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富成
語文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一位想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老師,應該像一位優(yōu)秀的節(jié)目主持人一樣,注意研究提問的策略。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fā)點和準確的針對性。教師不應該離開教學目的,節(jié)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問題,把教材內容分解得支離破碎。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下面幾種方法值得一試。
一、鉆研文本,選準問點
每堂課都會有一個教學重難點,它是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教師設計問題必須有的放矢,圍繞文章中心,針對教材的重難點,根據訓練的需求來設計。高魯布科夫說:“教師對學生提問的時候,應該明確決定要把學生引導哪里去。最終的目標決定著談話的進程、提問的方法。”那么,如何選準問題呢?對文本的熟悉和理解程度是提出問題的基礎。所以,要提出準確且有質量的問題,鉆研文本是大前提。
二、找準時機。設疑解難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要使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就應當在開始學習課文時就緊緊吊住學生的胃口不放。因此,要總覽全文,提出具有“誘惑性”的問題。
如于漪老師教《孔乙己》一文時,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于老師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引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從而解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再如,特級教師丁衛(wèi)軍教《臺階》一文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讓學生給課文結尾一句“怎么了呢,父親老了”換標點?為什么這樣點?有學生認為在“怎么了呢”后面加省略號,覺得“怎么了呢”是一個過程,是父親辛苦了大半輩子的過程,而“父親老了”后面加感嘆號,是對父親辛苦大半輩子的感嘆。也有學生認為前面應加問號,這一問可以是問自己、父親、作者,而后面應加省略號(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明白了父親老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人生的目標等等。丁老師抓住結尾換標點這一契機,組織學生反復體會文本的感情色彩,從而達到對父親的進一步認識,對中國農民的進一步了解,進而解決了教學難點。
由此可見,教師善于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
三、分層設問?;y為易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更有趣、易理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會樂于接受。
例如,特級教師趙群筠教《春酒》一文,在“抓細節(jié)品味傳神語言”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其中引導學生體會“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這一句中比喻句表達效果時,趙老師是這么逐步引導學生思考的:這個琦君是不是有點問題,把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比喻成蜜蜂似的,蜜蜂好看嗎?(好看)蜜蜂與蝴蝶哪個好看?(蝴蝶)那為什么不寫像只小蝴蝶而說像小蜜蜂?(因為蜜蜂肚子是鼓鼓的)從形狀上像,還有其他原因嗎?(因為蜜蜂吃的是蜜很甜的,“我”吃的是春酒,“我”很愛春酒,就像蜜蜂吃的甜蜜)老師接著問,形狀上像,味道上像,還有什么地方像?(她后面說“捧一大包回家”,蜜蜂很勤勞,經常采很多的蜜回來,把自己比成蜜蜂捧很多回來)她這種行為能理解為勤勞嗎?(活潑)更準確一點,想一想是什么,不要對琦君這么客氣。(貪吃)教師最后總結:講得多好,這么貪吃的小姑娘像小蜜蜂一樣,還有“家家戶戶輪流著喝”,這像不像小蜜蜂?不僅形狀像,味道像,行為還像。這個比喻太好了。從而學生真正理解了此處比喻的妙用。
四、變直為曲,問法靈活
提問要做到形式新、問法新,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提問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假如我們變換一種問法,變“直”為“曲”,繞道迂回,可以驅使學生開動腦筋。例如教《愚公移山》,講到“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時,錢夢龍老師在讓學生理解“齔”、“孀”兩字含義時,是這么教的。師:那么,那個遺男有幾歲?(曲問)(生:七八歲)師:你又怎么知道的呢?(生:從“齔”字知道)師:那么,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曲問)(生:他沒有爸爸)師:你們怎么知道?(生:他是寡婦的兒子。孀妻就是寡婦)這樣的問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五、節(jié)外生枝,拓展提問
“節(jié)”就是課內知識,“枝”就是聯系課內知識基礎上拓展開來的其他知識和問題。我們可以從比較主題、續(xù)寫情節(jié)、評說思想、聯系生活等角度設計拓展性的問題,這樣做可以促成課堂教學知識與課外生活知識的鏈接,既能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如課文《行道樹》,贊揚了行道樹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理解這一點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人具有‘行道樹的這種優(yōu)秀品質?又有多少人是背道而馳的?”這樣一來,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而且也對他們進行了科學的人生觀教育。
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苯處煴仨毧茖W地掌握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策略,掌握好課堂提問技巧,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不斷撞擊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生在教師的問題策略之下感受到思維的提升,感受到語文學科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