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愛因斯坦收到一封來自南非開普敦的來信,打開信,只見內(nèi)容很短,但奇怪的是,寫信的人這樣問道:“尊敬的愛因斯坦先生,我給您寫信,是想弄清楚您是不是還在世上活著。”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愛因斯坦到了普林斯頓大學(xué)后,為了能夠集中精力攻克科學(xué)難關(guān),他總是盡力回避各種干擾,很少與人交往,也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面,過上了一種幾乎稱得上是隱居的寂寞孤獨生活。為此,外界好長時間都沒有他的消息,加之他身體不是很好,就給人一種誤會,愛因斯坦可能已經(jīng)不在世了。
手捧“您是不是還在世上活著”的疑問,愛因斯坦笑了,他不準(zhǔn)備回信,因為回信則是“惹火上身”,他為自己成功地排除了外界干擾感到高興,為自己能進(jìn)一步全身心孤獨寂寞地搞科研感到得意。他在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并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績。
多維品讀
1.守住寂寞,贏得成功。愛因斯坦為了集中精力攻克科學(xué)難關(guān),過著一種類似隱居的生活。對于潛心搞科研的他來說,孤獨寂寞不是冷,而是金。愛因斯坦的做法,對蕓蕓眾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fā),要想在學(xué)習(xí)或生活中有所成就,就要守住孤獨寂寞。守住今天的孤獨寂寞,才能換來日后的成功。
2.態(tài)度決定一切。愛因斯坦面對寫信人不吉利的冒昧之問,絲毫不介意,不惱火,而是繼續(xù)專心搞科研。他冷靜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淡定的行為,他視科學(xué)高于一切的態(tài)度決定了隱居的選擇。相反,如果他看了來信之后大動肝火,以惡劣的態(tài)度予以回?fù)?,那么他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就會大變,他也不會在科學(xué)研究中取得卓越的成績。
3.注意說話藝術(shù)。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也是一種智慧。粗俗的人說話往往缺乏美的意蘊(yùn),只會打碎世界原本的美好;而睿智的人說話則講究一種愉悅的境界、一種和諧的氣氛。給愛因斯坦寫信的人不注意說話的藝術(shù),直言不諱表達(dá)自己的疑問,雖然率直卻有失尊敬,應(yīng)該把話說得更委婉一些。
【適用話題】專注;追求;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