評估中問題的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盡管本土化教學模式符合當下全球英語學習的大趨勢,但在實行標準的具象化方面仍然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原則,這種模式只是宏觀上的分類,具體的執(zhí)行仍需要系統(tǒng)化的深入研究。而從本土化視角來看高校英語語音評估,豐富了語音教學內容,推進英語語音教學改革和發(fā)展。
[1]Kachru.Braj B.Asian Englishes:Beyond the Canon[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
[2]俞希,文秋芳.構建英語本土化特征的描述框架[J].外語教學,2011(3).
[3]高超,文秋芳.中國語境中本土化英語的可理解度與可接受度研究[J].外語教學,2012(9).
*2016年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高師院校英語語音課程評估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GH160448)。
劉萍(1978-),女,長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二語語音習得、翻譯理論與實踐。
H
A
1006-0049-(2017)19-0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