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先后以演員、導演和制片人等多重身份,活躍于中美影壇,是中美文化交流進程中備受影人尊敬的人。
從上海到好萊塢,她以“一條過”建立名聲,成為奧斯卡首位華人評委?;貧w華語電影,她獨具慧眼,多番提攜潛力新人。多次塑造慈禧經典形象,她三次捧起金馬獎杯。成長于梨園世家,拜梅蘭芳為義父,她傾力傳揚國粹。耄耋之年,燕再歸來。
她,就是著名華裔電影人盧燕。
今年89歲的她從影超過半個世紀,先后以演員、導演和制片人等多重身份,活躍于中美影壇,是中美文化交流進程中備受影人尊敬的人。突出的藝術造詣使她獲得了聯(lián)合國國際和平藝術獎,還曾被Chinese Daily News (World Journal)選為“北美地區(qū)百大杰出華人”,在第16屆華鼎獎中榮獲終身成就獎,在備受各界關注的“2016華人榜·華獎”中榮獲終身成就獎。
好萊塢的東方名片
盧燕出生在北京,在上海度過童年,母親是京劇名伶李桂芬。出身演藝世家,但母親卻不希望盧燕從事演藝事業(yè)。盧燕聽從了母親的安排,于1947年啟程前往美國檀香山,在夏威夷大學攻讀財務管理。
然而,盧燕心底里對表演的喜愛從未停止。1956年,已經是三個孩子媽媽的盧燕,決定進入加利福尼亞州巴莎迪娜戲劇學院學習表演。畢業(yè)后,盧燕四處尋找機會,希望登上好萊塢的大銀幕。
1958年,奧斯卡金像獎導演富蘭克·保塞尼奇拍攝《飛虎嬌娃》時,選中了盧燕出演片中酒吧女郎的角色。雖然只是個小角色,但盧燕用心琢磨,她專門選了件衣裳,在表演時拿東西“把里頭墊一墊”,讓自己更符合酒吧女郎的感覺。認真敬業(yè)的態(tài)度和過硬的表演功力,讓導演對她贊賞有加。此后幾年,盧燕陸續(xù)接拍了與詹姆斯·史都華合作演出《山路》和與馬龍·白蘭度合作的《獨眼龍》。
不論角色大小,盧燕總是會提早到達片場,所有角色的準備工作,她在到場以前都會做好,她在拍攝中幾乎不會出錯,多數鏡頭,一遍就過。這讓盧燕在好萊塢逐漸積累出了良好的口碑,每當需要東方女性的角色時,好萊塢導演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請盧燕來出演。20世紀60年代,盧燕逐漸在好萊塢站住了腳跟。
1967年,盧燕主演了唐書璿導演的影片《董夫人》,并因此片獲得臺灣第九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在1972年和1975年,憑借在《十四女英豪》中佘太君和在《傾國傾城》中慈禧太后的角色,盧燕又獲了兩座金馬獎獎杯。除了《傾國傾城》,奧斯卡獲獎影片《末代皇帝》中的慈禧也是由她扮演的。盧燕演的慈禧太后,受到中外影評家好評。
盧燕1959年加入好萊塢電影工會,20世紀90年代更成為奧斯卡首位華人評委。幾十年來,她見證了華人演員在好萊塢的演出機會越來越多,飾演的角色也從以前的洗衣工、飯館工人,到現在的成功商人、醫(yī)生。這些變化讓盧燕感到欣慰和自豪。
中美文化傳播的橋梁
從事演藝工作半個多世紀,盧燕在東西方都取得很大的藝術成就,她也一直不忘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精粹帶往海外。1980年,盧燕在美國出版《京劇選擇》一書,將京劇《拾玉鐲》《打漁殺家》《蝴蝶夢》等翻譯成英文介紹給美國讀者。同時,為了讓美國觀眾更好地欣賞和了解京劇,她將京劇帶到美國的舞臺上,用中文演唱,用英文對白,并輔以英文字幕。這些演出在當地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直以來,盧燕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關注并參與華語影壇的發(fā)展,她積極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向以美國為主的西方主流社會傳達被他們誤解的“中國含義”。
她參與了多部紀錄片的制片人或解說配音工作,如1983年在曾奕田的紀錄短片《縫紉的女人》中配音,該片記錄了曾奕田的母親移民美國的生活,展現了華人的堅忍不拔和勤勞善良。在紀錄片《中國:超越陰霾》里,盧燕又擔當了敘述者配音工作,該片主要反映了中國西南部地區(qū),特別是云南麗江一帶的風土人情,向西方人展示了不同以往的中國印象。
此外,盧燕在美國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影視公司,1983年至1984年間曾帶領一支由中日兩國組成的攝影隊多次深入西藏腹地,拍攝了介紹西藏自然風光、風土民情、文化藝術、宗教習俗及1949年之后西藏人民生活的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失落的王國》(The Lost Kingdom of Guge)。這也是外國電影人第一次用鏡頭忠實地紀錄西藏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該片獲第二十八屆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jié)銅獎。
盧燕稱愿做中美文化傳播的橋梁,她將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作品介紹到了西方世界,同時,也將各個時期極具西方特色、又符合東方審美的高雅藝術和流行文化作品帶到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