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佟思宇+刁云霄
摘 要:較詳細地介紹了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技術的試驗方法及處理措施,考核水稻側深施肥機械的適應性和可靠性,重點對側深施肥技術與常規(guī)施肥方法進行對比驗證,并具體提出了存在的問題。為大面積推廣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水稻機插側深施肥;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S511.1文獻標識碼:Adoi:10.14031/j.cnki.njwx.2016.12.007
為發(fā)展生態(tài)質量效益型農業(yè),做好農業(yè) “三減”工作,2016年黑龍江省確定在10個水稻主產縣開展水稻側深施肥技術試驗示范工作。通過應用水稻側深施肥機械,并配以水稻專用肥料,考核水稻側深施肥機械的適應性和可靠性,重點對側深施肥技術與常規(guī)施肥方法進行對比驗證,探索適合黑龍江省現代農業(yè)需求的水田節(jié)肥增效技術,為進一步在全省大面積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提供技術支撐。
1 試驗方法及處理
1.1 基本要求
試驗示范地塊要求地力、整地、品種、栽培模式、密度、管理水平等栽培條件一致。
1.2 試驗處理
采取大區(qū)對比法,不設重復。
1.2.1 第一積溫區(qū)試驗處理設計
對照:常規(guī)施肥采用底肥尿素6 kg/畝、二銨10 kg/畝、鉀肥8 kg/畝;蘗肥施尿素5 kg/畝,調節(jié)肥尿素1 kg/畝;穗肥尿素2 kg/畝、50%硫酸鉀5 kg/畝。如不施調節(jié)肥,則調節(jié)肥加入蘗肥一起施入。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37 kg。
處理1: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30 kg/畝;穗肥尿素2 kg/畝、50%硫酸鉀5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37 kg。
處理2: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27 kg/畝;穗肥尿素2 kg/畝、50%硫酸鉀5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34 kg。
處理3: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25.5 kg/畝;穗肥尿素2 kg/畝、50%硫酸鉀5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32.5 kg。
處理4: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24 kg/畝;穗肥尿素2 kg/畝、50%硫酸鉀5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31 kg。
1.2.2 第二積溫區(qū)試驗處理設計
對照:常規(guī)施肥采用底肥尿素6 kg/畝、二銨9 kg/畝、鉀肥7 kg/畝;蘗肥施尿素5 kg/畝,調節(jié)肥尿素1 kg/畝;穗肥尿素2 kg/畝、50%硫酸鉀4 kg/畝。如不施調節(jié)肥,則調節(jié)肥加入蘗肥一起施入。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34 kg。
處理1: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28 kg/畝;穗肥尿素2 kg/畝、50%硫酸鉀4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34 kg。
處理2: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25.2 kg/畝;穗肥尿素2 kg/畝、50%硫酸鉀4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31.2 kg。
處理3: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23.8 kg/畝;穗肥尿素2 kg/畝、50%硫酸鉀4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29.8 kg。
處理4: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22.4 kg/畝;穗肥尿素2 kg/畝、50%硫酸鉀4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28.4 kg。
1.2.3 第三積溫區(qū)試驗處理設計
對照:常規(guī)施肥采用底肥尿素5 kg/畝、二銨8 kg/畝、鉀肥7 kg/畝;蘗肥施尿素4 kg/畝,調節(jié)肥尿素1 kg/畝;穗肥尿素1 kg/畝、50%硫酸鉀4 kg/畝。如不施調節(jié)肥,則調節(jié)肥加入蘗肥一起施入。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30 kg。
處理1: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25 kg/畝;穗肥尿素1 kg/畝、50%硫酸鉀4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30 kg。
處理2: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22.5 kg/畝;穗肥尿素1 kg/畝、50%硫酸鉀4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27.5 kg。
處理3: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21.25 kg/畝;穗肥尿素1 kg/畝、50%硫酸鉀4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26.25 kg。
處理4:中化側深專用肥(N∶P∶K=21∶15∶16)作為基蘗同施肥側深施入,肥量20 kg/畝;穗肥尿素1 kg/畝、50%硫酸鉀4 kg/畝。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總量為25 kg。
各試點分別設置了4個處理和1個對照,4個處理肥量依次為:全肥、減肥10%、減肥15%和減肥20%。截至2016年7月末調查,秧苗返青和分蘗4個處理和對照田時間上基本一致,分蘗數4個處理與對照對比,差異依次為+12.5%、+9.4%、0、-6.3%?,F時段水稻生育期進程為抽穗期,4個處理苗數依次為36、35、32和30個,對照為32;株高分別為75、73、67和67 cm,對照為67 cm。目前看,全肥與減肥10%差異不大,均比對照田長勢好,但單株籽粒指標與對照比略低,后期管理上需增施粒肥,確保單株籽粒數和成熟度的提升。
2 存在問題
該項技術在我省試驗應用從墾區(qū)起步,至今已第4個年頭,通過與墾區(qū)技術人員交流及試點實測,匯總出以下幾方面問題:
2.1 整地標準對機插施肥影響較大
一是泥腳過深影響插秧機通過性能。打漿平地機車在地頭轉彎造成較深泥腳,容易造成陷車。拖拉機攪漿在方條田作業(yè)采用“兜圈往復”的作業(yè)軌跡,有時會在地頭死角拐彎,泥腳“掏”得過深;插秧機適應泥腳一般不超過30 cm,且?guī)缱鳂I(yè)滿載達1.16 t(自重760 kg,施肥裝置60 kg,肥料60 kg,秧苗100 kg,操作手3人180 kg)。兩種情況疊加,造成陷車。二是泥漿沉降程度影響施肥效果。受各地干渠支渠放水時間、氣候及農時影響,很多地塊泡田以滿足除草劑功效為主,沉淀過于充分,使得田塊平整度不高的地塊放水后露出水面部分泥漿失去流動性,施肥后不能回泥覆蓋造成肥料裸露,勢必影響定位定量施肥效果。
2.2 機械性能有待改進
總體看,高速機進口、國產機械作業(yè)效果差異不大,日韓機械可靠性高,國產機械性價比高,但都存在一定問題。一是排肥裝置。各品牌均采用排肥輪控制肥量,風機送肥。國產裝置塑料件材質彈性、韌性和抗老化性與進口原裝有一定差距,進口裝置除洋馬品牌采取了立式排肥機構,其它品牌的平置排肥輪設計容易造成嗑肥。二是肥量控制。目前肥量控制誤差都在5%左右,而且與肥料硬度、顆粒尺寸等因素影響較大,而根據往年經驗得出減肥10%效果最佳,此法由于機械和肥料共同造成的誤差,很難保證減肥10%的肥量施用標準。三是平底輪配置。平底輪設計可在插秧和施肥裝置動作前,將待插地表再次超平和淺層起漿,并配合整機自動水平機構,使插秧和施肥深淺一致,提高作業(yè)標準。但其對露出水面的泥面處理作用不大,此條件下無法解決肥料裸露不回泥問題。當前應用品牌洋馬和井關可選配平底輪,但需加價3400元左右,在高速機10余萬元的基礎上,增加施肥裝置2.7~3.5萬元左右,再增配其它裝置,成為了農村農戶在購買能力及作業(yè)需求等方面不得不考量的問題。
2.3 農民認知程度有待提高
通過插秧作業(yè)期在東部墾區(qū)和農村各試點調查,目前很多水稻種植戶對此項技術仍沒有完全認可。一是對減肥不放心。有些農戶施用底肥后,再按20 kg/畝機插側深施肥,而后再看后期長勢調減調節(jié)肥等。二是用肥不考慮機械適用要求。調查中看到部分用戶施用尿素顆粒、有機肥顆粒等,雖然這些施用方式有利于考核機械施肥裝置的適應性,但由于肥料不具備緩釋性能,相當于沒有應用整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