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建偉
部隊重復性工作如何常寫常新
——以參加《解放軍報》冬訓宣傳為例談如何改進文風
文/劉建偉
如何改進文風,是新聞媒體記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們黨從延安整風提出反對黨八股至今,一直在培養(yǎng)生動活潑、鮮活有力的文風??梢哉f,文風既反映記者的文化理論修養(yǎng),也反映其思想道德水平,體現綜合素質。改進文風是每一個新聞人終生奮斗的目標。與其他領域不同的是,部隊工作季節(jié)性、重復性、周期性特點非常明顯。在部隊重復性工作面前,新聞稿件如何才能常寫常新,無疑是軍事記者在改進文風方面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
作為常年派駐寒區(qū)部隊的軍報記者,筆者結合十多年參加《解放軍報》冬訓宣傳的經歷和感受,對如何改進文風,做好部隊重復性工作報道談幾點粗淺的感悟。
“冬訓年年搞,越寫越難寫?!苯舆B參加幾次冬訓宣傳后,此類感受越來越強。還記得第一次參加冬訓宣傳,感覺到處都是新聞??傻鹊降诙暝賲⒓佣柌稍L時,就感覺有些費勁了。接連參加四五次之后,如何寫好冬訓新聞,就成了一件撓頭事。比如,剛開始側重于冬訓面上的變化,注重發(fā)現挖掘每年冬訓不一樣的重大變化。先后采寫出《林海雪原,好大一張新考卷》《三九風雪見證野戰(zhàn)生存》《沈陽軍區(qū)冬訓三大轉變立起鮮明問題導向 林海雪原演兵別了“老面孔”》等一大批冬訓稿件??珊芸炀桶l(fā)現,這樣側重于重大變化的線索越來越難發(fā)現了,因為嚴寒條件下戰(zhàn)斗力的生成與發(fā)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及時轉換思路,改變采訪角度,從冬訓的每一個側面入手挖掘新亮點,如此一來,就采寫出《新裝備越“動”越威猛》《體系保障為寒區(qū)作戰(zhàn)注入新能量》《數據流迎戰(zhàn)冰雪寒流》《林海雪原成為戰(zhàn)法“加工平臺”》等8篇深度報道,從“新裝備、新系統(tǒng)、新數據、新戰(zhàn)法”等多方面全維解析冬訓新亮點,8篇通訊全部在《解放軍報》版面頭條位置刊發(fā),引起強烈反響。
重復性工作要想常新,必須善于用比較、分析、歸納的方法,研究確定報道的新角度。要注意用歷史的、辯證的、發(fā)展的眼光觀察和分析事物。要弄清事物的歷史和現狀,從中找到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關節(jié)點,這樣事物的新特點就會跳出來,也就有了報道的新主題、新角度。這種思路使筆者采訪重心再次下沉,扎到兵堆里,跟著連隊走,到第一線去發(fā)現“珍珠”和“活魚”。第一天就有新收獲:雪野行軍——過去那種彎彎長龍的景象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路實戰(zhàn)全程對抗,便采寫出《行軍長龍,遁入雪野不見行跡》的見聞稿。稿子還沒寫完,又撈到一條“活魚”:去找時任某團團長張戈強了解細節(jié),不巧他帶著某飛行器測量數據去了。當晚,記者陪著張團長守到凌晨,采寫出《為一組數據,團長蹲守兩晝夜》一稿。
知易行難。部隊冬訓課目多、戰(zhàn)線長,真要看到啥寫啥,那不成流水賬了?再加上冬訓體能消耗大,記者白天跟著訓練,晚上還有精力寫稿子嗎?可沒想到,記者到北部戰(zhàn)區(qū)陸軍兩個旅跟官兵參訓后,很快就在我軍最基層的單位——班里抓到了大塊頭的線索,采寫出《成長在冰天雪地里》《雪戰(zhàn)“鋼鋸嶺”》《1:52的“戰(zhàn)地解讀”》 《101 個士兵突擊》三篇整版的稿子,用一個戰(zhàn)士消滅52個“敵人”的生動故事,用記者成為第101個特戰(zhàn)突擊隊員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我軍官兵在嚴寒環(huán)境下作戰(zhàn)能力的不斷成長。
畫家吳冠中在接受榮譽文學博士稱號時說:“如果畫,一定要畫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復自己是可恥的?!惫P者回眸這十多年來參加冬訓宣傳的經歷感到,重復性工作要寫出新意,必須選取新角度。同一件新聞事實,同一個報道題材,報道角度選好了,主題就會突出,思想就會深刻,文章就會增色,價值就會增長。
如何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冬訓中的“冷”“寒”“苦”,既是對新聞宣傳的一大挑戰(zhàn),也是考驗文風的試金石。對于部隊重復性工作的宣傳報道,傳統(tǒng)媒體已將其深耕細作,滿是果子的園林中再難栽上一棵“新樹”,而對方興未艾的新興媒體,部隊重復性工作就像一卷待畫的白紙,畫師與讀者都很期待新興的“筆墨”。
2017年冬訓宣傳,《解放軍報》大膽創(chuàng)新,一改以往只由紙媒進行報道的做法,首次派出全媒體小組,配合冬訓立體宣傳,以某部為“藍本”進行“親歷式”采訪報道,以點帶面“解剖麻雀”,折射全軍冬訓新風貌。
看慣了平行視角下的爬冰臥雪,飛到空中俯瞰會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冬訓中的“走、打、吃、住、藏,供、救、聯、管、修”等眾多內容,怎樣在一個畫面中全部涵蓋?原本平面媒體不可能做到的事,卻讓一架無人機輕松解決了。只見凜冽寒風中,無人機被吹得左搖右晃,操作手加大油門向著隊伍跟進。近了,“咔嚓”一聲,快門聲響起,無人機從空中拍下戰(zhàn)士們頂風冒雪的身影。更近了,無人機緩緩下降,快門聲再次響起,一串串深淺不一的腳印被定格在畫面中。這是一次“踏雪”之行,更是一次“破冰”之旅:推出了一組“零距離”新聞觀察,還開辟了“新媒體視線”欄目,以要點導讀和附加二維碼的形式,融合3D裸眼動圖、VR全景攝影、無人機航拍視頻等網絡新聞產品,為讀者呈現一張立體的軍報,還原一次可觸摸、有溫度的部隊冬訓。
多媒形成合力,一條“活魚”烹成百般滋味。重復性工作要寫出新意,必須創(chuàng)設新手法,運用新手段。全媒體平臺不僅在新聞載體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傳播途徑上更趨便利。戰(zhàn)士只需輕點手機,便可得到他們想要的新聞作品,并且可以在朋友圈轉發(fā)并與戰(zhàn)友、親人互動,達到更深的效果。此番冬訓全媒體報道一經播出,立刻刷爆官兵微信“朋友圈”,并在互聯網上泛起一陣漣漪。通過此次“試水”不難看出,新聞傳播方式的變化和讀者獲取新聞渠道的變化,讓多媒體融合報道成為報道趨勢的同時,也讓文風這一局限于傳統(tǒng)媒體的概念拓展至新興媒體。
記者筆端觸及不到的地方,借助多媒體平臺的合力顯然可以達到。因此,適時運用多媒體平臺,借助前沿科技、通過全媒體平臺,集網、文、圖、視頻、平面、立體為一體,將新聞作品更好地呈獻給讀者的同時,也是轉變文風的一種方式。
錢鐘書在《錢鐘書集》中講道:“簡單樸實的文筆,你至多覺得枯燥,不會嫌俗的,但是填砌著美麗辭藻的嵌寶文章便有俗的可能?!倍栃麄饕氤懗P?,記者必須對冬訓、對官兵有感情。道理很簡單,用心才能出新。以2017年參加冬訓宣傳為例,記者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寫出三個整版的稿子,有作風扎實的原因,也有和編輯部互動聯動的因素,但最關鍵的還是,當兵出身的記者對冬訓和冬訓官兵有感情。只有把感動作用于筆端,把既平凡又偉大的故事宣傳出去,才對得起這群可愛的戰(zhàn)友;記錄下官兵們勇斗嚴寒的精神風貌,才能讓更多的部隊官兵借鑒冬訓的新經驗、新招法,才能真正提高軍隊的抗寒能力。
有了真感情,筆者采訪格外用心,發(fā)掘了很多原本容易忽視的細節(jié):戰(zhàn)士長途行軍渴了,打開水壺卻發(fā)現里面的水凍成了冰坨坨;大學生戰(zhàn)士咂巴著嘴說,真懷念大學校園里的星巴克啊;行軍途中,把打濕的襪子換下來,很快被凍成了硬片,能插到雪堆里……這些細節(jié)真實地呈現出來,采寫出《成長在冰天雪地里——記者親歷某旅八連九班冬訓五晝夜》深度報道,發(fā)回報社后,受到了社領導肯定。到某特戰(zhàn)旅當兵,自己和特戰(zhàn)隊員一起奔襲,一起扛圓木,一起背彈藥、抬傷員,一起參加對抗演練……原本覺得很難寫的稿子,沒想到寫起來異常順利,《記者親歷某特戰(zhàn)旅“百人突擊隊”冬訓—— 101 個士兵突擊》幾乎一氣呵成。稿件刊發(fā)后,很多官兵表示,寫得有血有肉,真實、豐滿、明快、生動,讀起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入其境、如見其物,可謂聲色俱佳。事后想起來,在冬訓年年寫的情況下,能取得這些成績,關鍵是投入了真感情。
不僅如此,對官兵投入了真感情,語言也會跟著“活”起來。眾所周知,讀者最不喜歡那些重復文件或領導講話中的“老話”“空話”“套話”。跟戰(zhàn)士接觸久了,把自己也當成了一個兵之后,自然而然就會脫離材料、文件,自然而然就會用戰(zhàn)士的“土腥味兒”語言,用具體、準確、簡練、生動活潑的可感性強的語言來表達?!罢嫦氚淹蠕徬聛恚钢?!”“拉練苦、行軍累,冬訓確實遭點罪;流盆汗、脫層皮,最多就當減減肥……”這些官兵在訓練學習中創(chuàng)造和涌現出來的鮮活的語言,既為冬訓稿件增了色、添了彩,更為冬訓宣傳注入了活力,使歷年重復性的冬訓宣傳實現了常寫常新。
作者系解放軍報社北部戰(zhàn)區(qū)分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