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娥
(本溪市青少年宮,遼寧 本溪 117000)
少年宮少兒美術教育改革探析
宋春娥
(本溪市青少年宮,遼寧 本溪 117000)
教育正隨著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而不斷進步,國家提倡素質教育使得藝術教育的地位也隨之提高,全國各地興起的少年宮、美術工作室、少兒美術培訓中心等印證著人們給予了校外美術教育空前的重視與關注。接下來將從少年宮少兒美術教育的功能著手,分析和探討若干深化其改革的措施,以促進少年宮提高少兒美術教育質量。
少年宮;少兒;美術教育;深化改革
美術教育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還具備審美價值、創(chuàng)造價值。少兒正處于思維異常活躍的階段,他們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而現代社會缺乏的就是創(chuàng)造意識,需要少兒運用想象去創(chuàng)造,美術正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最有效的學科。盡管少年宮為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提高美術素養(yǎng)提供了平臺和空間,但在辦學形態(tài)各異、教育教學形式多樣以及資質水平良莠不齊的少年宮少兒美術教育中,進一步深化改革至關重要。
少兒是少年與兒童的簡稱,具體是指7~16周歲的少年兒童,也就是中小學生,他們是少年宮美術教育的直接對象。國內成立第一所少年宮時正逢發(fā)展校外教育的初創(chuàng)時期(1949~1956年),少年宮教育形式包括兩大類型,分別是興趣小組活動、群眾性活動,少年宮正是通過這兩種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普及科學技術、圖書閱讀以及文娛體育等活動。初期的少年宮美術教育隸屬于興趣小組活動,即圍繞少兒興趣組建各種各樣的活動小組。在當時的校內教育里,美術和音樂、體育均屬于非主流的、不受重視的學科,教學、師資等無法滿足學生需要,使得少年宮獲得了發(fā)展少兒美術教育事業(yè)的空間[1]。在優(yōu)越性的生源、資優(yōu)性的師資、靈活性的辦學以及多樣性的學科等條件下,少年宮教育少了學校條條框框的制約,教育教學趣味盎然、豐富多彩。尤其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少年宮日益成為寬松的美術學習環(huán)境,致力于讓少兒們不被束縛、不感到過多的壓力,而是抱著玩的心態(tài)學習美術,體驗其藝術魅力,從而促使少兒們任意發(fā)揮其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在展我所長的良好學習氛圍里發(fā)揮個性,促使少兒們用一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看待世界,在美術教育中發(fā)現美、感悟美,在提升少兒美術素養(yǎng)的同時促進少兒全面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豐富少兒情感體驗
課堂作畫是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藝術活動,少年宮的美術教師應嘗試為少兒創(chuàng)設一定的課堂情境,營造優(yōu)美的、和諧的美術創(chuàng)作氣氛,幫助少兒盡快了解、掌握美術學習內容,并滋生探究欲望,逐漸進入美術創(chuàng)作佳境[2]。而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依據美術教學內容,結合音樂創(chuàng)設優(yōu)美情境,或多動手為少兒做示范,以拉近師生情感,豐富少兒對美術的情感體驗。
例如,當教師在為少兒講解有關點的形態(tài)時,由于點的概念較抽象,少兒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了解少兒的心理,還要熟悉他們的繪畫語言,掌握他們學習美術的特征,要耐心、詳細地解釋。教師可嘗試將9種點改編成兒歌:小圓點似眼睛,又黑又圓真漂亮;小方點似小格,常在衣服上排隊;小棱點似小魚,跟著媽媽一起游......這能幫助少兒形象理解點的概念,符合少兒依據表象作畫的學習特征。同時,教師要注重示范,它是少年宮美術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教師示范得法,往往能使美術教育教學事半功倍。所以教師也可以在黑板上將9種點畫出來,讓少兒能一目了然,再按照教師出具的繪畫要求,利用點繪制作品,通過繪畫手段加深對點這一概念的印象,促進少兒美術拓展教學。當然,少年宮少兒美術班里學生的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對于不同層次的少兒要有不同的標準、要求,并給予各層次少兒不同的指導,鼓勵能力強的少兒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更上一層樓;能力中等的少兒則要鼓勵他們進一步提高作畫能力;能力弱的少兒則以鼓勵他們動手為主,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淡化少兒的心理落差,豐富其情感體驗。
(二)加強實踐探究,培養(yǎng)少兒的創(chuàng)造力
實踐探究是一種促使少兒與教師一起探索、討論的教學活動,少年宮美術教師的課堂行為方式不再是過去照本宣科式的講解、板書,少兒也不再是一味地聽講、記筆記,且評價少兒的美術作品時也不再以少兒能否畫出美麗的畫面、畫得是否相像等作為標準,而是要開展更多的探究、互動活動,促使教師與少兒在實踐探究中相互學習和提高,重視培養(yǎng)少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推動少年宮少兒美術教學方式的進一步改革。
例如,教師可以“神奇的手”為主題開展美術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形態(tài)各異的手影,并依托光影給少兒變換出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有的像鴿子、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小狗等,并在黑板上畫出這些通過光影所變換的手影樣式。與此同時,教師通過投影儀為少兒展示一些國內外著名藝術家在手上創(chuàng)作的畫,當他們看完手的各類變換之后就進行探究、討論,通過大量的圖片引導,啟發(fā)少兒思考一下手還能有什么樣的變換。于是少兒們紛紛展開想象,有的少兒所畫的手能變成大樹,有的少兒所畫的手能變成孔雀,有的少兒所畫的手甚至能變成房子,還有的少兒不但將手的特征畫出,還重新組合,變換出自己頭腦想象的奇怪動物,讓教師產生意外之喜。由此可見,教師利用多媒體開展美術實踐探究教學活動,不但有機結合光與影,讓少兒直觀面對抽象的事物,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還充分尊重少兒在美術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效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力,教學效果有顯著提升[3]。
(三)把握課堂結尾,改善美術教學效率
目前,少年宮少兒美術教育中的課堂教學呈現出一種普遍現象,即虎頭蛇尾,剛開始上課的導入以及后來的講解、示范、課堂輔導等都完成得很好,但卻一直將最后的作品輔導環(huán)節(jié)延續(xù)到課堂結束,已經完成作品的少兒只能坐等下課,沒有完成作品的少兒只能繼續(xù)忙碌,且?guī)熒蚣磳⑾抡n,都顯得很放松,課堂逐漸變得又吵又亂,且在教室外等候孩子下課的家長也陸陸續(xù)續(xù)到教室里去招呼孩子,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美術課堂結尾很隨意,草草收場,使人產生美中不足之感。因此,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的結尾處也要做得完滿一些、充實一些,以改善美術教學效率。
例如,少年宮美術教師在輔導少兒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時,要預留距離下課還剩下5~10分鐘的時間,在黑板上展示所有少兒的畫作,并邀請部分家長走進教室,站在自己孩子旁邊,教師則逐一認真對每一張畫作進行評述。盡管教師評述畫作的時間較短,每一張畫作只用很簡短的兩三句話概括,但此時不管是少兒還是家長都會很專心地聽教師講,教室里的紀律井然有序,且氣氛良好。講評結束之后教師再宣布下課,圓滿結束美術課堂教學活動。這最后的5~10分鐘不但使美術課堂結構緊湊、完滿,且極富價值,教師每一節(jié)課都能給家長一個交代,每一節(jié)課都有質有量,避免教師在評價少兒的畫作時無話可說,這對少年宮的教師而言也是一種合理的、有效的監(jiān)督,家長們看到自己孩子的畫作、聽到自己孩子的表現時,心里也會更加踏實,在了解美術教育的同時賦予少年宮及教師更大的信心。另外,少兒們看到其他同伴的畫作,也能及時了解自己畫作的不足與優(yōu)勢,在家長面前也不敢怠慢,這對少兒來說也是一種良性競爭的促進,能有效改善少年宮少兒美術教育教學效率。
(四)深入到大自然,增強少兒的表現力
少兒美術是少兒藝術表現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僅是直覺的,也是感性的[4]。少年宮少兒美術教育作為培養(yǎng)少兒藝術素質的重要補充,不應受到教室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引導少兒們對大自然、對社會展開富有情感的觀察與判斷、繪畫與交流等活動,從而讓少兒們通過視覺、知覺去目睹大自然最生動、最原始的生活活動過程,直接去領略事物基本的形態(tài)、結構。
例如,教師在陽春三月可鼓勵、帶領少兒到野外郊游,看一看美景、放一放風箏,感受一下美好的大自然;到了秋季,少年宮可組織少兒和家長一起到田間去勞作,感受金色秋天的意蘊;在冬季,少兒們冒著翩翩飛舞的雪花,到公園觀察、寫生,感受怒放于寒風的古梅等,從而通過到大自然寫生大力開發(fā)少兒的藝術聯想,增強他們的美術表現力。通過不斷改革少年宮少兒美術教育與培訓,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強化少兒與大自然、與生活的溝通、聯系,通過豐富多彩的野外寫生活動促使每一名少兒進入到拓寬思路的、自由的美術創(chuàng)作中去,依賴親身感知、主動觀察以及直接體驗等方式對大自然、對外部世界、對自我有重新的認識,從而潛移默化發(fā)展自身的認知、技能與素養(yǎng),塑造少兒校外美術創(chuàng)作品質。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深入,校外教育發(fā)展獲得了絕佳的契機,少年宮只有堅持創(chuàng)新,順應時代發(fā)展,有效整合教育資源,體現少兒美術教育的綜合性,才能探索少兒美術教育發(fā)展路線,為少年宮少兒美術教育事業(yè)的深化改革和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更廣闊、更有利的空間,使少兒獲得能任意馳騁的、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創(chuàng)造空間,不斷增強少兒的主觀能動性,助力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
[1]陳莉.淺析青少年宮藝術教育創(chuàng)新[J].湘潮(下半月),2015(12):109-112.
[2]陳發(fā)奎.新形勢下上海少年宮美術教育課程形態(tài)評析[J].中國美術,2014(5):15-17.
[3]尹少淳.自然之“本”與教育之“真”——少兒美術教育管見[J].美術觀察,2013(6):7-9.
[4]張昱瑾.少年宮教育課程結構建設:內涵、問題與構想[J].全球教育展望,2016(7):41-50.
G2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