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庫什臺村的廣闊草場非常適合從事傳統(tǒng)的畜牧業(yè),每年4—9月,這里水草豐美,氣候宜人,牧民們在此安居樂業(yè),甚至建造了木屋,仿佛過上了定居生活。然而到了10月至次年4月,大雪封山,牧民就會趕著牛、羊、馬、駝,翻過包扎墩達坂,轉場至冬季草場——包扎墩大草原(也叫包扎墩“冬窩子”)。
轉場是新疆地區(qū)的牧民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海拔和地理位置的不同,隱藏在天山中的各個草場,適合放牧的時間并不相同,有夏季牧場和冬季牧場之分,牧民們一般每年10月或11月來到冬季牧場,第二年三、四月間再返回夏季牧場,所謂“逐水草而居”。
“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西漢時遠嫁烏孫的細君公主曾經這樣來描述古代游牧民的居住飲食習俗。直到今天,以游牧為生的哈薩克族,在居住形式上依然繼承了祖先的傳統(tǒng)。由于哈薩克族牧民在不同季節(jié)要在各個牧場之間不停地遷徙,易于搭卸、便于攜帶的氈房正好適應生活的需要。氈房的搭建和拆卸都很容易,牧民一般用不了半天就能搭起一個氈房。轉場時,牧民會將整個氈房和全部生活用品一起放到牲畜背上,舉家遷移。
我到瓊庫什臺村的時候,正是向冬季牧場轉場的時節(jié),許多村民已經收拾好行裝,整裝待發(fā),氈房和各種生活用品被綁在牛背上,牧羊犬在一旁靜靜守候。哈薩克牧羊犬是一個著名的品種,孤傲但和善,安靜而勇敢,幾千年來,忠實地保護著游牧民族和他們的羊群。不一會兒,轉場的隊伍開始移動,男人們騎著馬,趕著畜群,沿小路前行;女人們也騎著馬,有的懷里還抱著尚在襁褓中的孩子。這樣的場景實在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