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佳盈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關(guān)于斡旋受賄犯罪立法完善的研究
邵佳盈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受賄犯罪的種類越來越多樣,犯罪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其中,斡旋受賄就是近幾年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受賄犯罪類型。但是,目前我國法律對于斡旋受賄的規(guī)定還不盡完善,本文將著眼于立法角度,提出相關(guān)斡旋受賄犯罪的爭議問題以及相應的立法完善途徑。
斡旋受賄;立法完善;一般受賄
斡旋受賄,我國法律將其作為受賄罪的一種特殊形式,其與一般受賄罪的不同之處在于斡旋受賄強調(diào)“利用本人職權(quán)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來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客觀條件。當今社會關(guān)系日漸復雜,犯罪形式也呈現(xiàn)多樣化的態(tài)勢,斡旋受賄的出現(xiàn)就是社會發(fā)展的結(jié)果。本文主要從立法的角度,談談斡旋受賄犯罪的立法完善問題。
(一)是否應成立斡旋受賄的單獨罪名
斡旋受賄犯罪在不少國家的立法中都作為一項獨立的罪名存在。例如,韓國稱其“調(diào)解受賄罪”,日本將其定為“斡旋受賄罪”,羅馬尼亞刑法稱該行為為“濫施影響受賄罪”。而是否應成立斡旋受賄的單獨罪名在學界的爭議一直不斷。筆者認為,斡旋受賄犯罪確有必要確立獨立的罪名,這是受賄犯罪立法完善的必然要求。只是目前我國受賄罪的罪名的還未成體系,不能照搬日本刑法的做法直接將其獨立出來。日本的受賄犯罪在罪名設置上規(guī)定了七個受賄罪名:單純受賄罪﹑向第三者提供賄賂罪﹑事前受賄罪﹑委托受賄罪、事后受賄罪﹑斡旋受賄罪和加重受賄罪。對于受賄犯罪的類型分置以及法定刑的考量等方面都是相對完善和系統(tǒng)的,既根據(jù)不同罪名的具體狀況設定了犯罪的成立條件,也顧慮到整體的立法意圖,全面并且邏輯嚴謹。我國刑法可以對此加以借鑒學習。
(二)“利用本人職權(quán)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的含義模糊
刑法條文中規(guī)定的“利用本人職權(quán)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是斡旋受賄的客觀要件之一,但其規(guī)定過于模糊,解釋這一要件是完善斡旋受賄犯罪的關(guān)鍵點。筆者認為,既然刑法條文將斡旋受賄單獨列出,必然是因為其客觀條件不同于受賄罪。受賄罪的客觀要件是“利用本人職權(quán)”,這毫無疑問利用的就是本人職權(quán)所帶來的一種對他人的約束力,假設“利用本人職權(quán)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中所利用的依舊是對他人的約束力所帶來的便利條件,刑法就完全沒有必將其單獨寫明,只需在解釋一般受賄罪時羅列“利用本人職權(quán)”的形式時列舉出來即可。因此,對于部分學者主張的“制約關(guān)系說”,筆者并不認同。
(三)是否應該與利用影響力犯罪合并為一罪
《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它與斡旋受賄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兩者的犯罪主體,“斡旋受賄”是“國家工作人員”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該國家工作人員關(guān)系密切的人”以及“離職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其近親屬以及其他與其關(guān)系密切的人”。除此之外,兩者的主觀方面基本重合、客觀行為相同、侵犯的社會關(guān)系大體一致。因此,有學者認為,可以將斡旋受賄犯罪與利用影響力受賄罪進行合理的合并。因為,主體身份的差別不會成為劃分兩罪的因素①。并且,利用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和與其關(guān)系密切的身份來施壓雖然是不同性質(zhì)的身份,但是都屬于“利用影響力”的本質(zhì),其本質(zhì)上都是利用人際關(guān)系所產(chǎn)生的“影響”,至于斡旋受賄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的身份差異只是這種影響力的來源不同而已。
(一)完善受賄犯罪的罪名體系
完善斡旋受賄犯罪的立法,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完善受賄犯罪的罪名體系。不同于日本刑法對于受賄犯罪設置的嚴密而周全,我國刑法在這方面的立法還存在許多疏漏,在完善罪名體系之前,盲目地確立斡旋受賄的獨立罪名是不明智的。因此,完善受賄犯罪的罪名體系是完善斡旋受賄立法的前提。
(二)明確“利用本人職權(quán)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的司法解釋
對于客觀要件的準確把握能夠提高實踐的準確性與合法性,司法解釋有必要明確“利用本人職權(quán)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的內(nèi)容,使其法律適用存在合理合法的依據(jù),提高法律的權(quán)威與準確性。
(三)適時成立斡旋受賄的獨立罪名
這一點要求是建立在完善受賄犯罪的罪名體系的基礎上的。確立斡旋受賄的獨立罪名,是將受賄罪的罪名在立法上予以詳細地區(qū)分和細化,有利于司法機關(guān)在審理此類案件時有更強的操作性,對行為人的定罪和量刑將更加準確無誤。這對于完善國家刑事法律,加速我國法治國家的進程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 注 釋 ]
①劉杰.論斡旋受賄與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合并的構(gòu)想[J].法制與社會,2014(19).
[1]李婷偉.斡旋受賄行為不應該設立獨立罪名[J].法制與社會,2014(24).
[2]丁旭.斡旋受賄應獨立成罪[J].上海市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8(3).
[3]劉杰.論斡旋受賄與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合并的構(gòu)想[J].法制與社會,2014(19).
[4]朱孝清.斡旋受賄的幾個問題[J].法學研究,2005(3).
[5]郭園園.斡旋受賄的立法及完善[J].法學評論,2000(3).
[6]金果.我國受賄罪罪名體系的框架和完善[J].政治與法律,2010(5).
[7]段啟俊,周后有.斡旋受賄若干問題辨析[J].刑法論叢,2007(1).
D
A
2095-4379-(2017)14-0257-01
邵佳盈,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