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典
《語文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強調:“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薄皹淞⑸鐣髁x榮辱觀,培養(yǎng)良好思想道德風尚?!?/p>
語文科是基礎學科,初中語文教學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xiàn)了語文“文道合一”的教學原則。這就決定了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結構、修辭、文句等“辭章”方面的知識,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且要將思想教育滲透于教學中,不斷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之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成長、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人格修養(yǎng)的完善與健全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想教育能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加深對學習國語重要性的認識,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為“實現(xiàn)四化,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不斷進取的積極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思想教育,對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唐代大文豪韓愈在《師說》里明確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也就是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明白道理,是教師教學的任務之一。韓愈提出“文以載道”,好的文章不僅有好的藝術特色,更主要的是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初中語文教科書精選了一系列文質兼美的篇章,有利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語文課具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內(nèi)容。課本中古今中外名篇,是長期思想文化發(fā)展史中篩選出來的精神財富,其中無不滲透道德品質、理想情操、意志行為等方面思想教育內(nèi)容:《廢墟的召喚》中的“留下來吧,就因為是廢墟,需要每一個你啊”,提醒每一個中國人,作為中華兒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更浩瀚的海洋》是進行遠大理想教育的優(yōu)秀篇章,課后補充材料中紀伯倫的“我愿意有追求而生,不愿意無聊而死”的豪言壯語震撼人心;《愚公移山》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戰(zhàn)勝困難、改造自然的偉大信念,告訴人們堅持不懈方能成功的道理,這是對學生進行意志行為教育;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育孩子們,面對困難與挫折要樂觀進取,堅信美好的生活必將來臨。還有,《地毯下的塵土》教育學生,勤勞和誠實是做人的本分,擁有這些美好的品德必然會有所收獲;《犟龜》培養(yǎng)學生對奮斗目標的執(zhí)著追求,文章中反復出現(xiàn)犟龜“很遺憾,我不能這樣,我的決定是不可改變的”這句話,更是擲地有聲,發(fā)人深省……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文學作品異于政治篇章。文學性之文而不及文學,斷無此理。”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是直接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應該按照語文教育規(guī)律,認真鉆研教材,深刻體會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意義,并以生動形象的語言作“風”,潛入學生的心田,化作滋潤的甘霖,悄無聲息。具體做法如下:
一、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文藝性語文教材,往往是描繪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生活圖畫,并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教師在講授此類文章時應把教材中的人物、畫面展示在學生眼前,把作者的感情傳達給學生,使之在審美感官上獲得愉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心靈上得到陶冶,進而達到愛作者之所愛、憎作者之所憎。這種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感受、體驗、思索、領會,就是熏陶感染。這種熏染經(jīng)常性地作用于學生的大腦,久而久之,在學生的記憶中積淀大量美好的事物,進而內(nèi)變?yōu)橐环N褒揚美好、擇善而從的能力,這樣思想教育潛移默化就體現(xiàn)出來了。如教《陳毅市長》一課,教師應根據(jù)它冰糖葫蘆式結構,牢牢抓住“陳毅說服齊仰之參加祖國醫(yī)藥建設與齊仰之不問政治、閉門治學”之間的戲劇沖突,在課堂教學中展開情節(jié)的講解及人物性格的分析:
總之,通過審美化的課文分析,再現(xiàn)文學作品的精彩畫面,發(fā)揮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應,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是語文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師如能天衣無縫地把思想教育滲透到課文講解中,就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境界。
二、緣文釋道,因道釋文
議論文觀點鮮明,是非分明,贊成真善美,反對假惡丑,毫不含糊。作者們總是用鮮明的主旨、確鑿的事實、科學的材料,通過嚴密的論證和邏輯的分析,表明自己的觀點,闡述自己的思想,直接告訴讀者并說服讀者。因此,議論文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的,它訴諸理性而不是靠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議論文教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應緣文釋道,披文入理:教師按照詞不離句、句不離文、文不離道的原則,借助文章的論據(jù)和論述,通過結構和語言的講解,特別是通過邏輯的分析,引導學生逐層領會文章的主題要旨,最終使學生既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又使他們通曉其中所蘊藏的道理,掌握觀點,獲得思想力量,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其次在議論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教師應因道釋文,以理析文,引導學生結合文章思想,深刻理解文章的形式結構、論證方法和語言特點,進一步深化語文的人文內(nèi)涵。例如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一文,思想深刻,論證嚴密,意義深遠,是儒家經(jīng)典中一篇重要的文章,是古代議論文的典范。教師在講解此課時應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內(nèi)在邏輯,引導學生領悟本文的寫作意圖——贊頌在面臨人生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摒棄利己主義的做法,即“舍生取義”(也就是中心論點)。然后引導學生在體會內(nèi)容的基礎上揣摩擺事實、講道理的寫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及準確、生動的語言,從而在文道的反復感悟中加強“取義成仁”的思想道德教育,重點講解板書如下:
三、配合教材,寓教于練
朱熹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語文教育主要是依據(jù)語文教材進行的,離開文本,試圖達到思想教育目的,那就脫離語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務,走向單純的政治說教,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語文德育必須和美育、智育掛鉤,緊扣教材,寓教于練,以達到長久滲透、潤物無聲的效果,這主要體現(xiàn)在指導閱讀與寫作上?!皶x百遍,其義自見”,教師應指導學生多讀細讀文辭并茂的作品,使之透徹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久而久之,學生的道德情操必然大有升華。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的閃光點,多寫思想健康、積極向上的篇章,從而教會初中生懂得按照美的法則創(chuàng)造生活。例如上《石縫間的生命》這一課,可引導學生根據(jù)“野草——蒲公英——松柏”的奮斗歷程,在多遍飽含感情的朗讀中體味“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從而才能錘煉自己,成長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華自己”這一生命的真諦。又如教師可指導學生熟讀并背誦《愛蓮說》、《陋室銘》等古代優(yōu)秀篇章,以培養(yǎng)學生高潔的品格。
總之,在語文課堂中加強思想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它功在陶冶人的靈魂,它重在鍥而不舍,點滴滋潤。將思想教育滲透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用奮發(fā)的精神及精美的文字武裝學生的思想,才能使語文教學任務得以圓滿完成??梢娫谡Z文教學中挖掘文本的人文內(nèi)涵,滲透思想教育,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