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冰
(遼寧省海城市中心醫(yī)院耳鼻喉科,遼寧 海城 114200)
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術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觀察
劉英冰
(遼寧省海城市中心醫(yī)院耳鼻喉科,遼寧 海城 114200)
目的 深入探討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 2014 年 9 月至 2015 年 8 月期間接收的 60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將 60 例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 30 例;對照組行單純耳內鏡下鼓膜置管治療,觀察組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治療。結果經過系統(tǒng)的治療,兩組患兒在治療效果及中耳積液時間上比較,觀察組均明顯占優(yōu)(P < 0.05)。結論在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治療中,采用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術治療,整體效果較好,方法值得借鑒。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耳內鏡;鼓膜置管;腺樣體切除
從臨床實踐見來看,分泌性中耳炎是以聽力下降和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征的非化膿性炎癥,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活質量;目前關于該疾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還未完全掌握;為了提高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將以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與腺樣體切除聯(lián)合治療為研究對象,通過實際病例資料比較的方式,分析其作用于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療中的效果,現(xiàn)將研究過程整理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期間接收的6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兒37例,女性患兒23例,平均年齡(5.8±2.0)歲,所有患兒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耳痛、耳鳴、聽力下降;隨機將60例患兒分為觀察組(n=30)和對照組(n=30),一般資料統(tǒng)計結果顯示兩組患兒無差異(P>0.05),符合分組研究的基本要求。
1.2 方法:觀察組患兒行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治療,方法為:對患兒實施全身麻醉,鼻內鏡及鼻咽部CT檢查結果提示咽鼓管咽口壓迫、鼻孔被腺樣體堵塞的患兒先執(zhí)行腺樣體切除術,經患兒口腔以70°鼻內鏡將其鼻咽部完全暴露,然后經口腔徑路,于40°切割刀頭在監(jiān)視條件下將腺體予以切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執(zhí)行該操作時要特別注意對咽鼓管咽口的保護[1],以避免造成額外的損傷;對于因鼻息肉等誘發(fā)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兒,則先對其實施鼻息肉摘除術。完成上述所有操作過后,對患兒的中耳腔積液和鼓膜情況進行全面的觀察,在無特殊情況時要求在鼓膜緊張部的前下象限位置作切口,鼓膜則用鼓膜切開刀切開約1.5 mm,深度適宜以不對鼓室黏膜造成傷害為準,完后將鼓室中的積液予以吸除,對于比較黏稠或難以吸除的積液,可采用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混合液對患兒的鼓室進行清洗,然后借助置管器將通氣管置入。手術操作完成后,選取皮質類固醇噴劑指導患兒進行噴鼻,根據(jù)患兒的實際情況1~2次/天,以提升患兒的纖毛排泄功能,提升滲出液的排出速度[2];手術完成后3周對通氣管狀態(tài)、鼓膜恢復狀況以及聽閾的變化進行觀察。術后半年如果鼓膜外觀正常、通氣管未脫落、鼓室無滲液且聽閾正常則將通氣管拔出;對照組患兒行單純腺樣體切除術,并慢性扁桃體炎的切除雙側扁桃體。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的中耳積液時間;另比較兩組患兒的預后,包括復發(fā)率和感染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應用SPSS 19.0軟件對整體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來檢驗,采取q檢驗方法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以P<0.05表示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的差別意義。
2.1 兩組患兒中耳積液時間比較:統(tǒng)計結果顯示,觀察組(n=30)中耳積液時間為(8.1±0.9)d,對照組(n=30)中耳積液時間為(11.3 ±1.2)d;兩組患兒中耳積液時間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t=6.2613,P=0.0000)。
2.2 兩組患兒預后比較: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n=30)復發(fā)率為3.33%(1/30),對照組(n=30)復發(fā)率為13.33%(4/30);兩組患兒復發(fā)率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差異顯著(χ2=6.5478,P=0.0105)。觀察組(n=30)感染率為3.33%(1/30),對照組(n=30)感染率為10.00%(3/30);感染率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3.5758,P=0.0586)。
從臨床實踐來看,對于經保守治療無效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兒實施中耳置管效果明顯,但是是否實施腺樣體切除,臨床上還存在一定的爭議;腺樣體切除是過往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療中比較常用的治療措施,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有學者指出腺樣體屬于免疫器官[3],在人體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因而近幾年來切除率大幅度下降;參照最近的文獻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腺樣體是誘導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生的主要因素,因此腺樣體切除的臨床價值也被重新進行審視。
本次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30例患兒實施了耳內鏡下鼓膜置管及腺樣體切除聯(lián)合治療,耳內鏡的使用能夠避免中耳置管后更換70°鼻內鏡的麻煩,手術視野也更為清晰,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從研究結果的數(shù)據(jù)比較來看,兩組患兒在中耳積液時間、復發(fā)率和感染率上比較,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了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方法值得借鑒。
[1]蔣 杏麗,高志光,趙 金花.耳內窺鏡下鼓 膜 置管聯(lián)合腺樣體切除術在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5, 15(10):94-97.
[2]苗建林.腺樣體切除聯(lián)合鼓膜置管術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11):105-106.
[3]敬云龍,李赟,黃 敏 ,陶禮華,趙 斯 君.腺樣體切 除 術 聯(lián) 合耳內鏡下鼓膜置管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6,23(2):195-196.
R764.21
B
1671-8194(2017)02-00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