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4)
早在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東北的經濟勢力即已居于壟斷地位。事變后,由日本帝國主義一手操縱,在東北淪陷區(qū)成立了偽滿傀儡政府,并大肆宣傳“日滿經濟區(qū)”“日滿經濟一體化”,其本質是把東北經濟完全置于日本壟斷資本統(tǒng)治下,為侵略目的服務。日本帝國主義把對東北農業(yè)的掠奪作為主要陣地,而且竭盡所能、巧取豪奪。
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采取了諸如直接掠奪、間接侵占和移民等方式來掠奪農民土地。
九·一八事變前后,日本侵略者在所謂“沒收叛變者所有土地及財產”的法令下侵占了東北農民大量土地,而且變著戲法為掠奪土地宣布某縣為“叛亂縣”而奪取全縣農民的土地。很多國有地、公有地、無主地被變相侵占。此外,日本侵略者所修筑的公路、鐵路,無代價地修建在良田上,致使東北淪陷區(qū)成千上萬的農民含淚離開自己的土地和家園。
日本侵略者借口防止義勇軍的活動,實行“并村”政策,距離大村莊較遠的農民,因路途遙遠而無法耕種自己的“新土地”,只有使土地荒著,從而被日本侵略者趁機收回,用作日本移民的土地。還有利用“整理土地”“放高利貸”等以地契作抵押品,巧奪農民的命根子。
日本移民政策由來已久,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大肆宣傳四百萬移民的侵略計劃。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期間,日本政府為緩和與失業(yè)人口不斷增加的矛盾,更加傾向對外擴張。他們鼓吹中國東北是“極樂的天堂”,誘騙日本失業(yè)、破產工人農民移居我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前,由于種種原因,只有24萬移民。然而,九·一八事變后,他們采用武裝集團移民的方式,到1940年1月,日本在偽“滿洲國”各省共成立89個集團移民區(qū),我國大批農民的生存空間被擠占,只好背井離鄉(xiāng)、流落他鄉(xiāng)。
日本侵略者把東北作為原料供應地,稱“東亞谷倉”,農業(yè)生產須服從日本戰(zhàn)時的需要。獎勵種植為日本軍用、民用最需要的某些農作物,而抑制一般生活所需。為推行特定的農業(yè)政策,在偽滿各省設有“國家農業(yè)站”“農事組合”“興農合作社”等機構,控制農業(yè)生產。1939年,設立“滿洲土地開發(fā)株式會社”;1940年成立“興農合作社中央社”為總管理機關,“末梢”延伸至各村“行農會”,大力倡導種植棉花、亞麻、甜菜、煙草及鴉片等。據不完全統(tǒng)計,1934年東北棉田面積已達十九萬八千畝,比1933年增加40%。棉花的產量已達八萬包。[1]偽滿十四省處處皆有鴉片。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言:“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50%的利潤,他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他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他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盵2]
日本侵略者除控制東北農業(yè)生產外,還控制農產品流通,禁止農產品的出口和自由買賣,設立專賣局和農產品收購機關控制和壟斷農產品的銷售與收購,導致農產品出售受阻,價格慘跌,便于侵略者低價收購,其掠奪手段陰毒。如“大豆的價格在九·一八以前,遼寧省每斗壹元柒角上下,吉林、黑龍江省平均每斗一元三角左右。到1934年吉林、黑龍江省的大豆每斗是五角,下屬各縣降到貳角五分一斗,松花江下游每斗降到一角五分。這樣農民種植大豆辛苦一年每埫土地竟要賠累至十至十五元,有的甚至連運往堆棧的運費都不夠”。[3]農民只好毀掉。
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竭盡敲骨吸髓之能事,如“1938年偽滿政府的財政收入總數為三億零四百五十五萬元,其中稅收為一億七千二百九十五萬元,將近占總數的二分之一?!盵4]其中大量稅收來自于農民的苛捐雜稅,其名目繁多,花樣翻新,稅率高于征稅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如“日本占領東北前,每畝地所負擔的正稅和附加稅每天(約合十畝)土地最多不過是柒元伍角,而日本占領后卻要十七八元至二十元了”。[5]其敲詐勒索程度之嚴重,可見一斑。日本于1933年成立所謂“金融合作社”,分設各縣從事高利貸活動,而且業(yè)務范圍日漸擴大。如“1937年黑龍江省拜泉縣的金融合作社社員財產狀況來看,土地在百埫以上者占總額的18%,五十埫以上的占21%?!盵6]致使廣大農民生活凄涼悲慘,為數眾多的家庭陷入貧困。
日本借助鄉(xiāng)村反動落后封建勢力做社會基礎,開辦農場卻不推行資本主義的農業(yè)經營,實行“以華制華”策略。而一些地主、土豪劣紳以及爪牙為保存私人利益而甘愿供其驅使。東北農民在遭受日帝直接壓榨的同時,還要遭受來自地主、奸商、高利貸者等多方盤剝,再加給地主送禮、供納、服勞役等,負擔愈重,農村地區(qū)兩級分化愈烈,更多的農民生活艱難,度日如年。
總之,由于日本侵略者對東北的殖民掠奪,導致農業(yè)生產畸形發(fā)展,并受到嚴重破壞,使廣大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殖民罪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師。2015年9月4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座談會上莊嚴指出:“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zhàn)爭,只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fā)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我們要以最大的決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堅決捍衛(wèi)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成果,堅決維護戰(zhàn)后國際秩序,決不允許否認和歪曲侵略歷史,決不允許軍國主義卷土重來,也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1]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yè)史資料》第三輯. [M]. 三聯(lián)書店,1957:52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Z].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
[3]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yè)史資料》第三輯[M],三聯(lián)書店,1957:530-533.
[4]中國現代史資料編輯委員會.《抗戰(zhàn)中的中國經濟》[C]. 中國現代史資料編輯委員會出版社,1957:20.
[5]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yè)史資料》第三輯[M]. 三聯(lián)書店,1957:558-559.
[6]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yè)史資料》第三輯[M],三聯(lián)書店,1957: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