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武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是人們工作生活的交際工具,也是傳承人類文化與文明的重要載體。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薄罢Z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闭Z文學科這種多元化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最具個性化的特質。在這一點上,古代教育家為我們樹立了個性化教學的典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有一個細節(jié)很有意思,那就是“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孔子允許學生課堂上奏瑟,耐心地等到學生一曲終了后再回答提問。課堂教學原來在誕生的時候就是如此生動和有個性,大教育家孔子充滿個性的教學風格無疑給后世語文教學以極大的啟示,語文教學必須有個性,這是語文教學最重要同時是最一般的要求,沒有個性的語文課很難稱之為一堂好課。那么,怎樣踐行語文個性化教學活動呢?我不揣冒昧,將從以下三方面探討彰顯個性、創(chuàng)新課堂的策略。
一、回歸傳統(tǒng),讓語文課更有聲有味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朗讀。”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tǒng),語文教學重視朗讀和背誦的傳統(tǒng),有助于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習得,是學習規(guī)范、優(yōu)美的書面語言的必由之路。每個語文教師都不能漠視朗誦的作用,而應回歸傳統(tǒng),讓語文課擲地有聲,切不可像以往一樣“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朗讀,應該是一種“美讀”,把作者的感情在學生感知全文時表達出來,“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用正確的語音、語調、節(jié)奏等方面引起學生情感強烈地流動,使其“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入情、入境、會心。一個有個性的語文教師,應把教學的重點移到指導并幫助學生“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語言上。所謂“教學千法讀為本”,是指出聲的朗讀。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老師的講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學生的主觀感受……因此,我主張讀得多一些,講得少一些,練得多一些?!钡拇_,要多讀,“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在讀中感悟、品味語言,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理解作品內涵。只有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才能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以七年級(下)周敦頤的《愛蓮說》為例,這篇課文文字生動優(yōu)美,值得學生細細品讀,必須讓學生自由朗讀。如果教師首先進行聲情并茂的范讀,然后進行節(jié)奏、語調、感情基調方面的指導,則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激發(fā)他們朗讀的欲望。如果條件允許,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讓學生自由朗讀一節(jié)課,讓他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細細品味文中語言的力量,必能加深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充分發(fā)揮語文的美育功能。
二、立足文本,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該注意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因此我認為,一個有個性的語文老師,應該是一個理解文學之美的人,他不是簡單地把文章的主旨和課文的知識點生硬地向學生灌輸,而是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知識,明白事理,領悟內涵,從而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以課文《小巷深處》為例,該課主要致力于表現(xiàn)人物感情世界的變化,通過對母親“竹棒”的多次描寫,寄寓“我”對養(yǎng)母的歉疚和深深悔悟。在文中,作者用質樸感人的語言再現(xiàn)母親的辛苦,表現(xiàn)母親對“我”深深的愛?;谝陨险J識,我建議教師在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組織上始終圍繞這一條主線:通過體味本文多處對母親的肖像描寫、神態(tài)描寫,以及對母親“竹棒”的細節(jié)描寫,感受作者的心情,感受母親既痛苦又堅強的心情,從而理解父母親對子女無私的愛及父母教育對子女成長的重要性。在教學活動安排上主要設置三個環(huán)節(jié):抓住感情線索把握課文內容;從語言層面上感受作者對母親感情的變化;結合文本及生活體驗感悟母愛的偉大。這樣整體感知、尋讀、品讀、合作討論、探究性學習都能較好地得到落實。一堂課下來,深深地悔悟的“我”和深深愛著“我”的母親的形象始終在學生的心頭縈繞,讓人難以忘懷。
孫子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闭Z文教師每堂課都應該立足文本,緣文釋道,鞭辟入里,將觸角伸及每位學生敏感而驛動的心靈,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這樣通過富有個性的課堂教學,學生的情感詩意地棲息在語文課堂上。
三、實施互動,改造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互動教學是將“師生統(tǒng)一主體論”等理論用于素質教育與實踐中而構建起來的一種現(xiàn)代教學模式,是語文個性化教學在課堂上的有力體現(xiàn)。馮建平在《當代主體教育論》中指出,語文互動教學中的主體性“即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之間的相關性和統(tǒng)一性”。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統(tǒng)一的交互影響的活動過程,也是教師和學生同時付諸實踐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動態(tài)過程中,教師為使學生理解掌握課本知識,就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和知識水平,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宏觀調控能力,積極與學生協(xié)調、合作、交流、互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根據(jù)互動教學模式的特點、要求,可以將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大致分成導入、研究、鑒賞、反饋四個環(huán)節(jié)?,F(xiàn)就鑒賞和反饋兩個環(huán)節(jié)為例談談互動教學的運作。
(一)鑒賞環(huán)節(jié)的互動
互動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全情參與,注重情知互促。為此,語文鑒賞教學可通過圖片展覽、投影錄像、配樂復述、靜思想象等方式,盡量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其親歷其境,然后完全將學生推至前臺,讓學生當課堂的主角,在教師精心布置的“舞臺”上盡情地發(fā)揮。
比如講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將符合意境的圖片展示出來不僅有利于學生背誦,更讓學生沉浸于詩情畫意的氛圍,體會詩人的情懷;講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時,將江南四大名園的圖片一一展示,讓學生充分體驗那純美的景色,細細品味感悟作者的匠心獨具;講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可以展示閏土和楊二嫂不同時期的面貌,讓學生留心觀察其異同,教師穿插引導,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辛亥革命十年后農民和小市民的窮困潦倒,“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二)反饋環(huán)節(jié)的互動
語文教學中的信息反饋是教師從課堂教學中獲得學生聽課效果的有關信息,及時調整和控制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不斷地交流著概念、觀點、情感、意向、興趣等,這些交流能否產生效能,能否達到教學最佳效果,只有靠信息反饋驗證。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互動以學生的“動”為主,老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這與互動教學模式倡導的“弘揚學生主體性”精神實質相吻合。學生必須在教師的點撥下自我反饋,自我暴露問題,并盡量自己解決問題。
以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為例,教師若要檢驗學生第一課時的聽課效果,了解學生對詩歌內容及內涵的把握情況,可以在第二課時的課堂上,掛出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圖片,同時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飽含深情地背誦這首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既檢驗了學生上節(jié)課的掌握情況,又再一次實現(xiàn)了學生與文本的交流,情感得到了升華。反饋環(huán)節(jié)的互動有助于檢驗教學效果,既檢驗學生,又檢驗教師,謀求的是教與學的最大挈合點。
互動教學摒棄了“教師只管教,學生只能聽”的傳統(tǒng)教學弊端,把教師的主體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融為一體,使教師的個性和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都得到了張揚,活躍了課堂氣氛,增進了師生間的感情交流,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亦得到了培養(yǎng)。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提出:“個性是教育的靈魂,教育的真諦就是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形成學生的獨特個性。”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人的發(fā)展其實就是個性的發(fā)展,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對學生的未來無比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用整齊劃一的僵化的教學方式挫傷學生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而應發(fā)揮個人才智,苦練內功,博采眾家之長,開拓創(chuàng)新,張揚自己個性化教學的旗幟,在自己熱愛的語文教育教學事業(yè)上體現(xiàn)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