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陽
(長沙市鐵路一中,湖南 長沙 410000)
良渚文化玉琮紋飾芻議
劉廷陽
(長沙市鐵路一中,湖南 長沙 410000)
本文對玉琮紋飾進行簡單的梳理和分類,從玉琮紋飾中探究良渚文化的宗教信仰,認為良渚文化的宗教是將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結(jié)合具有雙重色彩的更高層次的宗教信仰。隨著生產(chǎn)力發(fā)展,良渚文化的宗教色彩逐漸弱化,人類社會向文明時代邁進。
良渚文化;玉琮;紋飾;宗教
據(jù)陳洪波和楊媛的觀點,按照玉琮紋飾的構(gòu)圖特征,可分五類。
(一)神人神獸附飾神鳥紋
如福泉山鐲形琮:該琮分為上下兩節(jié),上節(jié)以平行凸起的橫紋表冠帽,以兩個圓圈表眼睛,以轉(zhuǎn)角上的凸橫檔表鼻子,組成帶冠人面紋。下節(jié)與上節(jié)構(gòu)造類似,去除冠帽且在眼睛處增加多組重圈,組成獸面紋。在人面紋和獸面紋的左右兩側(cè) 各刻一只飛鳥。
(二)“同眼”神人獸面紋
該類型是神人紋和獸面紋的組合,都具有重圈眼的特點。如反山M20:122玉琮:上部神人紋,頂部由繁雜的卷云紋和橫紋共同構(gòu)成,雙圈眼,三角形眼角,寬鼻內(nèi)刻滿卷云紋;下部獸面紋,與神人紋構(gòu)成相似,但在雙圈眼外刻卷云紋組成橢圓形眼瞼,寬鼻上刻橢圓形紋飾。
(三)“異眼”神人獸面紋
該類型同是由神人紋和獸面紋組成,但神人紋為單圈眼,獸面紋為重圈眼。如寺墩M3:43玉琮:其分上下兩段,上段是神人面,單眼闊嘴;下段是獸面紋,雙圈眼,外刻夸張的橢圓形眼瞼, 凸鼻闊嘴。
(四)單獨的神人(面)紋
如陸莊M3:1玉琮:玉琮上下兩節(jié)紋飾基本相同,上方都是以兩條平行凸起橫紋示冠帽,以兩個簡單小圓點示眼睛,以橫長線示闊嘴,組成簡化神人紋。如瑤山M10:16玉琮為例:其頂部刻有兩組凸起橫紋,中間嵌入兩條交錯旋轉(zhuǎn)紋飾,代表羽冠。重圈眼,眼部兩側(cè)刻有兩條短小尖角紋飾示眼角。兩眼間有橢圓形紋飾,左右刻有旋轉(zhuǎn)紋飾,下方是用曲線、橫線、尖角共同構(gòu) 成的鼻子。
(五)單獨的獸面紋
如瑤山M9:4玉琮:重圈眼,外刻橢圓形眼瞼,有刻畫細致的鼻翼,下方闊嘴露出兩對獠牙,其余部分填 滿復(fù)雜的卷云紋。如張陵山M4:02玉琮:雙圈眼,扁闊的嘴內(nèi)有兩對獠牙,外側(cè)兩枚向下,內(nèi)側(cè)兩枚向上,整體雕刻線 條少,較簡單。
良渚文化玉琮紋飾有簡有繁,雕刻形式多樣,但它的實質(zhì)離不開人臉、獸紋、鳥紋這三個要素。其中人臉、獸紋為主,鳥紋為輔——“良渚文化玉琮紋飾具有很高的規(guī)范同一度,以由神人(面)和獸(面)組成的神紋為主,或以鳥紋輔之,幾乎所有的紋飾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的演繹和變化”。
良渚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實質(zhì)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是因自身的無知和恐懼導(dǎo)致對自然界難以解釋的現(xiàn)象衍生的一種精神屈服。玉琮上頻頻可見的“鳥紋”“獸紋”都是良渚先民對生活中的外在力量追崇和渴望的反映。
“獸紋”的具體原型究竟是何種獸類,它們又有怎么樣的意蘊,學(xué)術(shù)界說法不一。
(一)“虎面說”
張明華認為獸形大口獠牙,姿態(tài)兇猛,和虎類似,且指出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xiàn)原始部落對虎的崇敬。如《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載:“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有人戴勝,虎齒。”《禮稽命徵》記:“禹建寅。”——寅是地支的第三位,屬虎。筆者認為,獸面可能刻畫的是虎面,也有可能刻畫的是豹、蛇一些具有壓倒性力量的可怖動物。一是獸面的獠牙是食肉動物均有之物,而非虎之特有。二是《大荒西經(jīng)》中亦有關(guān)于豹、蛇等動物的記載,如“有人……有豹尾”;“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列維·斯特勞斯曾說:“進入階級社會的原始宗教,似乎特別熱衷于崇拜大型食肉動物,圖騰也多表現(xiàn)為兇猛猙獰的形象?!币虼?,基于“虎面說”,筆者認為獸面是從力量強大的食肉動物這一群體中抽象出的代表性形象。
(二)“豬面說”
唐復(fù)年認為在良渚文化時代,人們已經(jīng)開始圈養(yǎng)家畜,在考古遺跡中也發(fā)現(xiàn)家畜陪葬的現(xiàn)象。且他提及:“獸面口中的獠牙不僅外露且在尖端卷曲,頗似野豬犬牙卷出口外的形象,傳世的很多類似玉器亦如此。”在遠古社會,人們生活水平低下,對食物的渴求使能滿足人們生存需要的家禽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良渚先民把豬面刻畫在玉器上,以企求豬等家禽的大量繁殖,維持他們的生存也并無道理。
(三)“龍身說”
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有著尊龍的傳統(tǒng),文獻中也有大量的記載。如《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提及:“雷澤中有雷神,龍首而人頭,鼓其腹”;《淮南子·地形訓(xùn)》記載:“雷澤有神 ,龍身人頭 ,鼓其腹而熙”;《山海經(jīng)·南山二經(jīng)》提到:“其神狀都龍身而鳥首”。因此部分學(xué)者認為獸面刻畫的是龍身,良渚先民所崇拜的 神靈就是龍。
(四)“蟾蜍說”
古時先民把蟾蜍和月聯(lián)系,將其視作月中的神靈。何星亮也指出“古代以蛙或蟾蜍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是比較多的。當他們發(fā)現(xiàn)月與蟾蜍或蛙活動規(guī)律相似,而月上的陰影又象蟾、蛙,便認為自己的圖騰祖先——蟾蜍或蛙不是一般的動物,而是來自月亮的神蟾或神蛙,于是便把月與蟾、蛙相提并論了”。之前提及,遠古時期鳥神的地位可能堪比日神,若是把良渚文化玉琮上的鳥紋解釋成對太陽的崇拜,相對應(yīng)的由“蟾蜍”轉(zhuǎn)化來的“獸紋”也可視作對月亮的崇拜。玉琮紋飾上日月兼具,有著貫通天地文化隱喻。日月崇拜是中國古代常見的一種宗教信仰,所以“蟾蜍說”并非是空穴來風(fēng)的觀點。從文化內(nèi)涵上看,筆者認為“蟾蜍說”很好地將“獸紋”和“鳥紋”相互對應(yīng),也合理地解釋了玉琮紋飾上“神人”“獸面”“鳥紋”共存的情景——即是把神人置身于一個日月同輝的崇高地位。但就良渚先民刻畫的“獸面”直觀形象而言,它和其余文化 中出現(xiàn)的“蛙紋”與蟾蜍本身形象大相徑庭,按照蟾蜍刻畫的獸面為何會有長獠牙更難以解釋。因此,筆者對“蟾蜍說”仍有存疑。
(五)“龜面說”
徐峰認為神人獸面紋上的卷云紋和龜背甲上的旋渦紋相似,且獸眼、鼻、嘴都和龜類似。再者“在商周金文中,有大量上部是蹲踞狀人形,而下部有時繪以龜狀的圖像符號”,和神人獸面紋如出一轍。但有所疑惑的是,不管是和良渚文化時間接近的馬家窯文化,還是在良渚文化后的西周,其所繪制的龜紋都和獸面紋的形象相差甚遠,“龜面說”是否存在牽強附會的嫌疑呢?筆者認為,此說法依然有待考證。
上述五種說法雖都有道理,但筆者認為“虎面說”“龍身說”和“獸面”本身形象與文化隱喻更為貼近。然不管是“虎面說”還是“龍神說”,都可以將其總結(jié)為“獸面”是良渚先民對自然神秘幻象的崇敬臣服,對強大自然力量的追尋渴求,即是古老的自然崇拜。
研究者對良渚玉琮的神人獸面紋具體性質(zhì) 做出了種種解讀:
人格化的圖騰神。在圖騰神崇拜中,人們往往“把它奉為保護神,相信它有超自然的力量,既能降福于人,又能為人排憂解難,圖騰神是人們心目中的偶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痹诹间疚幕瘯r代,人們認可圖騰神的神圣,但他們并非將圖騰神擱置在高高的世俗之上,而是對其添加了社會屬性。劉斌指出,神人獸面紋就是圖騰神人格化的結(jié)果。祖先崇拜中,人們往往會對祖先進行夸張性的描述,“這種夸張必須借助某種外在力量來實現(xiàn)”。
復(fù)合圖騰。陸建方認為神人獸面紋是眾多部落的崇拜物和圖騰糅合而成的復(fù)合圖騰,并認為獸面是多種動物組合而成的形象。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一種歷史動態(tài)的觀點。良渚文化中,部落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tài)物體,而是在不斷發(fā)展,它會經(jīng)歷“融合”或“被融合”的階段。在多個部落相融合的背景下,其需要建立一個共同的宗教信仰,這就促使了多個崇 拜物或圖騰的合體。
巫師。劉小葶指出神人獸面紋是以巫師為原型。在原始社會中能夠控制自然的巫師是神秘強大的化身,掌握著至高的神權(quán),接受其余成員的膜拜尊崇??逃猩袢双F面紋的玉琮自然成為一件能夠祈求神靈庇護、消災(zāi)祈福的法器,這也能夠解釋為何在反山、瑤山等墓葬中玉琮均是放在墓主人的胸腹部,一個雙手能向前持住玉琮呈禱告之勢的位置。
良渚人—獸面。牟永利“將浮雕部分和陰刻部分分別繪一張圖,就可以將其清晰地剖析為人形和獸面兩個圖形”,且認為“將體形不大的人面處在畫面下方中心部分,顯示神的核心在于人。憑借羽冠所占的大塊空間,在氣勢上將猙獰的獸面籠罩起來”?!傲间救恕F面”一說和“圖騰神人格化”說法相類似,但其更強調(diào)人的核心地位。
總之,從玉琮紋飾中綜合分析,良渚先民的宗教是由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共同構(gòu)成,兩者有機地 結(jié)合,形成一套具有雙重色彩的更高 層次的宗教信仰形式。隨著生產(chǎn)力發(fā)展和財產(chǎn)的增多,良渚文化的宗教色彩逐漸變淡,人類社會向文明時代邁進。
[1]楊建芳.中國史前五種玉器及其相關(guān)問題[J].新亞學(xué)術(shù)集刊,1983(4).
[2]王巍.良渚文化玉琮芻議[J].考古,1986(11).
[3]陳洪波.從玉器紋 飾看良渚文化宗教信仰中的兩類因素[J].南方文物,2006(1).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隊.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8(1).
[5]李學(xué)勤.三星堆饕餮紋的分析;三星堆與巴蜀文化[M].巴蜀出版社,1993.
[6]王文清.“羽民”“裸民”與良渚文化[J].學(xué)海,1990(1).
[7]張明華.良渚古玉綜論[J].東南文化,1992(2).
K876.8
A
劉廷陽,女,長沙市鐵路一中,湖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