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威
(棗莊學院 政治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
略論清代塾師的覓館與薦館
蔣威
(棗莊學院 政治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
在清代,民間蒙養(yǎng)教育的不正規(guī)性與不穩(wěn)定性造成了塾師們在其職業(yè)生涯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失館與覓館的痛苦。在塾師們覓館與尋找薦館人的過程中,同族、姻親等親人與朋友、同學等熟人群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薦館人的社會威望、地位與信譽也影響著薦館的成敗與好壞。影響塾師們覓館的因素既有本人的考試成績、學歷及德行人品等內(nèi)在因素,也有名人贊譽及教學效果等外在因素。其中,教學效果的好壞是影響他們覓館難易的關(guān)鍵性因素。
清代;塾師;覓館;薦館
在清代社會中,塾師授徒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塾師在自家或租借房屋、祠堂、廟宇等開館,學生從四方來學;另一種是塾師外出到別人家塾、族塾、村塾或義塾等學塾坐館。由于第一種形式無遠離家庭、寄人籬下的苦楚,而且場所與生源穩(wěn)定,所以它是比較理想的教學形式。不過,這種方式既需要一定的投資,如教學場地、桌椅、用具等;還需要有足夠的生源,條件比較苛刻。所以,在塾師群體中,采取第二種授徒形式的更為普遍。這樣,在塾師的一生中,覓館與薦館就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行為。
覓館是所有塾師職業(yè)生涯的起點。由于塾師職業(yè)的極不穩(wěn)定性,不管是從未入行的新人,還是有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老手,都需要從覓館開始其一年的職業(yè)生活。如果東家認為塾師能夠盡職盡責,可能繼續(xù)延聘;反之,則可辭退。所以,每到年底,有很多塾師會為來年的生計發(fā)愁,害怕失館。在清代的塾師中,雖不乏一些在一家坐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者,但是蒙養(yǎng)教育時間短暫的特點決定了他們要不斷地更換東家。如浙江諸曁人傅岱,字應(yīng)谷,“咸豐四年 (1854年),以詩賦受知于學使萬藕舲先生,入縣學。十應(yīng)省試不售,而文名藉藉。里黨間爭延課其子弟,歷主許氏、黃氏、斯氏、虞氏、徐氏、趙氏、周氏、陳氏,皆浙東巨族也?!盵1]6編卷3,第1550冊,3可見,塾師傅岱一生更換東家之多。又清初嘉定人王汝潤在《馥芬居日記》中對其18-35歲的坐館情形有較為詳細的記載,見下表所示[2]173。
由上表可以看出,王汝潤的坐館生涯極不穩(wěn)定,或在家授徒,或館于他姓,或失館在家,這種經(jīng)歷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這生動地表明,在清代民間社會,塾師的職業(yè)生涯就是在不斷地 “覓館—失館—覓館”中度過的。從時間上看,一般來說,王汝潤教書的連接點以1年為限,多則兩三年,5年以上者往往較少。這種情況與蒙養(yǎng)教育的3年時限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時,因為東家與塾師之間僅僅是一種民間的短暫的臨時契約關(guān)系,所以穩(wěn)定性極差。能否延續(xù)坐館,完全取決于東家的抉擇,塾師們只能被動地接受。同時,若要重新覓館,塾師們往往要依靠家族、姻親、朋友等關(guān)系薦館。如上表所示,王汝潤1817年和1820年的館地即為家兄王敬夫和寄父孫馭明所薦,可見薦館行為在塾師的覓館中占有異常重要的地位。下面就對清代塾師的覓館與薦館的情形做一簡要的考察。
在清代,不管是戰(zhàn)亂時期還是和平時期,塾師的覓館都異常地艱難。戰(zhàn)亂時期,人們連生命、衣食等最基本的需求都不能保證,自然無心向?qū)W。如順治乙酉 (1645年)夏秋之交,“人家皆避居山野,塾師盡失館。有人改 《千家詩》云:‘清明時節(jié)亂紛紛,城里先生欲斷魂。借問主人何處去,館童遙指在鄉(xiāng)村?!盵3]卷4,第1273冊,659此詩極其生動地刻畫了戰(zhàn)亂中塾師失館的痛苦與覓館的艱難。和平時期,雖承平日久,讀書人日多,求館者也日多,覓館同樣較為艱難。據(jù) 《巧對錄》載,“一訓蒙師失館,倀倀而行。適沖縣官,前導被斥。某自陳教讀糊口。官曰:‘我有一聯(lián),如能對則不問?!疲骸畯?(遍)地是先生,足見斯文之盛?!硨υ疲骸亟謱さ茏樱街岬乐F?!盵4]卷6,第1254冊,206此則材料中 “徧 (遍)地是先生”與 “沿街尋弟子”當是和平時期塾師職業(yè)競爭激烈的生動寫照。又如康乾時期太倉人沈起元就感嘆:“讀書必要依朱子 ‘切已體察’四字……近日吳中遍地皆求館先生,其教子弟不過講明文義而已,豈能將書義講到子弟身上。”[5]卷9,8輯26冊,309-310
供求關(guān)系的失衡讓塾師的覓館極為不易,需要發(fā)動各種人際關(guān)系為之薦館。所以一些有名望之人經(jīng)常被求薦館的塾師所擾。清初長洲著名詩人、戲劇家尤侗就說:“近日先生求薦館者甚多,予無以應(yīng)之。因憶前輩俞君宣一友屢求館不得,忽一日語之曰:‘得之矣,竟入內(nèi)綰丫髻著青衣抱書包而岀,友訝之?!嵩唬骸忧箴^不得,姑以我應(yīng)命可耳?’友笑而去?!盵6]卷5,第1136冊,399尤侗所言,多少反映了覓館之難與薦館的必不可少。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在清代塾師覓館與尋求薦館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如下一些特點。
首先,薦館者與被薦者關(guān)系越親密越好,多為同族或姻親關(guān)系,有時直接為父子兄弟關(guān)系。通過研究可發(fā)現(xiàn),在明清時期,很多塾師或者在宗族中授徒,或者在親戚家授徒,或者在同學與朋友家授徒[7]。上文王汝潤1817年和1820年的館地即為家兄王敬夫和寄父孫馭明所薦。又如直隸人高樺在京訓蒙,“本年失館,欲赴天津?qū)ひ?。李奉瀚系其表侄,聞在江南河工,又伊弟高樉妻舅翟啟泰現(xiàn)住蘇州,均可投奔,托其轉(zhuǎn)薦?!盵8]160李奉瀚與翟啟泰均與塾師高樺是姻親關(guān)系??梢娂易?、姻親等親密關(guān)系在塾師覓館與薦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一些塾師世家中,還會出現(xiàn)子弟承接父兄塾館的現(xiàn)象。一般來說,教學時間較長的老塾師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聲望與信譽,能夠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而新塾師因為資歷較淺,人們對其教學能力與水平還不能完全信任,特別需要老塾師的引薦。一些新入塾師的職業(yè)者往往要借助長輩的信譽,直接承受他們的館席。如康熙年間 (1662-1722年)太倉人施燧,字蒨石,“幼敏慧。十四歲而孤,即接父館訓徒。改削 (學)舉業(yè),無不心服?!盵9]卷五,第4冊,274著名陽湖 (屬常州)學者趙翼與施燧的命運相同,其在乾隆六年 (1741年)年喪父,“杭氏諸老以先生學已優(yōu),即請接贈公 (按:其父趙惟寬)講席,所課徒,皆同學友也。”[10]附錄《甌北先生年譜》,3還有一些新塾師的館地是承接其兄長館席。如乾隆年間 (1736-1795年)任邱人李中簡的兄長李中理,以 “家貧無以為養(yǎng)”“解館授簡,而自別就館。新徒實同學,或長于簡十余歲,皆感兄誼,事簡無違禮?!盵11]卷3,第348冊,397趙翼能夠接父館是 “學已優(yōu)”,而李中簡能夠接兄館是同學 “皆感兄誼”。可見以教書為業(yè)的父兄在新塾師們覓館之初作用非凡。
其次,在清代塾師的覓館過程中,除親人之外,同學、朋友等熟人群體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清初吳江學者潘耒先兄與顧英白 “初不相知,聞其善歷學,試請推日,至一握算而成,遂定交。薦之姊夫畢修仲家為塾師,自是數(shù)往來余家?!盵12]文集卷6,第1417冊,467潘耒先兄就是以朋友的身份將塾師顧英白推薦給姊夫畢修仲家的。又如乾隆年間 (1736-1795年)曹煜在給田曲江的信中寫道:“弟澄江故人沙定峰者,文章品行,籍籍京洛久矣。想年翁亦已聞之。今以歲荒度 (渡)江,欲舌耕以糊其口,特謁龍門。年翁能為覓一賢主人否?辛苦流離者,我輩之所倍嘗;聲氣者,我輩之所不可少。年翁自有同心,不必弟贅一詞也?!盵13]卷5,集073冊,85-86可見塾師沙定峰乃是曹煜的故人,而曹煜則請求田曲江為其 “覓一賢主人”。雖然在史料中我們很少見到薦書的書寫模式,但是此信多少反映了薦書的一些特征,即內(nèi)容以夸贊被薦者的品行與學識為主,也就是信中稱贊沙定峰的 “文章品行,籍籍京洛久矣?!?/p>
最后,薦館者的社會威望、地位與信譽,對于薦館的成功與否至關(guān)重要。因為只有薦館者本人具備較佳的素質(zhì),才能獲得東家的信任與認可。這就使社會上一些教學有方的良師成為最受歡迎的薦館者。如清初授徒鄉(xiāng)里的桐鄉(xiāng)學者張履祥因為教學名聲很好,經(jīng)常有人求其薦館。有人問張履祥曰:“然則有以薦館屬子,而子不辭,何也?”他回答說:“不忍也。予貧且賤,無以厚吾故人,彼將需此以為俯仰之藉,不得已而吿予,且其人才皆過予。亦有子弟者所宜急也,而何辭焉?”[14]548張履祥的回答說明了其不厭其煩地為他人薦館的原因。又如明末清初的塾師方子春,在金堡家授徒1年即辭去,后推薦其中表親朱先生授徒其家。到金堡有所進步后,又勸朱先生易館,說道:“子寒士,金氏館谷未豐,吾有豐于金氏者,盍就之。”后又別薦吳先生教授金堡[15]卷6,集128冊,434。塾師方子春之所以能夠接連推薦朱先生與吳先生到金堡家坐館,是因為他的學識與信譽得到了東家的認可。這樣,我們還可以看出,在清代的塾師之間,除職業(yè)上的競爭關(guān)系之外,也有互相薦館、互相幫助的和諧一面。
在清代,不同塾師覓館的難度有很大的差異,有的塾師無館可坐,而有的塾師則被爭相延聘。那么,哪些因素在制約塾師的覓館呢?通過研究與總結(jié),我們發(fā)現(xiàn)主要有如下幾個因素。
(一)塾師的考試成績與學歷
在清代,讀書人的學歷由低到高依次為童生、生員、貢生、舉人與進士。在塾師群體中,各種學歷層次的人都有,但是低學歷的童生與監(jiān)生占據(jù)主體部分。貢生、舉人與進士等高學歷擁有者無疑成為塾師群體中的稀缺資源,其學識與名望在社會上都很高,如果想教書育人,極為容易,往往會成為富室爭相延聘的對象。如貢生查雍,字漢園?!坝坠?,家最貧,朝夕不能給……然年弱冠應(yīng)童子試,督學使者張公特設(shè)奇童之目試七藝,應(yīng)者數(shù)百人中選者止二人,漢園第一。督學大奇之。次年甲午科試,拔置第二,餼于庠。是年秋榜發(fā)后,奉詔選拔諸生之俊者貢太學,漢園亦在選中。一時文名藉藉。又明年赴京廷試,謁公卿,見其文者交口稱譽之。及南還,鄉(xiāng)之縉紳富室爭欲延之,以為塾師課其子弟。舌耕所獲,廩有余粟,俯仰之資差足?!盵16]卷2,集251冊,625塾師查雍被 “鄉(xiāng)之縉紳富室爭欲延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是考試成績優(yōu)異,督學使者張公試以 “七藝”,成績第一;甲午科試,成績第二。其二是學歷較高,他是一個貢生,比大多數(shù)擁有童生、生員、監(jiān)生等學歷的塾師有很大的優(yōu)勢。其三是其才華出眾,口碑較好,“文名藉藉”,人們 “交口稱譽之”。于此可見考試成績與學歷在塾師覓館過程中的重要性。
這樣,對于一些擁有生員學歷的塾師而言,能否在歲科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成為能否覓得佳館的關(guān)鍵。很多塾師無覓館之憂,都是歲科考試取得優(yōu)異成績所帶來的較好聲譽的受益者。如瑞金人鐘秉用,字上銓,“季十九為里中童子師,端范飭童,長老稱之。季二十六補學官弟子第一。其明季巡撫馬公檄先生肄業(yè)豫章書院,婁 (屢)試皆第一,試于學使,又婁 (屢)第一。自是弟子日進,里塾為滿?!盵17]卷5,第1453冊,369又如塾師劉鈞燮,字公望,號理卿?!澳晔艖?yīng)郡試,公文矞皇典麗札,郡尊冠其曹。是年遂受知于督學使者童,歲辛未學使彭拔取一等,明年遂食餼,舉優(yōu)行。自是歲科、決科諸試屢列高等。慕之者爭聘為師?!盵18]237
(二)塾師的教學效果
塾師教學效果的好壞對其覓館的難易有直接的影響。若所教學生知書達理,科考順利,則會名揚鄉(xiāng)里,世家爭相延聘。如道光年間 (1821-1850年)陜西合陽人王國光,字子觀,號和園,“詩賦經(jīng)指 (旨)授者,恒列高等。如從侄進士訓,廩生錫智、舒華,門人生員陳文藻、席待聘等數(shù)十人皆蔚然為名下士。世家耳君名,爭延之。研田所入視昔為豐?!盵19]卷6,第1509冊,481又如昆山人葛景中,字運乘,號石洲,“學使者歲科試輒冠其曹輩,設(shè)教有法,四方爭延之。中年授徒于珠里,從游之士多所成就?!盵20]卷13,第2冊,578塾師王國光與塾師葛景中之所以被 “爭延之”,是因為 “詩賦經(jīng)指 (旨)授者,恒列高等”與 “從游之士多所成就”。也就是說,他們教學有方,教學效果極佳。
如果塾師的教學效果好,東家也往往不忍其離去,力爭繼續(xù)延請。如清初寧波人蔣弘憲,別號笠庵,“茍不應(yīng)當事之請,則授徒夏蓋湖濱,先后幾二十年,弟子數(shù)百人……教法嚴整,主人戀戀,唯恐其不得留也?!盵21]4集卷3,第1397冊,555又如康熙年間 (1662-1722年)人楊椿敘述其師蔣弱六先生,“寬而肅,嚴而不苛,于諸弟子督課之,為嚴師長育之也,不啻如賢父兄。以故弟子成就者眾,人人愿出先生門下。先生久而欲去也,則相率留之,留之不得,則雖稍緩須臾毋去以為幸,去則思念之,愈久而愈不能忘。”[22]卷13,第1423冊,169所以,像蔣弘憲與蔣弱六這種教學極好的塾師,從來不愁無館可坐。
但是,如果塾師教學無方,不合時宜,學生不能在各種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則會有失館的危險。如河北肅寧人苗夔,字先簏,“授徒窮鄉(xiāng),制藝試帖之屬不中有司程度,學子稍稍引去,君益冥心孤往孑焉。”[23]卷3,第1537冊,653可見,教學乃是塾師的本職工作。教學效果的好壞是影響他們覓館難易因素的關(guān)鍵。
(三)塾師的德行人品與名人贊譽
在清代,一般人家延師課子弟非常地看重塾師的德行人品。如康熙年間 (1662-1722年)海寧人朱協(xié)亮,字惠疇,31歲補諸生。“躬行實踐,恥為空言。同邑重其品,延課子弟。門下捷南宮者數(shù)人,從游甚眾。既而授徒于家,督課益嚴?!盵24]卷10,9輯28冊,348同邑人延請朱協(xié)亮課子弟,首先是 “重其品”??梢姷滦性谯訋熞掟^過程中的地位。又如江陰人劉希董,字漢儒,生于康熙十六年 (1677年)。年輕時,有布商庠士朱氏,家洞庭,欲延其訓蒙一載?!肮挥?,而朱竟敦請不倦。景仁公 (按:劉希董之父)固詰其故。曰:先生每夜讀,婢女候伺窺先生者,謂有柳下風。士人德行,本也;文藝,末也。若專以文藝求師則失矣。’因諾之?!盵18]225本來劉希董拒絕了朱氏 “欲延其訓蒙一載”的邀請,而朱氏則 “敦請不倦”。究其原因是劉希董 “柳下風”的德行感動了朱氏??梢姷滦腥似纺耸菛|家擇師的一條重要標準。
在塾師覓館的過程中,如果有名人的賞識與贊譽,也會有很好的效果。如江都人徐復(fù),字心仲,“少孤,喜讀書。其兄使之牧,乃棄牛而逃至郡西僧寺中,為僧供灑掃之役以糊口。暇則誦讀,恒達旦不寢。一日,焦孝廉循憩寺中,見其所誦之五經(jīng)及所作制義,大奇之,為之延譽。于是為鄉(xiāng)塾童子師?!盵25]117徐復(fù)原本只能在寺中 “為僧供灑掃之役以糊口”,最后能夠 “為鄉(xiāng)塾童子師”,主要是名人焦循 “為之延譽”的結(jié)果??梢姡軌虻玫缴鐣鞯馁p識與贊譽,對于覓館艱難的塾師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幫助。所以,在清代塾師覓館的過程中,本人的德行人品與來自名人的贊譽也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在清代,蒙養(yǎng)教育的學塾基本為民間辦學機構(gòu)。從事教書育人的塾師也就成為一群從事民間教育職業(yè)的群體。塾師與東家之間所建立的關(guān)系僅僅是一種有著雇傭性質(zhì)的契約關(guān)系。這種契約關(guān)系的主動權(quán)往往掌握在東家的手里。蒙養(yǎng)教育的時限較短,往往也就三五年左右。清代這種民間蒙養(yǎng)教育的不正規(guī)性、不穩(wěn)定性造成了塾師們在其職業(yè)生涯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失館與覓館的痛苦。在清代,不管是戰(zhàn)亂時期還是和平時期,塾師的覓館都異常的艱難。戰(zhàn)亂時期,人們連生命、衣食等最基本的需求都不能保證,自然無心向?qū)W。和平時期,承平日久,讀書人日多,求館者也日多,覓館同樣較為艱難。要想覓得好館,首先要找到一個能夠擔當此任的薦館人。在塾師們覓館與尋找薦館人的過程中,同族、姻親等親人與朋友、同學等熟人群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薦館人的地位與信譽也影響著薦館的成敗與好壞。所以,一些教學有方、信譽較佳的名師也就成為理想的薦館人了。
從塾師的個人方面分析,影響其覓館難易的因素首先是其考試成績與學歷。一般來說,在政府及官員組織的學子考試中成績越好,塾師本人的學歷越高,越會受到家長的青睞,往往覓館越容易。所以,以塾師為業(yè)的生員群體很在意歲、科二考。其次,教學效果的好壞是影響塾師們覓館的關(guān)鍵。教師的本職任務(wù)就是教書育人。那些能夠培養(yǎng)出品學兼優(yōu)學子的塾師,自然成為家長們爭相延聘的對象。最后,塾師本人的德行人品與獲得名人的贊譽也是影響其覓館不可忽視的因素?!吧碚秊閹?,德高為范?!臂訋煴救说钠沸性谝欢l件下還是影響其覓館的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如若一個讀書人能夠獲得名人的賞識與贊譽,那么進入塾師行業(yè)就會受到歡迎??偟膩碚f,清代的塾師們從事教書育人的行業(yè)極其不易,經(jīng)常要經(jīng)受失館與覓館的考驗。要想在職場中立于不敗之地,他們除了要爭取較佳的教學效果外,還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德才素養(yǎng)。
[1][清]俞樾.春在堂雜文[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清]王汝潤.馥芬居日記[M]//清代日記匯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清]獨逸窩退士.笑笑錄[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清]梁章巨.巧對錄[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清]沈起元.敬亭文稿[M]//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6][清]尤侗.艮齋雜說[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蔣威.明清時期塾師和東家的關(guān)系與交往初探[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6).
[8]清代文字獄檔[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9][清]王樹棻,修;潘履祥,纂.羅店鎮(zhèn)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上海:上海書店,1992.
[10][清]趙翼,著;曹光甫,校點.趙翼全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11][清]李中簡.嘉樹山房文集[M]//清代詩文集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2][清]潘耒.遂初堂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清]曹煜.繡虎軒尺牘[M]//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4][清]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5][清]金堡.徧行堂續(xù)集[M]//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6][清]朱奇齡.拙齋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6.
[17][清]羅有高.尊聞居士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馬小林,鮑國強.劉氏[M]//中國國家圖書館.族姓史料叢編,內(nèi)部,2000.
[19][清]路德.檉華館文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清]周郁濱.珠里小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上海:上海書店,1992.
[21][清]黃宗羲.南雷文定[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清]楊椿.孟鄰堂文鈔[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清]曾國藩.曾文正公文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4][清]陳梓.刪后文集[M]//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5][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3.
[責任編輯:丹 興]
K249
A
1674-3652(2016)06-0040-05
2016-09-13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清代江南鄉(xiāng)村塾師與地方社會”(15YJCZH072);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代科考配額體系研究”(13CZS018)。
蔣威,男,江蘇睢寧人。博士,講師。主要明清史從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