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銀鸚
南京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理解文化自信內涵的三個視角
陶銀鸚
南京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文化自信作為精神支柱。從多角度全面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
文化自信;古今中外文化;文化主客關系
文化自信其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自覺心理認同感,具體表現(xiàn)在文化發(fā)展和對比中,一個國家、民族或政黨能夠正確看待本民族文化,理解本民族文化內涵和價值,并且對這種文化的發(fā)展前途充滿信心,與此同時,能夠有著兼容并蓄的包容態(tài)度看待其他外來文化。要全面理解文化自信,首先要從多個視角分析并解讀文化自信的概念。
說到文化自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首先要有對自己民族歷史的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璀璨的歷史給與我們文化自信,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源泉。
增強文化自信,首先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古今”文化。從先秦諸子百家、漢唐文化到宋詞元曲,從我國古代建造、冶煉、農耕技術再到舉世聞名的四大發(fā)明等等,在各個領域的偉大成就無一不是我們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瑰寶。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tǒng)文化大放異彩,不斷譜寫輝煌的篇章,我們的文化自信不言而喻。在當今,新辦孔子學院的熱潮方興未艾,更多的外國人士開始走近漢語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F(xiàn)實的一切無一不證明了西方人士對于我國文化的肯定和向往。在文化的洪流中,唯一影響深遠的就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這將永遠是我們國家和民族自信的資本。從全球角度而言,所有類型的文化對世界的前進發(fā)展都有著長足的意義,這其中當然就包括我們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當代的中國人,我們必須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有著清醒的認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延續(xù)文化血脈,用文化去滋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國際影響力。西方文化固然有諸多可取之處,但是如果暴力忽略或者輕視我們自身的文化,那么中華民族不但難以復興,反而會在盲目崇拜和純粹的利益追逐中失去航向。
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字面分析可知,在我們所倡導和呼吁復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里,還是留存著落后和消極的因素,不符合現(xiàn)代發(fā)展的要求。然而有些人,不從辯證法的角度去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打著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旗號,把馬克思主義視為“異族文化”,武斷地去譴責馬克思主義,認為“其動搖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并企圖“以儒學取代馬列主義”,用所謂的傳統(tǒng)文化去全盤否認社會主義道路中所取得的碩果,排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下的新文化。這種“儒化中國”的荒唐思想,與我們提倡的增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背道而馳的。
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論”思想中認為,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不可彌補的文化差異,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的或者經濟的并不是人們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最重要的區(qū)別是文化的區(qū)別。在與西方文化相遇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長期的質疑和批評。一些國人“崇洋媚外”,認為西方的是先進的,中國的就是落后的,忽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分夸大慶祝西方節(jié)日,種種社會跡象都充分表明了某些國人的文化自卑心態(tài)。與此同時,國外企圖搞分裂中國的不法分子,利用國人這種心理,毀謗和污蔑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選擇性的忽視了其中的積極因素,相反夸大了西方文化乃至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之處。一個國家或民族如果不能正視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歷史、徹底貶損自己的思想文化,那就丟掉了精神、喪失了命脈,這個國家、民族是沒有希望的。現(xiàn)在,我們呼吁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又必須要有堅實的文化基礎,以較強的文化軟實力來支撐我們的自信心。實際上,文化軟實力與國家硬實力之間息息相關。所謂的國家硬實力,就是指一個主權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乃至人才和教育、醫(yī)療等諸多方面所具備的綜合實力。而軟實力則主要是指國家和民族通過其自身長期積淀和養(yǎng)成的文化和整體社會所倡導的堅持的價值觀等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全球影響力。硬實力是軟實力的基礎,但軟實力影響硬實力的發(fā)展。通過國家硬實力的外在表現(xiàn)和強盛發(fā)展,為國家軟實力也有效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明。但是,強調硬實力并不是推崇經濟決定論,文化相對于經濟發(fā)展而言,有著相對獨立性。我們在把握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時,清晰地認識文化和經濟的相互關系,明確經濟之于文化以及文化之于經濟的作用力和影響力。正如馬克思分析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偉大成就所指出的那樣,“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能夠演奏第一把小提琴”。
在對待西方文化和其衍生的社會政治制度方面,馬克思堅持辯證看待,他肯定了西方文化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他也指出了西方文化中腐朽的一面。正確的科學的認識文化,我們才能保證正常的文化心態(tài),否則偏頗的文化態(tài)度只會導致文化偏見。正確的文化心態(tài),是文化自信的基礎。面對全球化的時代,文化心態(tài)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其二是對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客觀地去吸收外來文化中積極的部分,正確審視自身文化的優(yōu)劣之處,做出比對選擇才是科學的辯證的文化態(tài)度。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大,要抱有謙虛以及包容態(tài)度理性思考,在借鑒吸收中突破陳規(guī),避免文化上的固步自封。在取長補短中更新自我文明。
前面講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以及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信。但是,如果把文化僅視為傳統(tǒng)意義的產品和樣式,而看不到人是從事和開展文化活動的主體,那么文化交流也只能停留在事務表層,無法進入人的層面。
文化自信還體現(xiàn)在文化交流中。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文化商品之間的相互輸送,而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互相影響。文化交流的載體可以是人、產品或服務,而不能認為文化交流的內容和載體一定就是文化本身。這里的人有著特定的內涵,它是指在中華文化中培養(yǎng)和熏陶出來的文化人,有些以國家政治代表的身份出現(xiàn),有些則純粹以個人的形式出現(xiàn)在國際交流場合。具體來說,這些人可以包括留學生、國外旅行者以及外交官等。并不是只有正式的政治場合才是國際文化交流,只要身在異域,你的言行舉止就是中國文化的表征,就是國際文化的交流。具體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外國人對中國、中國人乃至中國文化進行判斷。甚至還會間接影響到商業(yè)的交流,因為商業(yè)文化也是中國文化體系的重要內容。
因此,提高國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主體意識是關鍵。人們創(chuàng)造并發(fā)揚“文化”這一歷史積淀的產物,同時文化也在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言行舉止,文化在人的主觀能動性下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fā)展,樹立文化自信,就要在文化發(fā)展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僅是文化主體的人要學習優(yōu)秀的文化,文化客體也要“革故鼎新”,使文化客體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
綜上所述,理解文化自信,要從古今文化、中外文化、文化主客體的關系,辯證看待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種基于理性認識之上的精神成熟表現(xiàn),因此自信絕不是自大,而是文化上知己知彼的高度自覺。因此,要從多個視角全面理解文化自信,樹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1]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2]王靜.試論文化自信的四維根基[J].天府新論,2012(03):115-119.
[3]劉芳.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zhàn)略考量[J].思想理論教育,2012(01):8-13.
[4]陳一收.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自信[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7):51-54.
[5]王南湜,侯振武.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何以可能[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08):13-17.
[6]楊生平.文化自信的意義及其實現(xiàn)[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06):5-11+18.
[7]邱柏生.論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需要對待的若干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12(01):14-19.
D
A
2095-4379-(2017)24-0290-02
陶銀鸚(1992-),女,漢族,陜西西安人,南京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