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妹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上海 200030
?
論隱名股東之法律完善
胡麗妹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上海 200030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大量的隱名投資及隱名股東,有限責任公司隱名出資關系隱名和名義兩類出資人、隱名出資人和企業(yè)以及第三人彼此間所具有的各類法律關系,極易導致隱名和名義兩類出資人彼此間股權權益歸屬、隱名出資人股東資格確認、名義股東股權處分行為效力以及出資瑕疵責任等糾紛,具有相當?shù)膹碗s性。對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認定問題是非常重要的。股東資格的確定依據(jù),是價值選擇的產(chǎn)物,同樣屬于利益平衡的后果。國內(nèi)公司法對于隱名股東所具有的股東資格問題并未進行清晰規(guī)定,學界和司法實踐中對所謂隱名股東的認定也有幾種不同學說。本文通過對隱名投資和隱名股東的介紹從而進一步討論對于隱名投資相關法律規(guī)范的完善以及關于隱名投資與非法集資的交叉。
隱名股東;隱名投資人;股東資格認定
隱名投資人定義實質(zhì)上對有限責任公司投入了股本或是認購股份,可是為了回避法律規(guī)范或其他原因,對于他的股東身份并沒有作工商登記和企業(yè)內(nèi)部記錄,進而并不具有股東資格形式特點的出資者。由于股份有限公司突出資本高度密切結合,導致這類公司人合性受到削弱,股東所擁有的股份通常來說能夠自由地進行出售轉讓,關于隱名股東方面的糾紛與沖突通常并不出現(xiàn),因此筆者在這里說的隱名股東只是針對有限責任公司,不關涉到股份有限公司。
實際上,隱名股東并非屬于法律概念,僅僅屬于學術界與社會中的常用的說法與名詞。事實上,國內(nèi)的有關法律規(guī)范以及相關的司法解釋里面都未出現(xiàn)過“隱名股東”這個概念與詞語。
最高院在有關《公司法》的司法解釋(三)里面對于使用了“名義出資人”與“實際出資人”兩個詞,用以指代名義股東與隱名股東,與此同時,上海高院在其制定的《關于審理涉及公司訴訟案件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一)》里面使用了“隱名投資人”這一詞語來指代隱名股東,江蘇高院在其出臺的《關于審理適用公司法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里面使用了“隱名股東”這一詞語。盡管就隱名投資當中的當事方所采用的叫法存在差異,而且相關法律規(guī)范并未就這類投資關系作清晰的規(guī)定,可是因為隱名投資實際上大量存在,因此審判機關依照《公司法》相關規(guī)定以及原則就隱名投資相關問題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審理意見。
作為隱名投資人實質(zhì)上是認購了股份,可是企業(yè)章程、股東花名冊、記名股票以及出資證明材料、工商登記等都顯露出來別人屬于股東,因此這類投資里面,實質(zhì)上出資而且占有投資收益者被叫做“隱名投資人”或是“隱名股東”,與此同時接受投資企業(yè)向外公布的投資人被叫做“名義股東”。
這類關系大致能夠被劃分為兩類情形。其一,沒有真正出資,可是把隱名股東所占有的出資比例的股份公示在他的名下;其二,盡管真正進行了出資,可是公示于他名下的股份里面有一些股份本質(zhì)上屬于隱名股東出資。隱名和顯名兩類股東所具有的權利與義務存在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股東資格確定與權利行使是否便捷兩大方面。所謂顯名股東指的是企業(yè)隱名投資活動里面,達成協(xié)議把隱名股東所投入的資本股份按照自身名義進行經(jīng)營的當事方。就這類股東所具有的資格要求,必須滿足我國有關法律就公司投資主體方面的規(guī)定。譬如,針對國家工作人員、港澳臺同胞這類投資主體所進行的限制規(guī)定。就目前已經(jīng)具有的審判案例進行分析,顯名股東不僅能夠為自然人,同時能夠為企業(yè);不僅能夠為單個獨立自然人,同時能夠為眾多自然人。對于此類股東資格的確定長久以來都屬于學術界與實務界爭論的核心,最高院在其《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里面就這類爭論作了規(guī)制,使得這類爭論的處理具有了法律依據(jù),可是這一解釋尚有缺陷,無法徹底處理好實際操作里面所遭遇的各類問題。就關于隱名股東法律關系進行處置的時候,應當區(qū)別企業(yè)內(nèi)部與外部兩類不一樣的股東資格糾紛,不斷健全隱名股東資格確定標準,如此方可最大程度的妥善處理相關當事人利益聯(lián)系。
2010年12月最高院制定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下面簡要稱之為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當中的第二十五至二十六條確定了實際出資人和企業(yè)股東花名冊里面的信息不同的處置方法,此前,學術界與實務界就隱名股東資格確定方面存在著三類不一樣的認識。
(一)形式說
這一理論認定所謂隱名股東缺少了企業(yè)章程、股東花名冊、工商登記等基本的形式特征,對于交易安全的保障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阻礙到商事外觀注意,因此不應當對其進行保護。假如認可隱名股東屬于實際存在的,那么必然會造成對于企業(yè)登記制度的違反,進而損害到了工商登記所應當具備的公示效用與威信。同時,這類股東的存在實際上使得交易的風險增大了。當代市場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之下,快速迅捷的交易變成了最為基本的需要,因此作為交易的當事人更加的依賴公示材料,假如需要交易當事人對于股東實際身份進行另外的核實,如此必然會使得交易成本迅速增高,從而損害到交易的效率,極易導致各類矛盾的出現(xiàn),從而損害到社會的穩(wěn)定。①
(二)實質(zhì)說
作為商事主體其有權利依照自身利益需求進行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判定,擁有實際的股東權利,同時負擔了對應的風險。這樣的約定實際上是一類合同,凡是合同兩方能夠形成統(tǒng)一意見,而且并不存在違反法律強行性規(guī)定或其他導致協(xié)議無效的情況,那么應該認可這類合同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并且,應該選擇法律關系本質(zhì)這一視角去考慮權利確定的問題,企業(yè)成立與存續(xù)同投資人所進行的投資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lián),因此出資實際上屬于獲取股東資格的最為核心的一項條件。②并且,作為公司法實際上是私法的一種,企業(yè)登記行為實際上應當納入公法范疇,在建立公法和私法之時應該將后者當作主導,不可以由于隱名股東缺少了外在的形式特征則全方位的不認可他的股東資格。③
(三)折中說
對于這類股東得資格進行確定之時,應該區(qū)別是不是關系到善意第三人的問題,假如隱名股東資格確定并不關系到善意第三人,那么能夠依照當事雙方彼此協(xié)議去確定他們的實際意思表示,從而以此為據(jù)對他們的股東資格進行確定;反過來,那么就應當依照工商登記情形來明確權利人,盡可能的維護善意第三人利益,此后作為隱名股東依照自身通名義股東兩者間所達成的合同來要求賠償。④
第二種理論本質(zhì)上是要探尋當事方的實際意思表示,盡可能的保障隱名股東擁有的權益,但是肯定會使得交易成本與風險加劇。第一類學說堅持外觀與公示兩大原則,更為注重維護交易安全與秩序,可是反過來其在確定股東資格的時候太過于呆板。第三種理論中和了一二兩種理論,依照不一樣法律關系與價值導向,同時靈活處理,進而取得了絕大部分研究者的贊同。
事實上,在《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公布以前,司法工作人員在長久實踐當中逐步構建起一系列關于隱名股東糾紛處置原則,譬如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就這一問題出臺了有關規(guī)范,總體而言,實務界都堅持認為應該于滿足特定條件之下認可隱名股東,這為實務界在處理此類股東資格認定糾紛案件的時候發(fā)揮了較好的指導效用。可是上述規(guī)定并非是絕對同意相同的,盡管絕大部分司法機關在進行此類案件的審理當中堅持折中學說,可是依舊有不少法院依舊采取的是形式說。譬如,2007年,當時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審理吳紹勇等三人訴陳特康等八人和香格里拉縣康特鉬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確定案件的時候,盡管這一案件最后的一審與二審處理結果相同,可是在一審的時候,作為審判機關采用的為形式說,認為作為隱名股東并不具有股東形式特征進而不承認原告股東資格;在二審的時候,作為審判機關采用的為折中說,雖然最后的判決結果一樣,可是其所采用的判決理由確實存在差異的,由此可知兩級法院在同一個問題上面所秉持的看法實際上是不一致的。
因為隱名與顯名兩類股東彼此矛盾實際上是內(nèi)部糾紛,凡是兩方股權代持合同所具有的意思表示真實,并且沒有違背法律強制規(guī)定或是存在別的導致合同無效的情形,那么就能夠依據(jù)意思自治這一原則加以處理。該司法解釋的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認可了隱名與顯名兩類股東彼此協(xié)議當滿足法律規(guī)范要求的時候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該條的第二款指出作為這兩類股東假如出現(xiàn)了糾紛的時候,應該將實際出資并不是股東花名冊等外部特征當作資格認定的根據(jù)。同時,在認可真正出資人這一基礎之上為確保企業(yè)人合性特點,該條第三款里面確定了作為真正的出資者假如提出要作顯名化處理,也就是作為隱名股東替代顯名股東,那么必須獲得企業(yè)當中的一半以上股東認可。
可是這一規(guī)定沒有徹底處理實際操作里面遭遇到的相關問題,就筆者看來,對于有關公司法律實務來說,這一規(guī)定還有下列可待商榷之處。
(一)發(fā)生股權糾紛時股東資格的歸屬問題
隱名和顯名兩類股東彼此所形成的合同,通常被叫做代持股合同,或是隱名投資合同,盡管其名稱存在著差別,可是就其本質(zhì)來說都涵蓋了作為真正的出資者出資,把股權委托給別人進行代持,同時約定作為委托人實際享受股東權利的合意。一旦是具有上述特征的合意,皆要接受這一司法解釋的規(guī)制。
這一司法解釋中的第25條規(guī)定,作為代持股合同的效力判定必須依照一般合同原理,它是不是違背了法律強制規(guī)定實際上是最為重要的判斷標準,如此必須就持股目的加以研究。實際操作里面,之所以進行隱名投資,究其原因大致存在下面兩種:其一,回避法律的規(guī)制。國內(nèi)目前的相關法律規(guī)范就投資主體、占比與行業(yè)領域等皆作了較為嚴苛的限定,譬如部分行業(yè)領域實際上是不準外商進行投資的、作為公務人員不得投資經(jīng)商辦企業(yè)等,因此部分特別的投資主體必須借助隱名股東這一形式來實現(xiàn)自身的投資目的。其二,并非回避法律規(guī)制。一些投資人不想將自身的個人信息以及財務情況對外公布,因此借助隱名股東的形式持股進而開展投資。
假如屬于前一類情形,目的是回避法律的規(guī)制,那么這樣的行為有時候將會侵害國家、集體或是第三人合法權益。因此,在確定其股東資格的時候,應當對于這種回避法律規(guī)制的行為進行規(guī)制,不可以使得當事方的非法目的得以實現(xiàn)。至于別的不是講回避法律規(guī)制當做目的的隱名投資里面,作為真正出資者可以證明出資實際要件,那么作為法律應當認可其股東資格并且維護他的正當權利與利益。
依據(jù)合同相對性相關原理,隱名投資合同唯于隱名與顯名兩類股東彼此間發(fā)生效力,企業(yè)股東依舊為顯名股東。并且這一司法解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里面同樣確定了作為隱名股東僅可對于顯名股東主張“投資權益”,并不是股東權利。作為股東權利不僅涵蓋了收益權,同時還涵蓋了參加決策與確定管理人員等,別的權益只可以是顯名股東進行行使。此外,這一司法解釋第二十六條同時規(guī)定了作為名義股東處置自身名下股份的時候,作為隱名股東要求法院判決處分行為無效的,法院能夠依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善意取得制度進行處置。善意取得基礎在于無權處分,據(jù)此可知,作為《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實際上沒有認可名義股東擁有企業(yè)股權??偠灾?,作為隱名股東沒有借助隱名投資合同占有股權,作為顯名股東同樣無權處分股份,以上規(guī)定于物權和企業(yè)制度等內(nèi)容上出現(xiàn)沖突,使得實際操作陷入困惑。
(二)實際出資人顯名化的規(guī)定并不嚴密
有限責任公司存在著極大的人合性特征,因此為確保其人合性特點,《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五條第三款確定了作為真正出資者必須顯名化。作為真正出資者代替名義出資人變成顯名股東,一定要獲得企業(yè)一半以上股東認可。因此將出現(xiàn)難題,如果企業(yè)當中的一半股東不認可把實際出資者變成顯名股東,則作為實際出資者應當處在何種位置,其權利與利益怎么取得保障。并且,作為真正出資者被公布出來,可是沒有取得一半以上股東的認可變成真正股東,這時候作為真正出資人與名義股東該處在何種位置,這樣的異常狀態(tài)肯定會妨礙到企業(yè)正常經(jīng)營管理。此外,該司法解釋只是承襲了《公司法》有關股權對外轉讓的一系列規(guī)定,并未就優(yōu)先購買權進行相應的規(guī)制。此后的實際操作里面將產(chǎn)生躲避法律規(guī)定,進而損害別的股東的優(yōu)先購買權的情況。
(三)第三人與隱名股東直接發(fā)生法律關系的后果未規(guī)定
假如作為隱名股東同第三人直接開展股權轉讓,這一轉讓協(xié)議法律效力實際上是呼應了隱名股東資格確認的三大學說,在其效力的確定上同樣具有三種認識:其一,應該依照隱名和顯名兩類股東對于代持股合同或是隱名股東實際行使股東權利的事項去認定隱名投資人股東資格,因此真正出資者在簽署股權轉讓協(xié)議的時候同樣有效。隱名投資人屬于這一股權的真正權利人,所以假如股權轉讓行為里面并不具有別的導致合同無效的情況,那么股權轉讓協(xié)議具有法律效力。
其二,依照隱名股東資格確認“形式說”理論,重點是保障交易安全,所以為確保其信賴利益,應當把顯名股東作為企業(yè)股東,與此同時隱名投資者具有的權利缺乏對抗效力,其作出的轉讓協(xié)議沒有效力。
其三,隱名投資關系里面,作為股東資格與權利本質(zhì)上實際上是能夠相互剝離的。依照外觀主義理論,顯名股東能夠對抗除了隱名投資人以外的任何人。依照真正出資這一確認標準,那么股權應當歸屬于真正投資者,他和顯名股東兩者間實際上屬于隱名代理關系。作為隱名投資者能夠依照代持股合同對于顯名股東進行權利主張,可是這一協(xié)議不得對抗第三人。事實上進行處置之時,隱名出資者轉讓股權基礎一般都是要先確定自身的股東資格,這樣的確認無法對企業(yè)主張,唯有發(fā)起確認之訴。
(一)隱名股東資格的確認原則
1.保持利益平衡原則
企業(yè)所關涉的利益主體很多,而且其中的法律關系錯綜復雜,股東、企業(yè)與第三人都存在自身的利益主張,而且具有緊密的利益聯(lián)系。確定隱名股東資格,應該盡可能的考量相關方利益,如此不僅能夠保證企業(yè)制度穩(wěn)固,也能夠保證外部交易安全。⑤
2.維持公司穩(wěn)定性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nèi),唯有企業(yè)自身法律關系穩(wěn)固,方可確保其外部關系穩(wěn)固,保證企業(yè)更好生存。所以,對那些已然行使股東權利的股東,不管其屬于隱名抑或顯名的股東,皆不應當輕易地不承認他們的股東資格。當對隱名股東進行顯名化之時,還需要盡可能的考量公司人合性特點,要獲得別的一半以上股東認可,或是存在證據(jù)能夠說明超過一半的股東已經(jīng)在此前知道隱名股東存在。
(二)完善股東資格認定的標準
1.關涉內(nèi)部關系的隱名股東資格確定。就隱名與顯名兩類股東彼此沖突來說,出去要將出資當做判定股東資格實質(zhì)條件以外,同時還需依照契約自由原則加以處理,依照協(xié)議內(nèi)容明確兩方權利義務關系,并且假如超過一半股東明確知曉他的隱名投資,那么只要不存在違背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情形,作為法院能夠確認其股東資格。⑥
(三)隱名股東顯名化的具體規(guī)定
假如別的股東在事前并不知曉隱名股東存在,并且事后也沒有獲得一半以上股東認可,那么作為隱名股東能夠把這一股權轉讓于顯名股東,或是銷售給別的股東,作為反對的股東應該購買這些股份,進而確保企業(yè)穩(wěn)定與人合性特征。
事實上當今社會里面有著主動代持股情況,其屬于資本運作的常見形式。就法理學角度分析,其遵循了契約自由與意思自治原則,并且擴展了投資方式與類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同時就這種問題作了規(guī)制,但該解釋還存在一些不周全之處。通過本文的論述提出了幾點筆者關于完善隱名股東資格認定的看法。進一步完善隱名股東資格認定標準,與《公司法》、《物權法》更好的銜接才能調(diào)和各方當事人的利益,使公司和社會處于穩(wěn)定有序的狀態(tài)。
[ 注 釋 ]
①蔣大興.公司法的展開與評判—方法·判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70.
②周友蘇.股東資格認定的若干問題研究[A].王保樹.實踐中的公司法[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33.
③麥潔萍,吳行政.股權轉讓糾紛類型化分析及其司法路徑研究(上).—兼評我國<公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對股權轉讓的有關規(guī)定[EB/OL].2015-12-1.[2012-12-30].
④王成勇,陳廣秀.隱名股東之資格認定若干問題探析[J].法律適用,2002(12):84-86.
⑤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二庭.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資格認定[J].法律適用,2002(12):84-86.
⑥張勇健.股權轉讓合同效力與股東登記的幾個問題[A].奚曉明.中國民商審判(2002年第2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45.
[1]孫朝靜.淺析隱名股東股東資格認定以及風險防范措施問題[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13,12(01):62-67.
[2]杜鵑.芻議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的法律問題[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2,23(04):23-24.
[3]姜省路.隱名股東的若干法律問題思考[C].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公司法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2009.
[4]鄧露茸.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合法權利的保護[C].投資者保護與公司治理論壇論文集,2010.
[5]孫蕓.隱名股東代持股協(xié)議之我見[N].江蘇法制報,2005-10-12(8).
[6]肖倩.平安限售股爭議啟示:代持股納稅主體亟待明確[N].中國稅務報,2010-8-16(10).
[7]應朝陽.試析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的權利和義務[D].復旦大學,2008.
[8]張翠萍.論有限責任公司隱名股東的法律地位和權利保護[D].中國政法大學,2011.
[9]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長,劉貴祥.隱名股東確權之訴[N].人民法院報,2009-6-12(8).
D
A
2095-4379-(2017)07-0016-04
胡麗妹(1983-),女,漢族,浙江文成人,法學本科,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就職于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商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