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順
閃爍哲理思想的光輝
——讀龐偉華散文集《夢里人生》
■高福順
中國是一個散文大國。《尚書》之后,散文分別向偏重于記述的散文和偏重于論說的散文兩個方向發(fā)展。先秦散文與哲學的和諧共生,便已然有諸多的哲理散文。
《論語》能夠鮮明地反映出孔子說理的特色;《孟子》《莊子》中大量使用比喻和寓言,來揭示其中的真諦;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中也有不少以小見大,闡述一個很深刻的道理的。
龐偉華自然深得源遠流長中國文化的精髓,將講哲理、論道理融入他的散文之中,啟迪人生,感悟來者。龐偉華的哲理散文的起由描述是旁征博引,可以是大自然中的一切動物、植物,也可以是社會現(xiàn)象及萬物之靈長的人類。
從對各種的動物敘述描寫中,去發(fā)現(xiàn)發(fā)掘人們習以為常并未認知的道理和思想,是龐偉華哲理散文的一大特點。
現(xiàn)代的哲理散文是從古代中外寓言故事中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學體裁,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育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在龐偉華的散文中,很多都體現(xiàn)了這種寓意,但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在細致的描寫中,展現(xiàn)了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如 《放飛的尷尬》,作者在自然保護區(qū)看到人工飼養(yǎng)的丹頂鶴,“他感覺這樣的情景,無論對人對鶴都是一種悲哀的鬧劇呢!說不清是人類呵護的手掌撫去了丹頂鶴的仙氣,還是仙鶴落伍后安于呵護丟失了秉性和靈動。但是有一點可以斷言:無論哪一種仙鳥一旦脫離了自然家園的呵護眷顧,一旦喪失了大自然關照的靈光,那么,它必定會在漂泊的時空里迷失自己。當然,這種迷失的哲學絕不僅僅限于可愛的鳥類?!蓖ㄟ^這畫龍點睛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一種深深的關切。在《像豬一樣幸福生活》中,作者在連篇累牘地敘說了人和豬后,筆鋒一轉作了精辟的闡述:“豬就是豬,人就是人;豬不可能是人,人不可能是豬。二者的幸福生活內涵和形式,當然也絕對不可同日而語。豬自有豬的向往,人自有人的追求,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追求,無論于個人于國家,都會有變種敗家亡國的危險?!睆男〉酱?,由淺入深,作者從微小之事入手,說明了一個大道理?!渡谋寂堋贰稌硌莸暮1贰端劳鲋琛返龋紡膭游锏牟煌矫娌煌攸c,闡發(fā)出了耐人尋味的哲理思想。
植物是自然界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生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tài)之一,并包含了如喬木、灌木、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這如此眾多的綠色植物不僅能進行光合作用造福人類,而且還成為作家筆下抒發(fā)哲思的載體。在《目睹樹的死亡過程》這篇散文中,說道路杜鵑花樹在綻開了最后一粒花蕾之后,終于在冬之邊緣悲壯地死去了!然而,作者已經沒有了往日的哀憐憂傷,而是提煉出深刻的哲理,“在生命這架天平上,恐懼死亡的死亡與平和微笑著死亡的死亡,對于死亡結果的本身來說永遠是平衡的。一種死的坦然,一種存在的執(zhí)著,一種抗爭的頑強,一種生命的偉力,一種精神的永恒!”這是一個智者對大千世界中生與死的辯證考量。在《我與草原有個約定》中,作者在描述人類去醉心親近野草的綠色,走進茫茫無際的草原后寫道:“當我們細細咂摸著這段描寫的味道的時候,從中獲取的不僅僅是野花絢爛盛開的美景,還有一種從野花生存狀態(tài)中獲得的人生啟示,這就是不管如何平凡,都有適宜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不依附、不退縮、不自卑,竭盡全力努力向上,就能開出自己人生絢麗的花朵,就能成就一道絢麗的人生風景!”從這里激發(fā)出了令人昂然向上的奮斗精神。還有在 《一棵樹的守望》等篇章中也體現(xiàn)了這種思想。
古往今來,中國的文人大都是憂國憂民的,像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屈原的“吾將上下而求索”,司馬遷的 “秉筆直書,仗義執(zhí)言”等。在龐偉華的哲理散文中,也透發(fā)出這種精神。在 《馬相伯樂》中,作家在闡述了現(xiàn)實社會里的人才觀后說道:“我們有理由堅信:‘馬相伯樂’的逆理邏輯必然撥亂反正,如此,韓嬰、韓愈二位賢哲的思想,仍會于華夏天空熠熠生輝,前賢若在天有靈,也或可含笑九泉之下了!”在《大宴無味》中,作者指出當下的諸多宴席已失其本真,展現(xiàn)了酒桌之上的眾生百態(tài),交際應酬中的種種陋習,形象非常鮮活。文中更以切身痛感,發(fā)出了對親人不親、摯友不真的無奈慨嘆。而散文《轉念》,在不長的篇幅中,卻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適時地轉個念頭,你會驀然發(fā)現(xiàn)生活的無限精彩在對你微笑。“轉念,適度轉個念頭,有時就那么短短幾秒鐘,你的人生軌跡和境界,從此便大不相同。”在《人生就打了那么幾個結》中,作家對人生的客觀現(xiàn)實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指出:“我們何不學學這位老者,態(tài)度輕松,超然物外,打開眼界,試著放松身心,嘗試不受不相干事情煩擾,讓它們隨來隨去?!弊髡咴谶@里所闡述的恰恰是人生習以為常卻又難以做到的真諦。
當然在這部散文集中,還有很多在 “慎獨”環(huán)境下思考的作品。如在 《生命的敬畏》中,作家經過獨自的思考,得出了心中的定義:“人們希望永生固然有心靈上對‘毀滅和痛苦的懼怕’,但更主要的則仍是‘渴望更廣闊的生存和快樂’,而生存和快樂的本質說穿了,即對生活豐富的貪婪和精神愉悅的享有!亦即對財富的占有,權勢的爭奪,情愛的沉溺等,這才是俗世俗人秉性自私最隱秘的根部!然而,財富也好,權勢也罷,以及情愛都是一種寄存,財富多少也死不帶去,權力再大也必然交替,情愛再深也自行消亡。即便生命自身也不過是寄存塵世的匆匆過客,連這個星球充其量也就是造物主為人類建造的一個小小驛站。”作品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博大而深沉,振聾發(fā)聵。最為使人心靈震顫的當屬 《生命的原點》,作家從自身幾十年的經歷中,感悟到當人們的衣食住行,一旦抵達節(jié)點時總會自然轉身。作家寫道:“因此人生足跡也是一個圓,每個人從母體出發(fā)之后,都沿著這個圓弧行走,無論他走得再遠,飛得再高,見到外面世界有多精彩,繞了多大的一個圈子,最終必然重新踏上那條回家的路?!獜氖键c再走回始點,因為始點就是必然抵達的終點,從而給生命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號。天有天性,人有人性,天性依天‘性’而行,人‘性’寓于天性之中,人性在天性之中,猶如魚兒在水中循游。所以,無論人生在浮世間作怎樣的演繹,它最終都必然要重新回歸,——回歸自然,回歸原點?!崩锨f的哲學在這里又得到了充分的闡釋。在《夢里人生》中,作者深刻地探究了人生之夢,“醒是現(xiàn)實的夢幻,睡是夢幻的現(xiàn)實,而夢與現(xiàn)實最大的不同,就是好夢可以體驗人生美好,噩夢也向來不擔心產生惡果。那么,希望所有好夢持續(xù),讓甜蜜的夢境成真。一切噩夢能及時地覺醒,讓驚恐的夢境幻化,僅為一個醒示的夢幻。”作者對人性美好的一面得到了進一步的詮釋。
一部真正好的作品不僅在于它的視覺沖擊力和語言感染力,更重要的是它對社會的影響力和對人心靈的感召力。在龐偉華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他時刻不忘把深層次的思索揉進作品中,使深刻的哲理成為文章的靈魂。處處體現(xiàn)著他追求生命本體的感受和體驗,不斷地尋覓精神的家園,感悟著人生真諦的特色。正如著名學者、作家林非先生所說:“我覺得在偉華的所有文章中,這些思索人生感悟和哲理的部分,可以說取得了最大的成功,也顯示了他多年來的思考,正在不斷地結出豐碩的果實。這種形態(tài)的散文,對于啟發(fā)讀者思考生存的含義、人類的命運、祖國的前途和歷史的趨勢這些問題,都極有參考價值?!?/p>
深諳源遠流長古代哲理散文的精髓,而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勤于思索感悟人生的龐偉華,必將在姹紫嫣紅的百花園中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