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蔡蜜
【摘 要】 目的:對CT與MRI檢查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方法:抽取2014年01月-2016年03月我院的70例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分為CT組與MRI組,各有35例,其中CT組患兒給予CT檢查,MRI組患兒給予MRI檢查,然后對兩組的診斷效果進行比較。結果:CT組的陽性檢出率顯示為88.57%,MRI組的陽性檢出率顯示為100%,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但從顱內出血的對比情況來看,CT組的效果優(yōu)于MRI組。結論:采用MRI手段對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進行診斷確實優(yōu)于CT,但在顱內出血方面CT的準確率更好。
【關鍵詞】 新生兒 缺血缺氧性腦病 CT MRI
新生兒在臨床容易發(fā)生缺血缺氧性腦病,輕微患兒一般會出現驚厥、意識障礙等癥狀,而病情嚴重的患兒則合并有明顯后遺癥,而且這也是致使新生兒殘疾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1],所以臨床中需要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本文通過對我院收治 患兒進行研究,分析CT與MRI的臨床診斷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01月-2016年03月我院的70例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作為本次的重點研究對象,將所有新生患兒分為CT組(35例)和MRI組(35例),CT組男患兒為15例,女患兒為20例,年齡為1-6天之間,平均年齡為(3.5±0.7)天;MRI組患兒為16例,女患兒為19例,年齡為1-7天之間,平均年齡為(3.7±0.6)天。所有患者經檢查后全部排除感染等引起的腦損傷,以及因為產科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顱內血腫,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在正式接受檢查之前,采用10%水合氯醛對所有患兒進行灌腸,使用劑量為0.5 mL/kg。然后對CT組進行CT檢查,檢查過程中使用的儀器是GELightspeed 64排CT,具體參數分別設為120 kV、150 mAs,層厚、層間距各自設為5 mm,矩陣設為512×512,從顱頂掃描到顱底[1]。同時對MRI組進行MRI檢查,檢查的時候使用的儀器是GE HD1.5T磁共振機,采取自旋回波,采集新生患兒的FLAIR序列等,在需要的情況下應進行彌散加權成像。
1.3 療效判定標準[2]
本文首先根據HIE臨床分度對CT組與MRI組的陽性檢出率進行比較,并對兩組患兒的HIE顱內出血情況進行比較,以此分析CT和MRI兩種檢查手段的效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統(tǒng)一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計量資料進行統(tǒng)計,結果以(x±s)表示,同時采用χ2檢驗方法對計數資料進行分析,如果統(tǒng)計結果P值小于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檢查分析后發(fā)現,CT組的陽性檢出率顯示為88.57%(31/35),MRI組的陽性檢出率顯示為100%(35/35),從數據對比就可以看出MRI檢查優(yōu)于CT(P<0.05)。同時對兩組患兒的顱內出血檢查情況進行比較后發(fā)現,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方面,CT檢查的準確率高于MRI;在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方面,CT檢查的準確率也高于MRI,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其余兩項的診斷數據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見表1.
3 討論
每年因為缺血缺氧性腦病而致殘的新生兒較多,不僅影響新生兒的身心健康,而且還給家庭帶來很大的負擔,如果早期能夠及時發(fā)現病情并接受治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致殘率,這就需要選擇有效的檢查手段[3]。一般來說新生兒的機體還沒有發(fā)育完全,免疫力較弱,在檢查的過程中各組織器官容易被電離輻射所傷害,因此臨床中需要選擇輻射較小且準確率高的檢查手段[4]。CT檢查對患兒產生的輻射較小,成像也比較清晰,基本上不會對患兒的腦組織造成損傷,而且它能夠有效檢出腦實質的低密度,而低密度的情況正是判斷缺血缺氧性腦病的重要標志,如果檢查過程中發(fā)現腦白質CT值小于18HU,或者發(fā)現腦實質正常與異常情況時的密度差超過5HU時,就可以作出明確診斷,而這也是治療與預后評估的主要標志。在此基礎上患兒在臨床經常合并有顱內出血,而CT成像中能夠清晰顯示出受損害的具體部分以及范圍,特別是能夠清晰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癥狀,因此對于顱內出血的診斷效果較好,且它的檢查非常不是非常昂貴,在普通家庭能夠接受的范圍內,結合本次的研究來看,CT檢查的準確率也比較好,可在臨床中廣泛使用CT檢查手段 [5]。另外,MRI屬于完全無創(chuàng)的一種檢查方式,不會對患兒機體產生輻射,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用來對患兒進行全方位的檢查。一般來說該檢查方式的組織分辨率極高,掃描后成像后可以清晰看到大腦的解剖學結構,并且還能夠清晰的看到神經元損傷等腦組織的異常變化。在本次研究中MRI組的陽性檢出率高于CT組(P<0.05),但是對于顱內出血的診斷效果不是特別好,沒有CT檢查的高。同時總體檢查費用比較昂貴,掃描時間也相對比較長,臨床使用具有一定的限制,總之,CT和MRI兩種檢查方法各有優(yōu)劣[6]。
綜上所述,臨床在對患兒進行檢查的過程中可廣泛使用CT檢查,必要時可結合MRI進行診斷。
參考文獻
[1] 馬華.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CT診斷與出生時Apgar評分的相關性研究[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12): 2028-2029.
[2] 徐恒昀,曹和濤,徐金標.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CT及MRI診斷比較[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5(1): 32-35.
[3] 汪俊敏. 螺旋 CT 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診斷價值汪俊敏螺旋 CT 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診斷價值[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32): 111.
[4] 鐘文美.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CT和MR表現分析及神經節(jié)苷脂聯合高壓氧治療效果[J]. 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 2014(23): 22-23.
[5] 邱琳,陳躍,黃占文,等. 18F-FDG PET/CT腦顯像在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診斷及治療后評估中的臨床研究[J]. 國際放射醫(yī)學核醫(yī)學雜志. 2015, 39(6): 452-457.
[6] 胡文豪,曹國全,王智庭,等. 迭代算法在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CT低劑量掃描中的應用研究[J]. 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 2016, 14(4): 406-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