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玲, 韓成武
(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杜甫七律體制研究之二
吳淑玲1, 韓成武2
(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杜甫151首七律在題材內容和詩藝方面為七律的發(fā)展提供了方向。其題材內容體制是:沖破宮廷文學的藩籬,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和真實的內心體驗,包括憂國之思、恤民之情、漂泊之嘆、田園之趣、交游酬贈以及少量的宮廷篇什。其詩藝體制一是風格:沉郁頓挫、慷慨悲壯、老成穩(wěn)健、蕭散自然;二是章法:主要有鉤鎖連環(huán)式、起承轉合式(含兩種情況:其一,四聯(lián)依次為起承轉合;其二,首聯(lián)起,頷聯(lián)頸聯(lián)承,第七句轉,第八句合),聯(lián)章組詩章法有無序式、有序式;三是起法與結法:工于發(fā)端,高格響調而入;結法以收束本題為主;四是屬對:自然天成、特殊對仗俱臻妙境、時空并馭、踵事增華;五是句法:句式錯綜、詞語省略(省略介詞、無謂語句、緊縮句、互文句)、詞序倒置(賓語的主語部分提到謂語前面、狀語移到動詞后面、主謂倒置);六是字法:狀物精準、常字生輝、深化情感。
杜甫;七律;體制
七律始創(chuàng)于初唐,至杜甫創(chuàng)作七律,歷時僅有百年,與五律相比,探索時間短,格律尚未完備。七律的格律是在中晚唐定型的,七律的繁榮期也是中晚唐。施子愉先生曾對《全唐詩》存詩一卷以上的詩人所作七律做出統(tǒng)計,結果顯示:初盛唐時期的七律僅有372首(其中包括杜甫151首),中晚唐時期的七律竟多達5531首(見《東方雜志》第40卷第8號),后者是前者的15倍。杜甫的七律創(chuàng)作處于這樣的文學史階段,其作品自然會帶有承繼性、過渡性、探索性以及開創(chuàng)性之特征,與其五律相比較,其題材內容較之初唐和盛唐早期拓展了太多的寫作領域,而其七律藝術的典型創(chuàng)制更是成為后人七律的詩藝典范。
七律起源于唐初,出身于宮廷,是君臣唱和的產物,多為應制(奉皇帝之命而作詩)、應令(奉太子之命而作詩)、應教(奉諸王之命而作詩),內容狹窄而貧薄,主要是君臣游宴,歌頌升平,作品數量也有限。初唐皇帝組織的幾次游幸活動催促了這種詩體的萌生。從盛唐初期的蘇颋到后期的岑參,七律的題材內容有所擴展,數量也有所增加。到杜甫手中,七律才徹底沖破宮廷文學的狹窄藩籬,能夠像五律那樣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和真實感受,數量也呈激增之勢。歸納其題材內容,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憂國之思
杜甫151首七律只有5首寫于戰(zhàn)亂之前。遭逢動亂歲月,憂傷國家時局是其作品的主旨之一。例如《登樓》所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看花傷心,是由于萬方多難,人事不如花草;告誡吐蕃莫來侵擾,其維系大唐基業(yè)之心,堅定不移。組詩《秋興八首》撫今追昔,感慨大唐由盛變衰,發(fā)出“百年世事不勝悲”的浩嘆。組詩《諸將五首》批評諸將御敵無能,導致京都八年內兩次淪陷。當然,這兩次淪陷都與皇帝任人唯親有關(玄宗信任奸相楊國忠、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但諸將的失職是不容推卻的,“多少材官守涇渭?將軍且莫破愁顏”是杜甫對諸將發(fā)出的質問和警告。其他如《恨別》《野老》《野望》《黃草》《奉待嚴大夫》《奉寄高常侍》《愁》《冬至》等詩篇,皆以憂懷國事為主題。
(二)恤民之情
遭受戰(zhàn)爭苦難最深的是社會底層民眾,杜甫古體詩、樂府詩對此揭示深刻,七律作品亦多有關注。例如《白帝》所寫:
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前四句借險惡景物影射亂世,后四句正面寫出亂世民生,夔州百姓家破人亡,寡婦哭聲震動秋原?!队殖蕝抢伞穼戉従永蠇D其子陣亡,更遭官府盤剝,家中一無所有,迫于饑餓而偷杜甫家的棗。如何看待老婦的行為?杜甫認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薄豆茏印つ撩瘛吩唬骸皞}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盵1]1《孟子·梁惠王上》曰:“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2]想讓饑寒的百姓知禮義是無稽之談,當杜甫把這個草堂讓給吳郎居住時,他叮囑對方一定要善待老婦,不要在兩家之間夾籬笆,不要讓老婦人感覺到你對她有防范之心。其他如《閣夜》《晝夢》等都有對民瘼的關注。
(三)漂泊之嘆
杜甫后半生是在漂泊中度過的,故土之思、兄弟之隔、遲暮之感以及疾病之痛,每每匯集成篇,內容豐富而深厚。例如《登高》所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在蕭條凄冷的大背景中,抒發(fā)遠離故土、久客他鄉(xiāng)、暮年多病的巨大悲情,情景交融,意境深邃,胡應麟評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又如《恨別》所寫“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野老》所寫“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野望》所寫“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宿府》所寫“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九日》所寫“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愁》所寫“渭水秦山得見否?人經罷病虎縱橫”,《立春》所寫“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直到生命即將結束,仍未斷北歸之念:“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小寒食舟中作》)可惜,他的生命終結于漂泊途中。
(四)田園之趣
杜甫七律的田園之作集中寫于成都草堂期間。草堂地處成都西郊平原,四周是農田村舍,浣花溪、百花潭、高大喬木分布期間,環(huán)境清幽。杜甫于動蕩生涯中獲得暫時的休息,寫了不少詩篇。例如《江村》所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江水環(huán)流,禽鳥愉悅,家室祥和,人事與自然和諧相融。又如《卜居》所寫江上風物“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對沉浮”,《南鄰》所寫人事活動“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堂成》所寫禽鳥安居“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狂夫》所寫草木芳姿“風含翠筱娟娟靜,雨浥紅蕖冉冉香”,《客至》所寫待客親情“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進艇》所寫家屬游樂“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河洛地區(qū)是農耕文化的發(fā)祥地,他從小深受農耕文化的熏陶,從這些詩作中,不難體悟到他骨子里對田園生活的那份親情。
(五)交游酬贈
這類作品涉及41人,身份多種,友人、親戚、官員、隱士、僧侶,詩62首,占七律總數41%。吳喬《圍爐詩話》:“七律止宜于臺閣,余處不稱。景龍既有此體,以其便于人事之用?!盵3]543所謂“人事之用”是指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杜甫這類作品其內容可主要歸納為三類。其一是為仕途或生計而有求于對方,例如困居長安時期,寫詩給獻納司長官田澄,請求他關注所獻之賦;給田梁丘寫詩,請求他推薦加入軍幕;漂泊歲月里衣食無著,所到之處寫詩給地方長官,以求救濟。這類作品具有實用價值,所占篇數居多。其二是贊美友人之功德,這類詩作出于真情實感。杜甫客居成都草堂期間,與成都尹、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交往密切,嚴、杜兩家是世交,嚴武不但對杜甫一家生活予以照顧,還表奏朝廷,推薦杜甫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并招入軍幕為參謀。二人身份雖為上下級,但日常生活保持著友人關系,不以禮法約束,“非關使者征求急,自識將軍禮數寬”(《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杜甫給嚴武的詩多達9首,他贊美嚴武,更重要的原因是嚴武抵御吐蕃戰(zhàn)功顯赫,是不可多得的將才:“主恩前后三持節(jié),軍令分明數舉杯。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諸將五首》其五),“殊方又喜故人來,重鎮(zhèn)還須濟世才”(《奉待嚴大夫》)。嚴武死后,杜甫預料蜀地將亂,立刻攜家出走。其三是寫他鄉(xiāng)遇故交,或感慨亂世人生、漂流不定,或嘆息離多聚少、后會難期,例如《九日藍田崔氏莊》所寫“明年此會知誰?。孔戆衍镙亲屑毧础?,《送韓十四江東省覲》所寫“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寄杜位》所寫“逐客雖皆萬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送路六侍御入朝》所寫“更為后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這些作品具有對亂世人情的認識價值。
(六)宮廷篇什
杜甫曾任肅宗朝左拾遺,長安光復之后,在朝為官,期間寫了10首反映官場生活的詩篇。有的詩描寫早朝的情境,如《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有的詩描寫退朝的情境,如《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這類作品辭藻華美,而內容空洞,唯一可以扯得上的是其中含有慶賀京都光復的意思。還有幾首是寫他在曲江活動的,有《曲江二首》《曲江對酒》《曲江對雨》。曲江是一條人工河,跨于長安城內外,江邊有許多宮殿和花園,是個游覽區(qū)。這幾首詩描寫了宮殿建筑之華麗、花木之秀美,表達的是“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的情懷。倒是《題省中壁》等詩篇流露出對肅宗拒絕納諫的不滿,反映出肅宗新貴與玄宗舊臣之間的矛盾??傊?,這10首詩可以看作是初唐七律的宮廷遺風,是七律的胎記。幸運的是杜甫很快就隨著玄宗舊臣一起被貶謫了,命運使他遠離朝廷,從而走向廣闊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道路。
(一)風格體制
1.沉郁頓挫
關于沉郁頓挫的內涵,前面談五律體制的文章里已有論述,無所補充。古代詩論家每以沉郁頓挫評論杜甫七律風格。例如《送韓十四江東省覲》。首聯(lián)感嘆戰(zhàn)亂使人不能養(yǎng)親,人間萬事面目全非,涵蓋度極強,痛感度極深。頷聯(lián)嘆息韓十四省親前景渺茫,卻從自嘆弟妹音信不通寫起;頸聯(lián)寫到韓十四船過黃牛峽谷,經歷艱險,卻未繼續(xù)寫其行跡,而是轉折筆鋒,回落到自身獨立于送別之處的白馬江邊,承受離別之苦。古今注家多以為黃牛峽、白馬江是韓十四東行時先后經過的兩個地方,例如,仇兆鰲說:“黃牛、白馬,出峽所經?!盵4]829王嗣奭說:“計其訪之之處,從黃牛峽、白馬江以達江東。”[5]134蕭滌非先生說:“二句想象中之景,不是寫送別時當前之景。黃牛峽、白馬江,皆韓出峽往江東所必經之地?!惫P者考證白馬江乃蜀州江名,距離蜀州10里,韓十四應是由此江乘船南下進入長江的,而杜甫確實有蜀州之行,故可斷定白馬江乃是送別之地(詳見韓成武《杜甫新論》,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上述諸家之說,不惟地名考察失誤,于杜詩頓挫筆法亦未深知。尾聯(lián)兼寫二人歸鄉(xiāng)之期難料,收結處呈現(xiàn)一片愁云。如此行文,一波三折,頻轉筆鋒,確實為沉郁頓挫風格之代表作。清人紀昀評曰:“純以氣勝,而復極沉郁頓挫,不比莽莽直行。”[6]1070清人梁運昌評曰:“送人覲省,而以自己無家夾說,意乃更厚,味乃更深。”[7]二公所言極是,“不比莽莽直行”是說杜詩抒情并非平直順流而下,而是多用逆轉倒旋之筆,猶如江水之重重旋渦,故能顯示力度。又如《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于詩》:“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后常稱老畫師。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倉惶已就長途往,邂逅無端出餞遲。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贝嗽娨喽嗄嬲壑P:鄭虔多才而不遇,忠直而遭貶[8],國家中興而他垂死,友人含冤上路而自己未能餞行,情感頻頻對撞,故清人許印芳評曰:“較有沉郁頓挫之致?!盵6]1553清人方東樹評曰:“筆筆頓挫。”[9]
2.雄渾豐麗
氣象雄渾,色澤豐麗。例如《秋興八首》,組詩中既有氣勢雄渾的景物描寫,如“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等,又有豐麗的色澤展示,如“玉露”“香爐”“翠微”“金莖”“雉尾”“龍鱗”“花萼”“芙蓉”“朱簾”“錦纜”“香稻”“鸚鵡”“碧梧”“鳳凰”等詞語的使用,雄渾而不失粗獷,豐麗而不失纖弱?!肚锱d八首》是杜甫居夔州而念京都之作,憶盛世之繁華,感亂世之變遷,融合個人今昔之慨嘆,又將此等巨大情思布置在“萬里風煙接素秋”的背景之下,遂形成籠天覆地之勢。其回憶盛世之京都,則云“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寫宮殿巍峨,金莖壯麗,瑤池紫氣,神圣莊嚴,皆大處落筆,氣象雄渾;“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寫香稻富足,碧梧茂盛,佳人仙侶,人事和諧,皆詞采豐麗,景象祥和。其表現(xiàn)戰(zhàn)亂導致長安變遷,則云“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此等筆墨,可謂撫百年于指掌,揭變遷及骨髓,極具概括力。寫戰(zhàn)事激烈則云“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遲”,金鼓羽書,烽煙縱橫,視野開闊,措辭簡勁。仇兆鰲《杜詩詳注》引張語:“《秋興》八首,皆雄渾豐麗,沉著痛快,其有感于長安者,但極摹其盛,而所感自寓于中。”又引郝敬語:“《秋興》八首,富麗之詞,沉雄之氣,力扛九鼎,勇奪三軍,真大方家如椽之筆?!盵4]1498-1499此論堪稱精湛?!短扑卧姶肌芬齽险Z:“八詩大體沉雄富麗?!盵10]239諸家之見,大致相同。其他如《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紫宸殿退朝口號》等詩篇也具有這種風格。
3.慷慨悲壯
方回《瀛奎律髓》評曰:“老杜七言律詩一百五十余首,唐人粗能及之者僅數公,而皆欠悲壯?!盵6]1071是說杜甫七律風格悲壯。的確,杜甫多首七律具有此種風格,例如《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zhàn)伐,夷歌幾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詩寫黎明見聞和感受。霜雪寒宵,寒氣逼人,而鼓角悲壯,星河影搖,彌漫著戰(zhàn)爭氛圍。百姓聞戰(zhàn)爭而啼哭,漁夫樵子為生計而操勞,則人事與景物俱在悲慨之中。尾聯(lián)“思及千古賢愚,同歸于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漫付之寂寥而已”[4]1561。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批曰:“全首悲壯慷慨。”[11]1205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引馮舒語:“無首無尾,自成首尾,無轉接語,自成轉接,但見悲壯動人?!盵6]30《唐宋詩醇》引李因篤評語:“壯采以樸氣行之,非泛為聲調者可比。”[10]232又如《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首聯(lián)寫野望的兩個視點“西山”“南浦”,確立了全篇的兩個悲情點:憂國與思親。西山有防御吐蕃之重鎮(zhèn),南浦則寓離情。頷聯(lián)承接寫思親,“海內風塵”寫戰(zhàn)爭之酷烈,“天涯涕淚”寫思親之凝重。頸聯(lián)承接寫憂國,感嘆自身年老多病,未能為時局效力,感情沉痛。尾聯(lián)以“人事蕭條”總括國家時局和兄弟離散,以“不堪”收結一篇之情感。全詩拓境從大處落墨,以涵容巨大之悲情。方回評《野望》曰:“格律高聳,意氣悲壯,唐人無能及之者?!盵6]490
4.老成穩(wěn)健
古代詩論家每以老健、老成、老到、老筆、蒼老等語評論杜甫七律風格,指的是因生活閱歷深,對世事洞察清晰,故詩句平淡中見深刻,從容中達世情。杜甫曾寫詩贊嘆薛華詩歌“風格老”:“坐中薛華善醉歌,歌辭自作風格老。近來海內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長句即七言詩句??梢?,此種風格頗為杜甫所欣賞。杜甫七律多有這種風格,例如《曲江對酒》:
苑外江頭坐不歸,水精春殿轉霏微。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
吏情更覺滄洲遠,老大悲傷未拂衣。
此詩前四句寫曲江之景,后四句寫對酒之情。此時杜甫任左拾遺,忠于職守,給肅宗朝提出許多批評意見,但未被采納,深感無味,便縱飲澆愁,懶得上朝。雖知此舉與世情相悖,會遭人遺棄,也不顧及。為自身束于微官,未能歸隱而悲傷?!皽嬷捱h”是說隱居之趣來得深遠,比為官強。顯然,作者對肅宗朝廷和世俗人情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寫出這樣老成穩(wěn)健的詩句。紀昀評《曲江對酒》曰:“淡語而自然老健?!盵6]1071又如《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
逍遙公后世多賢,送爾維舟惜此筵。
念我能書數字至,將詩不必萬人傳。
時危兵甲黃塵里,日短江湖白發(fā)前。
古往今來皆涕淚,斷腸分手各風煙。
臨別叮囑,穩(wěn)健道來:想我的時候就寄來一封信吧,即便只言片語也值得珍惜;至于詩篇就不必傳給眾多的人啦,以免生出禍端。這分明是一副長者的口氣,皆因其深于閱歷,明于世態(tài)。由戰(zhàn)亂頻仍而想到來日無多,由眼下斷腸分手而聯(lián)及古往今來離別的淚水,都顯示出他的明智和老健。許印芳評《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曰:“通篇皆老筆,老而健舉銳入?!盵6]1071其他,如楊倫《杜詩鏡銓》引邵子湘語評論《賓至》曰“蒼老”[12]319,紀昀評《冬至》頷聯(lián)“老健”[6]601,等等,都能看出杜甫七律的這種風格。
5.蕭散自然
與老健風格相對,杜甫有些七律作品具有蕭散自然的風致。作品風格受作家生活環(huán)境、心態(tài)或題材的制約,杜甫客居成都草堂期間所寫的田園詩,大多具有這種風格。例如《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瀟灑閑散,無拘無掛,自然天成,鑿痕全無。仇兆鰲《杜詩詳注》引黃生語:“杜律不難于老健,而難于輕松。此詩見瀟灑流逸之致。”[4]747楊倫評曰:“瀟灑清真?!盵12]320浦起龍評曰:“蕭閑即事之筆?!盵13]又如《崔氏東山草堂》,邊連寶《杜律啟蒙》評曰“高淡蕭疏”[14]。這些作品和批語,道出了杜甫七律的這種風格。
(二)章法體制
章法即謀篇布局之法。杜甫七律章法主要有兩種:鉤鎖連環(huán)式、起承轉合式。
1.鉤鎖連環(huán)式
吳喬《圍爐詩話》談律詩章法,說道:“律詩有二體,如沈佺期《古意》……八句如鉤鎖連環(huán),不用起承轉合一定之法者也。子美《曲江》詩亦然。其云‘一片花飛減卻春’,言花初落也?!L飄萬點正愁人’,言花大落也?!铱从M花經眼’,言花落盡也。‘一片’,‘萬點’,‘減卻春’,‘正愁人’,‘欲盡經眼’,情景漸次而深,興起第四句以酒遣懷之意?!√贸掺浯洹允华q有可意事?!邏V臥麒麟’,言富貴終有盡頭時。落花起興至此意已完。‘細推物理須行樂’因落花而知萬物有必盡之理‘細推’者,自一片、萬點、落盡、飲酒、塚墓,皆在其中,以引末句失官不足介懷之意。此體子美最多?!盵3]544此種章法可稱為鉤鎖連環(huán)式。其特點是詩句之間為表達某種意思而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連貫到底。杜甫七律這種章法確實不少,例如《客至》,此詩首聯(lián)寫盼客來訪(交游冷落,鷗鳥為鄰),頷聯(lián)寫迎客之舉(既掃花徑,又開柴門),頸聯(lián)寫宴客之事(菜少酒陳,道歉連連),尾聯(lián)寫陪客之情(身體多病,鄰翁代陪)。全詩旨意在于表現(xiàn)好客之心,各聯(lián)依此主旨按時間順序寫來。查慎行評曰:“自始至末,蟬聯(lián)不斷,七律得此,有掉臂游行之樂。”[15]2137“掉臂”,意思是閑適自在。“掉臂游行之樂”說出了這種章法具有順暢達意的好處。
2.起承轉合式
吳喬《圍爐詩話》中說:“遵起承轉合之法者,亦有二體,一種是四聯(lián)依次為起承轉合,另一種是首聯(lián)為起,中二聯(lián)為承,第七句為轉,第八句為合,如杜詩之《江村》是也?!盵3]544杜甫《江村》,此詩寫居住江村之閑適。首聯(lián)點題總寫:江村事幽。頷聯(lián)、頸聯(lián)是承,分別寫景物之悠閑、人事之悠閑。第七句為轉,寫悠閑之條件,有飯可吃。第八句為合,心無奢求,故能有此閑適之情。又如《堂成》: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
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
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此詩寫草堂建成之樂。首聯(lián)“堂成”二字點題,并寫其所處田園環(huán)境之清靜。頷聯(lián)、頸聯(lián)是承,分別寫草堂周圍林木之佳、鳥雀之樂。第七句是轉,言草堂不得與揚雄宅相比,意謂自己與揚雄有別。揚雄淡泊自守,作《太玄經》,杜甫初至成都,高適作《贈杜二拾遺》,尾聯(lián)稱其“草玄今已畢,此后更何言?”杜甫作《酬高使君相贈》,尾聯(lián)言道“草玄吾豈敢?賦或似相如”。對高適之言不以為然,說撰寫經書非我所長,詩賦之作倒是長項。第八句是合,揚雄作《太玄經》,受到嘲諷之后,作《解嘲》一文。杜甫反其意,說自己無心作此類文章,原因是“懶惰”,而“懶惰”是源于對草堂生活環(huán)境的滿足,這就綜合了一篇的主旨:樂見草堂建成。
至于四聯(lián)依次為起承轉合,杜甫七律較多使用這種章法。例如《九日藍田崔氏莊》: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此詩寫重陽節(jié)悲情。首聯(lián)點明題旨:“悲秋”;“強自寬”“盡君歡”是說克制自己以合主人歡情。頷聯(lián)是承,承接“強自寬”“盡君歡”,做法是讓人幫助把帽子戴正,以免被風吹落,有傷大雅。頸聯(lián)是轉,轉而描寫眼前景物,藍水、玉山,景物壯麗而持久,宇宙永恒,暗襯人生短促。尾聯(lián)是合,申述悲秋之原由,不知明年是否健在,乞靈于手中茱萸。又如《登高》,此詩主旨是悲秋,因秋景而興悲情。首聯(lián)暗點題面,所寫景物是登高所見,“哀”字寫猿嘯也寫情感。頷聯(lián)是承,承接首聯(lián)而展開對秋景作更為濃重的描繪,用“無邊”從空間角度寫落木之廣,用“不盡”從時間角度寫江流之久,秋景極蕭條、極悲壯。作者用它來容納巨大的憂思,情與景相適。頸聯(lián)是轉,轉換筆墨,不再寫秋景,而寫觸景之情。羅大經解說此聯(lián):“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15]5093八層意思給力于“悲”字上,其悲情之深重可想,此聯(lián)對其晚年生涯做出準確的概括。尾聯(lián)是合,綜合一篇悲秋主旨,揭示悲秋的深層原因是生計“艱難”。盡管年老多病、久客他鄉(xiāng),倘若生計有所依靠,還不至于愁到極點。正因為生計艱難,才深恨年老沒有抵抗折磨的能力,而心情潦倒需要借酒澆愁,卻由于身體多病而拋棄酒杯。
杜甫七律還有其他章法,而以上述鉤鎖連環(huán)式、起承轉合式最為常見。
3.七律聯(lián)章組詩章法:無序式、有序式
杜甫古體、近體、樂府、歌行都作有聯(lián)章組詩。當作者的某種思想不便于在一首詩中表達的時候,聯(lián)章組詩就成了必要的方式。
杜甫七律聯(lián)章組詩有10組,即《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諸將五首》《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十二月一日三首》《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二首》《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見王監(jiān)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羅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為毛骨有異他鷹恐臘后春生騫飛避暖勁翮思秋之甚渺不可見請余賦詩二首》《曲江二首》。這些聯(lián)章組詩合起來共同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分開來能夠獨立成篇。其章法向來為古代詩論家所重視。大體說來,有兩種格局。一是“無序式”,一是“有序式”?!盁o序式”指各章分寫一人一事,彼此之間沒有意脈聯(lián)系,例如《詠懷古跡五首》,分別吟詠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和諸葛亮,總攝于“詠懷”上?!坝行蚴健眲t不同,各章雖分寫人事,彼此之間卻有意脈關聯(lián),例如《秋興八首》,范廷謀曰:“此詩八章,公身居夔州,心憶長安,因秋遣興而作,故以秋興名篇。八章中,總以首章‘故園心’為樞紐,四章‘故國平居有所思’為脈絡,方得是詩主腦。若渾淪看去終無端緒可尋?!盵15]3789-3790“瞿唐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是全篇構思之所在。前四首重點寫自身所在夔州之蕭條境況,而以京華之思作為去向。第一章寫夔州秋氣蕭森境況凄涼,第二章寫夔州臥病心情潦倒,第三章寫閑居夔州功業(yè)無成,第四章寫聽聞長安亂象悲慨交集。這些都將其心思引入對盛世京都的緬懷。第四章結句“故國平居有所思”啟開了對盛世京都的回憶,后四章即承接此句而加以分敘,重點寫昔日京華之盛況。第五章寫昔日京都宮闕之雄偉,第六章寫昔日曲江歌舞之繁華,第七章寫昔日昆明池之盛景,第八章寫昔日渼陂物產之富饒?;貞浘┒际r,意在嘆息盛世之難再。四章次序由宮闕到池苑,由城內到城外,層次井然。后四章多以自身潦倒作為歸結,如“一臥滄江驚歲晚”“江湖滿地一漁翁”“白頭吟望苦低垂”,這就把國家盛衰與個人遭際融為一體,感情因此而厚重。
(三)起法與結法
古代詩論家十分重視詩文的起與結,尤其是律詩,王世貞《藝苑卮言》說:“七言律不難中二聯(lián),難在發(fā)端及結句耳。”[16]961而發(fā)端尤其被看重,朱庭珍《筱園詩話》說:“凡五、七律詩,最爭起處。凡起處最宜經營,貴用陡峭之筆,灑然而來,突然涌出”,“或雄厚,或緊遒,或生峭,或恣逸,或高老,或沉著,或飄脫,或秀拔,佳處不一,皆高格響調”[3]2397。杜甫五律、七律之發(fā)端多具這些特征。
從章法角度看,首聯(lián)的功能是點題,尤其是登臨、觀賞、詠懷之作,要交待時間、地點等,為下文寫景抒懷提供必要的條件。從使用筆墨的角度來看,首聯(lián)每以高格響調而入,頗能豁人耳目。其雄厚者,如“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天門日射黃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其悲壯者,如“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登樓》),“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野望》),“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登高》);其突兀者,如“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其生峭者,如“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白帝城最高樓》,“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望岳》);其警拔者,如“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閣夜》),“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夜》);其秀拔者,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江村》),“雙峰寂寂對春臺,萬竹青青照客杯”(《又送辛員外》),“秋日野亭千橘香,玉盤錦席高云涼”(《章梓州橘亭餞成都竇少尹》);其高老者,如“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九日藍田崔氏莊》),“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野老》),“逍遙公后世多賢,送爾維舟惜此筵”(《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其恣逸者,如“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曲江二首》其二),“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其沉著者,如“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凡此等等,首聯(lián)都能根據全詩情感內容開篇定調,具有籠罩全篇的作用。
杜甫七律首聯(lián)筆墨多樣,有寫景,有敘事,有議論。行文上有散起,有對起。冒春榮《葚園詩說》曰:“唐人散者居多,惟杜甫好用對起。”[3]1572此言得之。
古代詩論家認為律詩結法有兩種,一是就本題收結,一是宕開一步。吳喬《圍爐詩話》曰:“結句收束上文者,正法也;宕開者,別法也?!盵3]1572杜甫七律多用正法收結。所用筆墨多為議論,也有采用細節(jié)描寫的,往往含蓄有味,如《九日藍田崔氏莊》尾聯(lián)“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許印芳評曰:“結句收拾全題,詞氣和緩有力,而且有味?!盵6]635
(四)屬對藝術
律詩結構于起結之外,就該說到中間兩聯(lián)的對仗了。本文第三部分“杜甫七律的對仗體制”是從技術規(guī)則層面做出的研究,現(xiàn)在從藝術層面簡論其七律對仗之優(yōu)長。
1.自然天成
對仗既要遵循字聲相反和詞性相同的鐵律,那么自然天成、脫略鑿痕便成了審美的一大追求。又因律詩的對仗分布于中間兩聯(lián),占到一半篇幅,所以對仗這道工序向來為詩人所看重,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有“遙知對屬忙”之句,“對屬”即對仗,著一“忙”字,可見其分量之重。杜甫七律的對仗具有自然天成之美,已成古代詩論家之共識。且舉幾例。杜甫《南鄰》詩頸聯(lián)“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紀昀評曰:“五、六天然好句”,無名氏(乙)評曰:“五、六化盡律家對屬,化工妙。此景千古常新,杜公亦千古長在?!盵6]992又如《曲江二首》其二頷聯(lián)“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查慎行評曰“游行自在”[6]359;《暮歸》詩頷聯(lián)“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紀昀評其為“神來”之筆[6]558;《題省中壁》詩頷聯(lián)“落花游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紀昀評曰“天然深妙”[6]1115。
2.特殊對仗俱臻妙境
杜甫七律對仗有12大類,每一類別都有高超的藝術造詣。尤其是流水對、當句對、借對這三類特殊的對仗,具有開拓意義,足為后人垂范。
(1)杜甫制作了大量的流水對,既有單句形式又有復句形式。這些流水對在表意的流程中呈現(xiàn)對仗,使對仗句具有流動美,從而克服了一般對仗刻板、凝滯的缺陷。杜甫使用流水對,或將其一生輾轉和艱難生活加以表現(xiàn)(如“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或將其豐富的人生體驗做出揭示(如“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藥裹關心詩總廢,花枝照眼句還成”),或將其時局觀感加以表述(如“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從而把流水對的藝術價值推向極致。
(2)當句對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形式,杜甫七律當句對包容了廣、狹兩種形式。這些當句對的長處是:其一,不事雕琢,遵循物性。例如“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曲江對酒)》,將眼前景物信手拈來,細摹其動態(tài),組成絢麗的春光圖。汪灝評曰:“公蓋只用四樣飛舞空中物,上不粘天,下不粘地,所以不嫌重笨?!盵17]不嫌重笨,主要原因是不雕琢,不違背物性,故能得其天趣。其二,不事游詞,為情而設。例如“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白帝》),前句寫亂世之物,后句寫亂世之人。亂世之物以“戎馬”和“歸馬”對比,亂世之人以“千家”與“百家”對比,深刻地描寫出慘絕的人寰。這樣的當句對不僅不會使人感到文字堆疊,反而受到強烈的心靈刺激。其三,音聲流轉,和諧入耳,無拗口之弊。
(3)借對是對仗園林中的一朵奇葩,杜詩借對無論是借義還是借音,皆能橫生妙趣,產生出喜劇效果,給人愉悅的享受。由于是“借”,所以不像其他對仗那樣一目了然,初讀時會認為對得不工,例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曲江二首》其二),“尋?!必M能與“七十”相對?經過思索,發(fā)現(xiàn)“尋常”還有數目意義,方才恍然大悟。正如劉明華先生所說:借對具有讓“觀眾(讀者)納悶片刻之后拍案叫絕,擊節(jié)稱善”[18]的藝術魅力。
3.時空并馭
杜甫七律每每于一聯(lián)中時間對空間,呈現(xiàn)為時空兩種意念的對舉、交構,如“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別情見于詩》)、“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恨別》)、“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登樓》)、“逐客雖皆萬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寄杜位》、“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宿府》)、“楚天不斷四時雨,巫峽常吹萬里風”(《暮春》)、“十年戎馬暗南國,異域賓客老孤城”(《愁》)、“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時危兵革黃塵里,日短江湖白發(fā)前”(《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這些聯(lián)語既寫了景物(或人事)的空間狀態(tài),又寫了景物(或人事)的時間狀態(tài),以縱橫交叉的筆墨展示了空間之大與時間之久,造成深宏的詩境,或用以表現(xiàn)景物的雄偉氣勢,或用以表達深沉的宇宙意識?!痘茨献印R俗訓》說:“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盵1]178這種宇宙意識應該是時空并馭構造聯(lián)語的哲學依憑。
4.踵事增華
趙翼《甌北詩話》論七律對仗內容,說初盛唐詩人“多寫景,而未及于指事言情、引用典故。少陵以窮愁寂寞之身,藉詩遣日,于是七律益盡其變,不惟寫景,兼復言情,不唯言情,兼復使典。七律之蹊徑,至是益大開”[19],趙翼所言極是。杜甫七律中間兩聯(lián)對仗一聯(lián)寫景、一聯(lián)言情者頗多,例如《江村》中二聯(lián)“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野老》中二聯(lián)“漁人網集澄潭下,估客船隨返照來。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等,頷聯(lián)景,頸聯(lián)情;《九日藍田崔氏莊》中二聯(lián)“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進艇》中二聯(lián)“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飛蛺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雙”等,頷聯(lián)情,頸聯(lián)景。甚至有兩聯(lián)皆為言情者,如《又呈吳郎》中二聯(lián)“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賓至》中二聯(lián)“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中二聯(lián)“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野望》中二聯(lián)“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等等。至于對仗句使用典故者,亦不乏見,例如《秋盡》頷聯(lián)“籬邊老卻陶潛菊,江上徒逢袁紹杯”、《嚴中丞枉駕見過》頸聯(lián)“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還應似管寧”,等等。將言情、用典引入對仗句,筆墨煥然一新,開辟了蹊徑,增強了表意抒情的效果,確乎為一大貢獻。
(五)句法體制
句法是指一句詩的組織法或結構法。杜甫七律句法體制從句式錯綜、詞語省略、詞序倒置等三個方面做出考察。
1.句式錯綜
這里所說的“句式”,同五律一樣,是指詩句的意義節(jié)奏,說的是詩句的語法結構。它與韻律節(jié)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漢語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以兩個音節(jié)為一個節(jié)奏單位,就七言詩來說,是2—2—2—1型的。但是由于表意的復雜性,其意義節(jié)奏每每與韻律節(jié)奏不能一致。杜甫于七言常式“2—2—2—1”之外,又創(chuàng)制出多種句式。
(1)“1—6”式,例如:“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進艇》),“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酤”(《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一)。
(2)“2—5”式,例如:“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小寒食舟中作》)。
(3)“3—4”式,例如:“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野老》),“棋局動—隨尋澗竹,袈裟憶—上泛湖船”(《因許八奉寄江寧旻上人》)。
(4)“5—2”式,例如:“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曲江二首》其一),“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宿府》)。
上述這些句式,突破了七言常式“2—2—2—1”韻律節(jié)奏的局限,給表意抒情帶來便利。
2.詞語省略
詞語省略是造成詩歌語言精練的方法之一。說到詩歌語言精練,七律詩句是難于五律詩句的,就是由于多了兩個字,劉熙載《藝概》云:“五言無閑字易,有余味難;七言有余味易,無閑字難?!盵20]杜甫七律在省略詞語、給詩句“瘦身”上是下了大工夫的,歸納其技法,主要有省略介詞、制作無謂語句、制作緊縮句、制作互文句四種。上一章提到杜甫五律的詞語省略,有“以副代動”之方法,而杜甫七律使用此法者僅有一例:“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
(1)省略介詞,只出現(xiàn)介詞短語中的名詞、名詞組或其他語法結構。其中表示時間、處所、方向的介詞被省略,較為常見,也容易識別,在此不論。需要提起注意的是以下四種類型的介詞省略。一是表示原因的介詞被省略,如“兵戈不見老萊衣”(《送韓十四江東省覲》),“兵戈”是“不見老萊衣”的原因,省略了表示原因的介詞“因為”。二是表示目的的介詞被省略,如“寒衣處處催刀尺”(《秋興八首》其一),意思是說,為了趕制寒衣,處處都在催動刀尺。三是表示方式、方法的介詞被省略,如“畫圖省識春風面”(《詠懷古跡五首》其三),“畫圖”是“省識春風面”的方法,省略了介詞“用”。四是表示敘述對象的介詞被省略,例如:“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沽”(《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一),“魚”和“酒”是敘述對象,介詞“對于”被省略了。兩句的意思是:對于魚來說,我知道丙穴出產的由來鮮美;對于酒來說,我記得郫筒出產的不用花錢買。省略介詞可以造成詩句簡勁;同時,由于這些保留下來的介詞短語中的名詞處于句首,往往成為解釋的難點。
(2)制作無謂語句。句子不出現(xiàn)謂語,全由名詞(或名詞組)構成。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野望》),這兩句寫的是野望所見的地形地物,顯示出視野的遼闊和心事所在。戍,這里指邊防區(qū)域的營壘、城堡。又如“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堂成》),句子的主干是“榿林葉”“籠竹梢”,“礙日吟風”是“葉”的定語,“和煙滴露”是“梢”的定語。又如“故鄉(xiāng)門巷荊棘底,中原君臣豺虎邊”(《晝夢》)、“鄭縣亭子澗之濱“(《題鄭縣亭子》)、“浣花溪水水西頭”(《卜居》)、“錦里先生烏角巾”(《南鄰》)、“萬里橋西一草堂”(《狂夫》)、“萬古云霄一羽毛”(《詠懷古跡五首》其五)等,這些無謂語句,不用動詞限定事物之間的關系,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句子顯得清爽、潔凈。
(3)制作緊縮句。緊縮句是兩句合并為一句,上四字為一句,后三字為一句。例如《秋夜》:“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南菊再逢人臥病,北書不至雁無情。步蟾倚杖看牛斗,銀漢遙應接鳳城?!狈交卦u曰:“此詩,中四句自是一家句法”,“蓋上四字、下三字,本是兩句,今以合為一句,而中不相粘,實則不可拆離也”[6]451。此說得到紀昀的肯定?!笆锜糇哉铡迸c“孤帆宿”、“新月猶懸”與“雙杵鳴”、“南菊再逢”與“人臥病”、“北書不至”與“雁無情”皆說的兩種事物,卻又不可拆離。緊縮句增加了詩句的意象密度,使詩句具有凝練美。
(4)制作互文句。為了節(jié)省文字,把兩個本來要合在一起說的詞語分屬兩句去說。例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客至》),攤開來意思是說: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緣客開,今始為君開。再如“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諸將五首》其一),詩寫吐蕃攻陷長安,挖掘皇陵事。玉魚、金碗,指唐朝皇帝的陪葬物,同屬兩句,即:昨日玉魚金碗蒙葬地,早時玉魚金碗出人間。又如“風含翠筱娟娟凈,雨浥紅蕖冉冉香”(《狂夫》),風、雨也是兩屬,翠筱因雨洗而潔凈,紅蕖因風吹而傳香。
3.詞序倒置
杜甫七律的句子語法結構多數是遵循正常詞序,有少數句子出現(xiàn)詞序倒置。大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賓語的主語部分提到謂語前面,例如:“細草留連侵坐軟,殘花悵望近人開”(《又送辛員外》),把詞序順過來應是“留連細草侵坐軟,悵望殘花近人開”,把賓語的主語“細草”“殘花”提到謂語前面,是為了諧調平仄聲調。又如“雪嶺獨看西日落,劍門猶阻北人來”(《秋盡》),前句“雪嶺”是“西日落”的主語,把詞序順過來是“獨看雪嶺西日落”。把主語“雪嶺”提到謂語前面,是為了與下句“劍門”構成對仗。
(2)狀語移到動詞后面,一般來說狀語處于動詞之前,現(xiàn)在卻顛倒過來,例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立春》),“出高門”應是“自高門出”,“傳纖手”應是“以纖手傳”,“高門”“纖手”皆為狀語后置。又如:“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秋興八首》其二),“違伏枕”應是“因伏枕而違”,此句的意思是說:因為臥病而未能去畫省供職。畫省即尚書省,杜甫此時任檢校工部員外郎,隸屬尚書省。
(3)主謂倒置,如:“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江村》),順過來是“堂上燕自去自來,水中鷗相親相近”,把謂語提前,突出了鳥的姿態(tài)和情感。又如“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fā)船何郡郎”(《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順過來是“此溪女負鹽出井,何郡郎打鼓發(fā)船”,把謂語提前,突出了人物行為的獨特性。
七言句容易寫成戲本唱詞,詞序倒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這個弱項,使之具有詩句美感。
(六)字法體制
字法即作詩錘煉文字之法。杜詩精于煉字,尤其是對于篇幅有限的近體詩,錘煉文字更是付出一番心思,他說“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態(tài)度在七律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更為突出。大體說來,其用力處,主要在錘煉動詞和形容詞上,務必做到狀物精準、常字生輝、濃化情感。
1.狀物精準
通過錘煉文字,精準地刻畫出事物的形態(tài)、動態(tài),達到非此字則不可的地步。如《返照》頷聯(lián)“返照入江翻石壁,歸云擁樹失山村”,葉羲昂《唐詩直解》評曰:“‘返照’一聯(lián),字字著意,以‘翻’字寫返照,以‘失’字寫歸云,一聯(lián)用六虛眼,工練無痕,景復如畫?!盵11]1251“翻”字寫出涌動的江水把日光投映到石壁上,日光在石壁上晃動的景象;“失”字寫山村被出歸云掩沒,見歸云之濃重,堪稱煉字精準。杜甫七律善于使用疊字,已為古代詩論家所關注。仇兆鰲《杜詩詳注》詳細分析了杜甫七律疊字出現(xiàn)的位置及詩例:“有用之句首者,如‘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短短桃花臨水岸,輕輕柳絮點人衣’,‘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是也。有用之句尾者,如‘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是也。有用之上腰者,如‘宮草霏霏承委佩,爐煙細細駐游絲’,‘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云石熒熒高葉晚,風江颯颯亂帆秋’,‘山木蒼蒼落日曛,竹竿裊裊細泉分’,是也。有用之下腰者,如‘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風含翠筱娟娟凈,雨浥紅蕖冉冉香’,‘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碧窗宿霧濛濛濕,朱拱浮云細細輕’,是也。聲諧義恰,句句帶仙靈之氣,真不可及也矣?!盵7]744—745“仙靈”云云,表意朦朧,姑且不論,但這些疊字對事物的動態(tài)或形態(tài)做出準確而生動的修飾,且聲韻和諧,無疑是值得贊許的。黃生評“短短桃花臨水岸”曰:“短短,字老而趣。如小小則嫩,矮矮則俗,灼灼則太文,皆替此二字不得?!盵4]1246顧宸評“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曰:“娟娟,蝶之戲態(tài)也。片片,寫出輕狀。”[15]6004足見其體物精細入微,彰顯煉字之功。
2.常字生輝
杜甫煉字,拒絕使用艱深、險僻之字,能以常見字狀物傳神。例如《南鄰》頸聯(lián)“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野航指農家小船,容量有限,用一“受”字便頗具情味。黃生《唐詩摘鈔》評曰:“‘受’字杜慣用,故不足奇。然入他人手,定是‘載’字矣?!盵11]1141“載”字只是客觀敘述,“受”字則寫出船對人的接納,有情意在。又如《送路六侍御入朝》頸聯(lián)“不分桃花紅勝錦,生憎柳絮白于綿”,金圣嘆《杜詩解》評曰:“‘桃花紅勝錦,柳絮白于綿’,豈復成詩?詩在‘不分’‘生憎’字。加四俗字,便成佳筆?!盵21]135此“分”字為去聲,見《廣韻》去聲二十三問。不分,即不料,詫異之辭,表示對桃花的反感。生憎,厭惡之辭。這四個俗常字,表達了離情之濃重。又如《見螢火》),金圣嘆評“卻繞井闌添個個,偶經花蕊弄暉暉”說道:“井是露井,井上有欄。螢火只在井邊飛繞。初然一個,繼而又一個,復又一個,‘添’字摹神?;ㄈ锉卦陉懙兀炍防?,不飛去,或偶飛到花蕊上。光照花蕊,見他一亮一亮,若相接,若不相接,不似夏天亮得通徹也,‘弄’字摹神。”[21]233“添”字寫出螢火蟲由少漸多之勢,“弄”字寫出螢光明滅之狀,平常之字達傳神之功,這正是大詩人的手筆。張戒《歲寒堂詩話》說道:“世徒見子美詩多粗俗,不知粗俗語在詩句中最難,非粗俗,乃高古之極也。自曹劉死至今一千年,惟子美一人能之。”[16]450粗俗,即是指詩歌語言質樸通俗。
3.深化情感
律詩的主旨在于抒情,杜詩煉字遵循著這一主旨。黃生評《野望》“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說道:“‘供’字工甚,遲暮之身,尚思效力朝廷,豈意第供多病之用?此自悲自恨之詞?!盵15]2456說自己的身體不能為國家所用,倒成了供生病用的,“供”字深化了感愧之情。又如《詠懷古跡五首》其三首聯(lián)“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赴”字化靜為動,說群山萬壑一齊奔赴荊門,去訪問王昭君的村莊,這就濃重地表達出作者對王昭君的緬懷之情。俞陛云評曰:“首句詠荊門之地勢,用以‘赴’字,沉著有力?!盵22]又如《登高》,王士禛《帶經堂詩話》評曰:“七言律有以疊字益見悲壯者,如杜子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是也。”[23]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沈德潛《說詩晬語》所云:“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盵24]此話用于評論杜甫七律煉字法,甚為精確?!耙砸鈩佟本褪窃诒硪馐闱樯舷麓髿饬Γ弧安灰宰謩佟本褪亲⒅厥褂闷匠W?,而不是生僻字。
總之,杜甫151首七律在題材內容和詩藝方面為七律的發(fā)展提供了方向,七律詩體從此脫離宮廷生活的藩籬,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從此為七律找回了體制的生命力。
[1]諸子集成[M].上海:上海書店,1986.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17.
[3]郭紹虞.清詩話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34.
[6]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梁運昌.杜園說杜[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794.
[8]韓成武.杜甫的鄉(xiāng)人情結述論[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1):85-87.
[9]方東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410.
[10]弘歷(御制).唐宋詩醇[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
[11]陳伯海.唐詩匯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2]楊倫.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浦起龍.讀杜心解[M].北京:中華書局,1961:616.
[14]邊連寶.杜律啟蒙[M].濟南:齊魯書社,2005:380.
[15]張忠綱.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16]丁福保.歷代詩話續(xù)編[M].上海:中華書局,1983.
[17]汪灝.樹人堂讀杜詩:卷六[M].道光十二年刻本.
[18]劉明華.杜詩修辭藝術[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27.
[19]趙翼.甌北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175.
[20]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0.
[21]金圣嘆.杜詩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2]俞陛云.詩境淺說[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66.
[23]王士禛.帶經堂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80.
[24]沈德潛.說詩晬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241.
[責任編輯:李法惠]
The Research on the Systems of Du Fu’s Eight-line Poems
WU Shu-ling, HAN Cheng-wu
(School of Literatur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In the field of subject content and poetic art, Du Fu’s 151 eight-line poems provid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ight-line poem. His subject content includes concerning about country and its people, wandering life, joys of countryside, making friends and palace life, showing colorful social life and real inner experience. The system of his poetic art has six aspects, namely, style, art of composition, start and end, antithesis, syntax, and diction.
Du Fu; Qilv; system
2016-10-26
河北省社科項目“杜甫詩歌的詩體學研究”,項目編號:HB15WX035。
1.吳淑玲(1963— ),女,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韓成武(1945— ),男,天津市武清縣人,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唐代文學研究。
I207.21
A
1002-6320(2017)02-00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