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利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
淺談民法原則
傅 利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民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的法律,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所以3法也被稱為“市民社會的大憲章”。民法按其性質應該是私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的產物,也體現(xiàn)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需求。民法的發(fā)展與完善,不僅利于提高公民的平等意識,也能解放人們的思想,促進社會的不斷發(fā)展。
民法;民法原則;適用
民法原則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民事立法、民事行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準則。民事原則貫穿于整個民事法律活動,指導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其他民事法律活動。是我國社會制度和經濟政策在法律上的反映,同時也反映著民法所調整的整個社會關系的性質。
(一)民法原則具有指導功能
民法原則的指導功能是指民法原則在民法的立法、司法中都具有指導功能。在民法立法時要按照民法原則的具體要求,不能違反民法原則的精神。在民法司法中,有些具體的案件需要民法作為判決依據時,但是由于法律的滯后性,可以按照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適用案例,符合民法原則即可參考裁判。
(二)民法原則具有約束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公民所做出的民事活動、民事行為,不僅要遵守民法的相關規(guī)定,而且要符合民法的基本原則,民法的基本原則也是具有約束功能的,如果一個民事行為雖然沒有違反具體的民法法條,但是如果違反公序良俗原則或是其他基本原則也是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
(三)民法原則具有補充功能
民法原則的補充功能,大多體現(xiàn)在法律適用上,也就是司法過程中。有很多民事行為,在現(xiàn)行法律的規(guī)定下,可能沒有與之符合的具體的法律條文相適用,需要司法工作人員參照民法原則適用該民事行為,作出合法的司法裁判,以維護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
(一)平等原則和公平原則
平等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民法所調整的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平等的,無論是調整人身關系還是財產關系,在民法的角度主體都是平等的。舉個例子來說,現(xiàn)實生活中,債權債務關系就是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之一,債權人與債務人在這個法律關系中具有平等的主體地位,雖然債權人是出借財產的一方,但是要是一旦涉及到債務訴訟,在法庭上債權人與債務人作為兩者就是平等的。公平原則可以看做是公平正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體現(xiàn)在買賣關系之中。等價交換就是體現(xiàn)在買賣關系中的公平,賣方對于自己出售的商品合理標價,不強買強賣,而買方看中了商品的價值,以合理價格購買,就是公平最常見的表現(xiàn)方式。
(二)自愿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
自愿原則其實就是民事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在一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所有的意思表示均是出于自身的意思自治,不存在欺詐、脅迫、趁人之危的情況。在現(xiàn)實生活中,買賣關系就是自愿原則的最佳體現(xiàn),買賣雙方都是出于自愿來進行買賣,賣方愿意以合理的價格出售自己的商品給買方,而買方接受對方的出價并且愿意購買商品,雙方達成合意,形成買賣關系。誠實信用原則也是民事行為人在意思方面的體現(xiàn)。在民事活動中,每一個民事行為人都應該遵守此項原則。這項原則不僅是傳統(tǒng)的民族美德,更是為人之本。
(三)守法原則與公序良俗原則
守法原則,顧名思義就是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民法在性質分類上屬于私法,是調整私人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雙方當事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作為平等的主體,要遵守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是要從事的活動具有合法合規(guī)性,這樣不僅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活動效果,也會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公序良俗原則,是滿足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的原則。與守法原則不同的是,它并沒有具體的書面的條文來參照,是從長期以來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基本的道德德行,在進行民事活動,實施民事行為時,要符合社會的公共秩序,不給他人帶來不便,也要滿足善良風俗,順應社會發(fā)展所保留下來的風俗,既不影響社會生活中的他人,又能滿足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每一個民事主體都是權利義務的行為主體,不僅享有民事權利也要承擔民事義務,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主要要求民事主體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不損害他人、社會的利益。舉個例子來說,個人所有的財產,所有人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在行使這些權利時,不能因為要滿足自己使用的權利,而影響他人權利的實現(xiàn)。
民法原則是民事法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動中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對民法的作用舉足輕重。在現(xiàn)實生活中,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過程中,都應該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指導,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在民事活動中,遵守法律,遵守原則,不僅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能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最終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平衡。由于法律具有滯后性,對于很多時代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行為、新活動的約束作用會有些滯后,需要民法原則來進行補充,維護法律的完整與權威,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1]梁彗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8).
[2]楊立新.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第一章第二節(jié).
D
A
2095-4379-(2017)06-0218-01
傅利(1977-),女,漢族,山西侯馬人,本科,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事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