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普教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經驗

      2017-01-14 09:07:06王銳靳昭輝溫金莉高普指導
      中醫(yī)藥信息 2017年2期
      關鍵詞:通陽高普薤白

      王銳,靳昭輝,溫金莉,高普(指導)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北京 100029;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北京 100091; 3.北京市海淀區(qū)香山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93)

      高普教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經驗

      王銳1,靳昭輝2*,溫金莉3,高普2(指導)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北京 100029;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北京 100091; 3.北京市海淀區(qū)香山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93)

      高普教授認為“年邁體虛”是冠心病心絞痛的發(fā)病關鍵,故在治療上強調扶正為本,顧護正氣,進而宣痹通陽、活血化瘀、調理兼證,臨床常以生脈飲、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參飲為基礎方加減,療效顯著。現(xiàn)將高普教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經驗進行總結,以饗同道。

      高普;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經驗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屬于中醫(yī)學“胸痹”“心痛”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其病位在心,與肝、脾、腎關系密切,基本病機是在心氣、血、陰、陽不足或肝、脾、腎失調基礎上,兼有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等病理產物痹阻心中,導致心脈的攣急或閉塞。冠心病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的心肌暫時性缺氧而引發(fā)的發(fā)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適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冠心病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按其癥狀表現(xiàn)當屬于中醫(yī)“胸痹”“心痛”等病癥范疇[1-3]。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冠心病心絞痛目前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高普教授,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老年醫(yī)療中心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導師,行醫(yī)40余載,治學嚴謹,臨床經驗豐富,擅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老年心腦血管疾病,對冠心病心絞痛有獨道見解和治法[4],現(xiàn)將相關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 病因病機

      早在《內經》就有關于心痛的記載,并根據心痛的輕重緩急,分別提出了“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并對其臨床表現(xiàn)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認為陰寒內盛、胸陽痹阻導致心脈凝泣不通是造成心痛的主要病機。治療上提出了針刺的穴位和方法,雖未列方藥,但《靈樞·五味》篇已有了“心病益食薤”說法。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稱,認為本病由胸陽不足、陰邪搏結所致,為本虛標實之證。提出了宣痹通陽的重要治法,所載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烏頭赤石脂丸至今仍為臨床廣泛使用。漢后至金元時期,不少醫(yī)家將心痛與胃痛混淆,如朱丹溪云“心痛,即胃脘痛”。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諸氣方》強調了痰凝氣滯在心胃諸痛的致病作用,首載了芳香開竅,行氣止痛的蘇合香丸。至明代始將心痛與胃痛做明確區(qū)分,并指出有心痛表現(xiàn)為胃痛者,如葉氏《臨證指南醫(yī)案·心痛》曰:“心痛、胃脘痛確是二病,……亦有因胃痛及心痛者”。明清時期對心痛的疼痛部位及病因病機又做了諸多補充,如《癥因脈治·胸痛論》認為歧骨之上作痛,乃為胸痛,又提出了痰凝、氣滯、血瘀都可致心痛。至現(xiàn)代,中醫(yī)對心痛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認為本病常在寒冷、飽餐、情緒、勞累等誘因刺激下,使胸陽痹阻而致心脈攣急或閉塞,其病位在心,又與肝、脾、腎關系密切。脾土受損,化生無源,則見心脈不榮;脾虛濕盛,凝結成痰,而致心脈痹阻;肝郁氣滯,血行不暢,而致心脈痹阻;久病及腎,陰損及陽,則見氣陰兩虛、陰陽兩虛,兼有痰瘀。病因病機可二者、三者同時存在,交互為患。病性為本虛標實,本虛為心的氣、血、陰、陽虛;標實為痰濁、血瘀、氣滯、寒凝[5]。

      高普教授在傳承歷代醫(yī)家對病因病機認識的基礎上,認為年邁體虛亦是本病的發(fā)病關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睆娬{本病氣虛為本,氣虛無以推動血脈,則生瘀血;氣虛無以運化水液則生痰濕;瘀血、痰濕痹阻胸中,則見胸悶胸痛,痹阻肢體,則見肢體麻木、水腫、乏力。治療上則以扶正為本,注重祛邪通絡。

      2 辨證施治

      2.1 注重扶正祛邪

      針對氣虛為本,瘀血、痰濕為標的基本病機,治法以補益正氣為本,配合活血化瘀、通絡祛痰。故選用生脈飲(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益氣養(yǎng)陰為主,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活血化瘀、通絡祛痰為輔,組成基礎方,隨證加減,以契病機。氣虛明顯者,加太子參、黃芪健脾益氣養(yǎng)陰;脾虛甚者,常用白術、薏苡仁、木香、陳皮、焦三仙健脾和胃理氣;伴有嚴重者胃潰瘍者,予浙貝母、白芨、海螵蛸修復胃腑;并用枸杞子、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物的苦辛敗胃之氣。

      2.2 注重宣痹通陽

      宣痹通陽是以通為補,通補兼施的一種治療方法。胸為清陽之府,心主血脈,一有濁邪,則易發(fā)生胸痹之證,須采用溫通之藥以廓陰邪。臨床常用瓜蔞、薤白、半夏宣痹通陽;陽虛腹冷者,加肉桂、仙茅、小茴香溫下焦之寒;骨質疏松腰背寒痛者,加穿山龍、千年健、威靈仙、附子溫陽補腎、通絡止痛;氣陰兩虛、上熱下寒者,加太子參、黃芪、麥門冬、五味子益氣養(yǎng)陰,上以菊花疏散虛熱,下以骨碎補、仙茅溫腎壯陽,加以肉桂引火歸元。

      2.3 注重化瘀通絡

      胸痹、心痛分急、緩兩期,急發(fā)時,急則治標。盡管本虛有氣血陰陽之不足,而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血瘀、痰濁、氣滯、寒凝,即“痛則不通”,治療應以活血化痰、溫陽通絡治標,緩解急性癥狀,常用丹參飲合當歸、地龍、紅花、川芎、穿地龍、土鱉蟲活血化瘀通絡;痰多者,加萊菔子、香附理氣化痰;瓜蔞、薤白、半夏宣痹通陽。驅邪之藥,須注意中病即止,切忌久用、多用,否則耗傷正氣。病情緩解后,宜改用補氣和血藥。

      2.4 注重調理兼證

      胸痹日久,病機復雜,常見多種兼證。伴心慌、心律不齊者,加白術、蒼術、五加皮強心利尿。水腫者,予澤瀉、茯苓、淡竹葉、車前子、綿萆薢清理下半身水濕之邪。肝氣郁滯者,予柴胡、白芍舒肝和胃。肝陽上亢見高血壓者,予龍齒、牡蠣、赭石、石決明潛鎮(zhèn)安神,川牛膝、地龍、夏枯草、海藻清肝活血、化痰通絡。伴頭暈者,加菊花、白芍清熱養(yǎng)肝。煩熱者,加梔子、淡豆豉、地黃、百合、黃芩清熱養(yǎng)陰。失眠者加茯苓、遠志、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交通心腎。便秘者,加瓜蔞、玄參、大黃清熱養(yǎng)陰、潤腸通便。常年腹瀉、腸道濕熱者,加黃連反佐干姜,清熱利濕,而不至寒凝腸絡;或加秦皮、瞿麥以利小便,實大便。伴瘙癢,常用馬齒莧、土茯苓、蟬蛻、苦參、關黃柏、白鮮皮清熱燥濕除癢。伴有風濕性腰腿疼痛者,加千年健、青風藤、威靈仙、防己、仙茅、肉桂、附子溫經通絡、祛濕強骨。

      3 驗案

      3.1 驗案1

      患者楊某某,男,82歲,退休干部。2016年7月17日初診。

      病史:患者冠心病史40年,近半年來陣發(fā)性胸前區(qū)疼痛,含服硝酸甘油后5 min內可緩解。就診日查心電圖:心率50次/分,完全右束支傳導阻滯,ST-T改變。

      初診:勞累及情緒激動后,胸前區(qū)憋悶、疼痛,無放射痛,伴見多汗、乏力,納眠可,大便干結,日1次,小便頻。舌質暗紅,苔白膩,脈緩。西醫(yī)診斷:冠心病,心絞痛。中醫(yī)診斷:胸痹。辨證:脾虛濕盛,瘀血阻絡。治法:固本斂汗,健脾祛濕,活血化瘀。方劑以生脈散、瓜蔞薤白半夏湯、丹參飲合玉屏風散加減。處方:黃芪40 g,太子參15 g,瓜蔞30 g,半夏9 g,丹參30 g,檀香9 g,砂仁6 g,當歸15 g,地龍12 g,紅花10 g,川芎10 g,玄參30 g,白術20 g,防風15 g,芡實12 g,白術、陳皮各15 g,炙甘草、桂枝各9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復診:2016年7月24日。服藥2天后胸痛消失,但眼屎較前增多,仍有虛汗,上方去桂枝,入浮小麥12 g,7劑后癥狀明顯改善,上方不變,繼用14劑。2月后隨訪乏力、多汗癥狀消失。

      按語:患者老年男性,脾氣虛弱,外不固表,腠理開泄,則見乏力、多汗,內不行血布津,痰瘀互阻,痹阻胸中,則見胸痛。案中生脈飲去滋膩之麥門冬、五味子,合玉屏風散、芡實以健脾益氣、固澀止汗;瓜蔞薤白半夏湯去辛燥之薤白,入桂枝溫通心脈,合丹參飲、當歸、地龍、紅花、川芎以活血化瘀,合白術、薏苡仁、陳皮以祛濕化痰;玄參潤腸通便;甘草調和諸藥。本方針對老年人體質虛弱、不勝攻伐的特點,去滋膩及辛烈之藥,用藥平和,從而達到祛邪而不傷正的目的。

      3.2 驗案2

      患者張某某,女,68歲,農婦。2016年2月31日初診。

      病史:患者冠心病史10年,1個月前無誘因突發(fā)胸悶、心前區(qū)疼痛、心悸,服用速效救心丸后癥狀略緩解。就診日查心肌酶譜正常。心電圖:心率76次/分,律不齊,病理性Q波,ST-T改變。心臟彩超:射血分數(shù)65%,余大致正常。既往骨質疏松癥病史10年、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史16年。

      初診:間斷胸悶、胸痛,可放射至后背及左上臂,伴腰背寒痛,雙下肢乏力、關節(jié)麻木酸脹,納眠可,二便調。舌質暗略紅,舌苔根部白膩,脈細澀。西醫(yī)診斷:冠心病,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中醫(yī)診斷:胸痹。辨證:氣陰兩虛,胸陽遏抑,寒濕痹阻。治法:益氣養(yǎng)陰,宣痹通陽,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方劑以生脈散、瓜蔞薤白半夏湯、丹參飲加減。處方:黃芪40 g,太子參、麥門冬各15 g,五味子9 g,瓜蔞30 g,薤白10 g,半夏9 g,丹參30 g,檀香9 g,砂仁6 g,當歸15 g,地龍12 g,紅花,川芎各10 g,穿山龍25 g,千年健15 g,青風藤10 g,威靈仙、防己、仙茅、肉桂各12 g,枸杞子40 g,炙甘草9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復診:2016年3月7日。訴服藥后無胸痛,胸悶、心悸明顯減輕,仍有腰背寒痛,雙下肢乏力,余癥同前。舌暗減輕,苔根部稍白膩,脈細。上方去半夏、瓜蔞、肉桂,入附子9 g以增溫陽通絡之力,繼用7劑,胸悶、心悸消失,腰背寒痛明顯減輕。后以參苓白術散合二陳湯加減健脾益氣化痰,再服14劑,服藥后諸癥皆好轉,隨訪2個月,無胸痛、胸悶發(fā)作。

      按語:患者老年女性,氣陰兩虛,加之寒凝、瘀血痹阻胸中則見胸悶、胸痛,痹阻肢體則見四肢麻木。本案以生脈飲益氣養(yǎng)陰;丹參飲合當歸、地龍、紅花、川芎以活血化瘀;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仙茅、威靈仙、肉桂以宣痹通陽;穿山龍、千年健、青風藤、防己以祛風濕、止痹痛;枸杞子、炙甘草調和諸藥。本案用藥性偏力大,久用、多用則恐耗傷正氣,講究中病即止,病情緩解后,宜改用補氣和血藥調理善后。

      3.3 驗案3

      劉某某,女,59歲,家庭婦女。2016年6月26日初診。

      病史:患者冠心病史2年,3天前受情緒刺激后,發(fā)生胸悶、憋氣、氣短、乏力,既往高脂血癥病史3年。就診日查血壓150/90 mmHg。心電圖:心率70次/分,律齊,ST-T改變。

      初診:胸悶、憋氣、氣短,無射痛,伴見周身乏力、肢體麻木、口苦咽干、頭暈、煩躁失眠,納可,二便調。舌質紅少苔,脈細數(shù)。西醫(yī)診斷:冠心病,心絞痛。中醫(yī)診斷:胸痹。辨證:陰虛內熱,瘀血阻絡。治法:養(yǎng)陰清熱、活血通絡。方劑以生脈散、瓜蔞薤白半夏湯、丹參飲、梔子豉湯合百合地黃湯加減。處方:黃芪40 g,太子參15 g,瓜蔞30 g,薤白10 g,半夏9 g,丹參30 g,檀香9 g,砂仁6 g,當歸15 g,地龍12 g,紅花、川芎各10 g,土鱉蟲5 g,梔子15 g,淡豆豉12 g,地黃15 g,百合、遠志各12 g,茯苓15 g,酸棗仁30 g,炙甘草9 g,枸杞子30 g,柴胡15 g,白芍15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復診:2016年7月3日。服藥后胸悶消失,煩躁失眠癥狀明顯改善。舌脈同前,原方繼用14劑后,諸癥基本消失。改為通心絡膠囊4粒日3次,2月后隨訪,未再訴不適。

      按語:患者中老年女性,年過半百陰氣自半,此次情緒刺激引動肝火,灼傷陰血,上不養(yǎng)清竅,則見口苦咽干;中不養(yǎng)心神,則見煩躁失眠。本案生脈飲去麥門冬、五味子,入養(yǎng)心寧神之地黃、百合,以益氣養(yǎng)陰;梔子豉湯清熱除煩;瓜蔞薤白半夏湯溫通心脈;丹參飲合當歸、地龍、紅花、川芎、土鱉蟲以活血化瘀開竅;遠志、茯苓、炒棗仁養(yǎng)血安神;柴胡、白芍疏肝理氣;枸杞子、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物的苦辛敗胃之氣。女性更年期后,變證紛雜,但常以陰虛火旺為基礎病機。本方在養(yǎng)陰清熱的基礎上,活血化瘀、溫通心脈、疏肝理氣、養(yǎng)血安神以調理兼證,效果如鼓應桴。

      4 小結

      高普教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注重扶正祛邪、宣痹通陽、化瘀通絡和調理兼證,以生脈飲、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丹參飲為基礎方加減。生脈飲源于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原方僅有人參、麥門冬、五味子三味藥物組成,高普教授常用太子參、黃芪代替人參,配合麥門冬、五味子,益氣養(yǎng)陰、滋陰補氣不助火。瓜蔞薤白半夏湯來源于《金匱要略》,由栝蔞實、薤白、半夏、白酒組成,有行氣解郁,通陽散結,祛痰寬胸的功效。方中瓜萎寬胸理氣、散結化痰,薤白通陽散結、豁痰下氣,半夏化痰降逆、燥濕和胃。丹參飲源于《時方歌括》卷下,由丹參、檀香、砂仁組成,具有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方中重用丹參,以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檀香行氣溫中、開胃止痛;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行氣活血,方用苦寒之丹參,配以溫通之檀香,佐以行氣之砂仁,活血化瘀而不留滯,醒脾和胃而不留痰。

      總之,上三方合用加減,可共奏扶正祛邪、宣痹通陽、化瘀通絡之效,切合冠心病心絞痛的中醫(yī)基本病機,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我輩深入學習。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

      [2]鄭珂,趙明.溫陽活血法治療70例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信息,2015,32(2):92-94.

      [3]白雪,王小強,彭娟.“風能勝濕理論”在冠心病論治中的運用[J].中醫(yī)藥學報,2016,44(5):79-80.

      [4]相田園,高普,宋芊,等.高普教授運用扶正祛邪法論治老年痹癥[J].中醫(yī)藥學報,2015,43(6):100-103.

      [5]田德祿.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18-119.

      R249

      A

      1002-2406(2017)02-0052-03

      王銳(1980-),女,主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靳昭輝*(1984-),女,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中醫(yī)藥治療。

      2016-07-31

      修回日期:2016-08-10

      猜你喜歡
      通陽高普薤白
      枳實薤白桂枝湯應用淺析
      濕溫病“通陽”治法探究
      結合《傷寒論》探討“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基于數(shù)據挖掘探討通陽中藥的特點及分類
      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聯(lián)合滋腎通陽活血方治療心絞痛臨床觀察
      薤白驗方
      中老年健康(2015年2期)2015-10-21 00:09:55
      響應面法優(yōu)化瓜蔞薤白湯總黃酮的提取工藝
      瓜蔞薤白半夏湯防治冠心病的概況
      正镶白旗| 金乡县| 图木舒克市| 微山县| 乳山市| 凤城市| 滨海县| 西城区| 福鼎市| 台安县| 两当县| 玉环县| 肃北| 清镇市| 黎平县| 关岭| 西华县| 清涧县| 成都市| 永平县| 来宾市| 拜泉县| 南京市| 肥西县| 昌都县| 琼海市| 桂林市| 屏东市| 罗甸县| 大渡口区| 内黄县| 古交市| 天等县| 龙南县| 通州市| 康平县| 会同县| 平潭县| 淅川县| 五家渠市|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