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玲
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1331
?
廣西農村青年早婚現象初探
劉世玲
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1331
本文描述了廣西農村青年早婚的現狀,并對其原因進行了嘗試性的分析,并列舉了早婚可能造成的危害,希望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對其采取一定的干預措施。
廣西;早婚;早育;原因;危害
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關數據分析,我國男女的初婚年齡分別呈現出不斷后推的態(tài)勢,晚婚晚育成為更多人的選擇。根據廣西的普查數據分析,2000年-2010年的十年間,廣西15-19歲的人群中,有配偶的比例上升了0.96個百分點,廣西早婚趨勢有所上升。
(一)農村早婚青年比例相對較高
根據對廣西省內的典型早婚村S村的調查走訪,發(fā)現該村的早婚現象相當普遍,甚至在當地人的觀念中,未滿法定最低結婚年齡而在當地舉辦結婚儀式的婚姻并不屬于早婚,早婚在當地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筆者對S村的計生站進行數據收集分析,發(fā)現在2006至2016年的十年間,該村尚未達到結婚年齡而生育的婦女就有44人。計生站所記錄的只是早婚并生育的婦女數量,而早婚尚未生育的婦女則沒有相關的數據統(tǒng)計,也就是說S村早婚的數量超過調查到的實際數據。這個數據對于僅有五百戶左右的行政村來說是相當高的。
(二)農村青年早婚與大量“剩男”并存
值得注意的一個現狀是,廣西農村的“剩男”數量相當多,當地的許多大齡男青年因為在經濟條件上并不具備優(yōu)勢,加上國內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等原因,陷入了“娶妻難”的困境當中。在同一個行政村中早婚現象和“剩男”現象并存,早婚行為進一步加劇了“剩男”的焦慮,“剩男”現象的存在也使得人們的早婚行為更像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三)早婚往往著伴隨早育
“早婚”和“早育”常常伴隨著出現,早婚行為和早育行為在邏輯上和時間上是緊密相連的。在實際的調查中,廣西的早婚行為也常常伴隨著早育的發(fā)生。根據費孝通的相關理論,中國婚姻制度的實質是一種生育制度,組建家庭的目的是為了生育下一代。在農村地區(qū)的具體實踐中,不但遵循了這樣的理論,同時也符合當地農村傳宗接代的傳統(tǒng)。因為缺乏相關的避孕知識和避孕手段,農村早婚青年的早育行為就顯得相當普遍。
(一)當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
文化具有繼承性,中國自古以來的成家立業(yè)、傳宗接代等傳統(tǒng)觀念深深扎根于歷代人民的心中。這種思想觀念不僅在城市的人群中得以保留,更是在廣大農村地區(qū)得到了繼承和延續(xù)。廣西農村青年的父輩對于孩子成家立業(yè)的期待和“抱孫子”的急切盼望使得早婚青年在提出早婚時不但不會遭到父母的反對,反而會得到他們的支持。這種觀念影響了早婚行為的發(fā)生。
(二)對早婚行為監(jiān)管措施的失效
早婚行為從法律上講是違法的,但是在最新修訂的《婚姻法》中并未對早婚行為做出明確的相關處罰規(guī)定。因此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早婚的雙方當事人并未受到任何的處罰,特別是在給早育的孩子辦理戶籍手續(xù)的問題上也并不存在太多的阻礙。早婚行為得不到有效的監(jiān)管導致了早婚行為的進一步蔓延。
(三)低教育水平的制約
廣西農村的教育水平相對較低,教育資源缺乏,當地的農村學生得到優(yōu)質教育的機會相對不足。這就直接導致了在結束九年義務教育之后甚至是尚未完成初中階段的學習就會有學生離開校園不再進行下一階段的學校教育。這就直接導致了青少年學生外出打工或閑置在家,為早戀的發(fā)生提供可能,早戀又是促成早婚的前提。
(一)早婚關系沒有法律保障
早婚關系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一種社會關系,當早婚的男女雙方在婚姻生活當中出現了利益糾紛或感情糾葛時,并不總能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這對于早婚雙方當事人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沒有了法律的保障,這種婚姻關系會變得更為脆弱。
(二)農村家庭經濟負擔加重
過早締結婚姻的農村青年因為年齡較小,在經濟上尚未獨立或者只能從事收入不高的工作。而組建新的家庭不僅需要男方支付一筆彩禮,還需要為家庭添置新的物品,對于物價不斷攀升的今天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一部分的開支大都由農村早婚青年的父輩承擔,這就無疑增加了早婚青年家庭的經濟負擔。
(三)對早婚青年的生理危害
早婚青年對性知識缺乏正確的了解,過早性行為可能會使男青年患上某些男性疾病。對于早婚早育的女青年來說,她們的子宮發(fā)育不完全,分娩不但會對她們的生理健康造成一定威脅,更會對新生兒的健康埋下隱患。
總之,廣西農村的早婚現象的發(fā)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早婚造成的諸多危害不利于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政府各部門以及當地村委應該采取適當的舉措減少和遏制早婚行為的發(fā)生。
[1]房福.農村早婚早育現象的五種表現[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3(06).
[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C
A
2095-4379-(2017)14-0290-01
劉世玲(1991-),女,壯族,廣西崇左人,重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