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仁
博物館是征集、收藏、陳列、研究、展覽珍貴文物的機構(gòu)。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是建于埃及港城的亞歷山大博物院,后在戰(zhàn)爭中被羅馬統(tǒng)帥凱撒摧毀。在古代,文物收藏在宮廷、王室、莊園、城堡、貴族宅邸之中,只供少數(shù)權(quán)貴觀賞。一直到18世紀下半期,在英、法等國才開始出現(xiàn)了向公共開放的博物館。1905年,中國建立了第一座現(xiàn)代博物館——南通博物院。近百年來,各國博物館事業(yè)獲得大發(fā)展。到20世紀末,全世界博物館總數(shù)已達五萬余個。至2014年底,中國各種博物館已建有4015座之多。中外眾多博物館以實物展示了人類文化史的悠久與輝煌。
我有個習慣,每到一地,總是先去當?shù)夭┪镳^參觀,以便用很短時間了解該城物化的歷史以及古文物、藝術(shù)品收藏的詳情。在國內(nèi)博物館觀賞商周精美青銅器時,我常看到鼎尊內(nèi)壁中大多刻有“子子孫孫永保之”“子子孫孫萬年永寶用”的銘文。故通觀國外幾個大博物館,我看到那里展覽著成廳成廳從中國掠奪去的珍貴文物,不免感到心痛、恥辱和悲哀。比如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就有從中國搶奪去的數(shù)以幾萬計的珍寶。印象最深的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玉器,有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有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還有一幀曠世絕品——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那幅杰作是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北京時被英軍從清宮中搶去的。細看那幅名畫,宮女身姿優(yōu)美,筆墨簡淡,線條如春蠶吐絲,連綿不斷。我一邊欣賞,一邊感到刻骨的傷痛。
1988年秋,我參加以唐達成為團長的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順訪列寧格勒(今稱圣彼得堡),參觀了冬宮里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那里有多個展廳陳列著中國敦煌經(jīng)卷、和田和康東地區(qū)的佛教繪畫、新疆千佛洞壁畫、中國古代針灸銅人,還有陶器、漆器、紡織品、名畫、仕女圖以及數(shù)以千計的中國年畫。俄國沙皇不僅侵吞我北疆大片領(lǐng)土,還通過考古、偷運等多種途徑掠走了大量文物精品。我心懷痛楚,不忍卒看。
1998年夏,我到紐約參觀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館內(nèi)藏有埃及、巴比倫、亞述、遠東、近東、希臘、羅馬等地藝術(shù)品330萬件。那里陳列有中國商周青銅器、唐三彩、唐明清瓷器。其中一套二百五十多件金邊白瓷餐具最為名貴。
我參觀國內(nèi)外博物館時有個發(fā)現(xiàn):中國博物館里的展品,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里陳列的“司母戊鼎”“四羊銅尊”,故宮博物院里的陸機《平復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海博物館里的“生肖群俑”“乾道元寶”等,全都是本土文物和珍藏;但國外名博物館里的展品,除部分是本國珍寶之外,大量陳列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精品、藝術(shù)品:如大英博物館里的鎮(zhèn)館之寶古埃及羅塞塔碑石(所刻立古字說明希臘文化源于埃及),如法國盧浮宮的鎮(zhèn)宮之寶、出土于希臘米洛斯島的維納斯雕像和出自意大利達·芬奇之手的《蒙娜麗莎》,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里中國五代畫家董源的名作《溪岸圖》……國外六大博物館藏品豐富,奇珍異寶,五光十色,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所以如此,因他們是列強,憑借軍事實力強搶強奪獲得。也由于他們富有,如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從西歐、美國富商們從全世界用巨款收購了許多珍品。
20世紀末,我到加拿大安大略湖畔多倫多市看望我女兒和外孫。有一天去唐人街理發(fā),向北走了一程,巧遇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博物館。順便進去參觀,結(jié)果使我大吃一驚。那里一樓中央大廳里展出的全是中國文物,有殷墟中發(fā)掘出的甲骨文,有來自山西興化寺的壁畫、大幅佛像,有三彩羅漢、帝王服飾,還有大鐘、牌坊、石人、石弓、拱門,甚至還有沉重的石墓。看得我目瞪口呆,走出大門,癱坐在石階上,沉重得邁不動步子。
據(jù)中國文物學會統(tǒng)計,因戰(zhàn)爭掠奪和盜墓交易流失到國外的文物有近一千萬件之多。它們極難追回。祖先在青銅器銘文中反復叮囑子孫要“永?!?、“永寶”文物,如今大量流失海外,我們無顏面對祖宗。
客觀、公正地說,我在國外博物館里看到他們對掠奪來的文物保護得很好。所有展品必需的室內(nèi)溫度、濕度、光照,他們嚴格根據(jù)科學要求設(shè)置,這使我稍感心安。
那天我在加拿大博物館外想到“文革”之初年輕狂人“破四舊”、砸毀燒文物的暴行,又想到北京師范大學紅衛(wèi)兵頭頭譚厚蘭率眾奔赴曲阜砸爛孔廟匾額、碑石,焚燒孔子頭像、典籍,又轉(zhuǎn)往孔林扒掘古墓的罪惡,痛心疾首,困惑莫解,憤然慨嘆:與其讓珍貴文物遭此浩劫,倒不如讓它們保存在異國博物館,至少還能向世人展示中國亙古文化的燦爛、炎黃工匠技藝的高超……我不由想起巴金老人生前關(guān)于建立“文革”博物館的倡議。那是正視歷史的深思之見,可以曠古悲劇為鑒,吸取慘訓,昭告后人,切莫重蹈覆轍。
總是難忘那天累坐在多倫多皇家博物館前階石上體驗到的那種無奈、矛盾,如亂麻般理不清的悲欣交集之感。
釣魚冠軍海明威
2016年6月,我應女兒之邀,乘美聯(lián)航飛機赴芝加哥,參加外孫中學畢業(yè)典禮。之后女兒帶我作自駕游,自北而南,穿過佛羅里達平原,抵達美國東南部旅游中心邁阿密。又從邁阿密西南行,前往佛羅里達海峽中的基偉斯特海島,參觀美國硬漢作家海明威的故居。
故居位于小島白頭街907號。購票入內(nèi),是一幢二層小樓。開放的展室有主餐廳、主臥室、寫作間、后花園。主餐廳墻上掛著琳瑯滿目的照片,展示海明威從6歲起就愛劃船、釣魚。他19歲就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去肯尼亞打過獵,到西班牙看過斗牛,在墨西哥灣捕過青槍魚,登阿爾卑斯山滑過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以戰(zhàn)地記者身份搭乘盟軍坦克沖進剛解放的巴黎,向全世界發(fā)出第一批報道。他寫了許多小說,如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短篇《乞力馬扎羅的雪》等。他的《老人與?!?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并拍成電影,風靡全世界。在海明威寫作間陳列著他寫作用的老牌打字機、原稿箱、制作雪茄用的椅子以及眾多紀念品。海明威總是在上午寫作,下午出海捕魚,晚上到當?shù)鼐瓢珊染平挥选?/p>
海明威故居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到處掛著他捕獵到大魚的巨幅照片。
海明威每天劃著小船出海,喜歡在茫茫水域上悠然獨處。他在水天一色中靜靜垂釣。即使有海鳥飛到他船頭上暫息,他也一動不動。如果有魚兒上鉤,釣竿顫動,他便輕輕地把釣絲慢慢拉上來。釣絲像琴弦似的繃緊,水花四濺。魚兒離水前掙扎騰跳。猛地一拉,一條幾斤重的金槍魚就啪的一聲落進了船艙。海明威這時就得意揚揚地自言自語:“魚兒,我對不起你。你是我的對手,也是我的朋友,是我大海上最親密的伙伴。”
在海面上,他看見過五十多條巨頭鯨浮出海面,像艦隊似的掀動波浪,噴水而過,驚心動魄。有時箭魚成群結(jié)隊,襲擊他的小船,幾乎要把它拱翻、啄漏。當季風從東北方向吹來,馬林魚們從深水里浮上來,露出水面,隨風游弋。它們那高高豎起的大鐮刀似的尾巴,飛快地犁過波濤起伏的海面。
有一天,海明威的魚鉤釣住了一條數(shù)百公斤的大魚。那個龐然大物,像個拖拉機似的竟拖著他的船游了8海里。海明威跪在船尾,腰間纏著釣繩,跟巨魚作持久搏斗。那場人魚之戰(zhàn),持續(xù)了近兩個鐘頭。最后他慢慢收攏釣繩,每動一下就把它拖近幾尺。眼看魚要到手了,咔嚓一聲,釣竿突然折斷,那大家伙脫險后,逃得無影無蹤。此時海明威精疲力竭,跌坐在艙板上大汗淋漓,說粗話咒罵,懊喪回岸,又被陣雨淋濕,結(jié)果得了肺炎,治了好久才逐漸康復。
長期垂釣,海明威積累了許多經(jīng)驗:看看海面波紋,就知道水下潛游著什么魚類;瞧一眼天空云狀,就能推測未來氣候的狀況。實踐出智慧,他的釣魚技術(shù)越來越精湛。
基偉斯特海島離古巴一百多公里。上世紀四十年代,海明威移居哈瓦那。那時,古巴每年舉行一次國際釣魚錦標賽。海明威報名參加。他一出手就不平凡,不長時間就釣住了一條大魚。他欲擒故縱,放下長長釣絲,讓大魚瘋狂逃竄,消耗其體力。過了一段時間,他把手探進船舷旁水中,發(fā)現(xiàn)船速已慢,知道魚的體能已快耗盡,便收縮釣絲,用盡平生之力,把它拖上船頭。到岸上稱一下,大魚重達354公斤,竟創(chuàng)下了海上垂釣的世界紀錄。參賽的各國釣魚好手圍攏過去,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哈瓦那、紐約的報紙、雜志登出了長篇報道和巨幅照片。海明威成了釣魚英雄、釣魚冠軍。他的親友、讀者更是對他崇拜有加,賀信賀電像雪片似的飛向他哈瓦那的寓所……
責任編輯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