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理念下,課外閱讀已越來越受到師生的重視,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傳授的不能僅限于是課內教材上的知識,要讓課外閱讀彌補課堂上的片面和不足,要開闊學生的眼界,建立學生更加完整的語文知識架構。學生閱讀量地提升,會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方位發(fā)展。因此,課外閱讀的指導方法就必將成為教師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
本文作者主要總結了教師在課外閱讀指導實踐中的一些方法,并提出了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收獲和思考,以供同仁參考。
一、培養(yǎng)高雅而又多方面的閱讀情趣
針對閱讀取向的特點和存在問題,我覺得教師應在了解青少年閱讀目的、需要、興趣指向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引導閱讀書刊的內容、類型和興趣方向?!伴喿x導向應以提高閱讀品位,增加閱讀文化名著、科技書籍的比重,改變閱讀取向淺層化,培養(yǎng)高雅而多方面的閱讀情趣為主”。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既鼓勵學生多讀文學名著,也提倡中學生多讀科學名著和哲學名著;既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也注重科學素質的提高。閱讀名著是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時代精神,啟迪和發(fā)展心智的有效途徑。提倡和鼓勵多讀文學名著, 如為中學生的知識結構補鈣,有助成長。國家教育部在新頒布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了中學生課外必須閱讀的30種推薦文學名著,其中初中生必讀的書目有《西游記》、《水滸》、《朝花夕拾》、《駱駝祥子》、《繁星·春水》、《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激發(fā)了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探索和社會實踐意識,促進了學生提高閱讀品位,使他們全面發(fā)展。
二、內容的排序:計劃閱讀與自主閱讀相結合
教師雖然開列了書目,但要求每位學生都讀完這些課外書是不太現(xiàn)實的。為避免漫無邊際、大海撈針式的閱讀,我采用計劃閱讀與自主閱讀相結合的方式。計劃閱讀即按照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由短到長、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對課外閱讀書目進行排序,而且遵循課外閱讀與課本閱讀相結合的原則,如教師在上第一冊語文《論語》十則時,可向學生推薦《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其他幾則。
例如: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
《里仁》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為政》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薄妒龆纷釉唬骸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薄队阂病方處熆梢砸髮W生熟讀或背誦這些簡單的古文,使學生對孔子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一個更完整的了解與認識。
再如,按照教材順序,在上《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一課時,可安排學生課外閱讀小說《駱駝祥子》,通過閱讀整部小說,使學生對小說的社會背景、祥子的性格發(fā)展、最后的命運結局有所掌握。這樣做,可以避免學生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所以當我在課后設置了一個問題:在烈日和暴雨這么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祥子的命運如此悲慘,試問,在自然環(huán)境得到改善,或者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里,祥子的命運會不會得到改觀,學生的答案就顯得比較客觀、冷靜而全面。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對本文的寫作意圖和主題理解,最重要的是從課外閱讀中取得的。而與計劃閱讀相結合的自主閱讀就相對開放、輕松了許多。語文教學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和學習;語文素質不僅是掌握語言操作技巧,還應是人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及審美情趣、人生態(tài)度、價值取向等人格因素的合理建構。因此,教師應該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主動選擇,努力發(fā)揮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學習特長,以利于獨特個性的發(fā)展。同時,由于每個人的閱讀對象、習慣和方法不同,最終取得的閱讀效果也不能一刀切,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要形成了一個既有統(tǒng)一要求,又有各自個性,獨立發(fā)展的良好局面。
三、學生自主閱讀與教師點撥指導相結合,提高閱讀效率
初中語文課外閱讀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所以引導學生正確有效的自我閱讀就需要有教師的提點和指導,這樣才能達到初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教師應該盡可能的為學生創(chuàng)建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幫助學生擴展認知水平,使學生不再束縛在所學課本之上;營造暢所欲言的表達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讓學生在沒有壓力、沒有束縛的輕松氛圍下,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發(fā)掘從未接觸過的新鮮事物;通過大膽地猜測和想象對問題展開推理、總結,形成對某一知識完整的體系架構,提升自我學習和自主閱讀的能力。但由于初中學生所處的特殊人生的階段,各方面的發(fā)展尚未成熟,雖然喜歡探究新鮮事物,但若沒有老師的指引和幫助很容易憑一時興起而走入誤區(qū),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事與愿違。別林斯基曾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來讀,比不閱讀還要壞。”所以,就要求教師要根據(jù)不同成長階段、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來提供不同層次的書籍、教授不同的讀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摘抄語錄、制作卡片、寫讀書心得的方法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文知識也更加得心應手。學生彼此之間互相聽取對方講述由課外閱讀得來的有趣故事,再轉而通過自己的理解轉述給其他人,聽說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學生也能夠更加準確地接收和把握他人的講話內容,對語言文字的領悟能力明顯的提升。通過認真讀取美妙動人的文章,才能體會表面文字背后暗藏的深刻寓意。“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閱讀量上去了,學生的語言素材自然就充沛,從此也就不再有江山如此一句無的窘境了。
總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增加課外讀物的數(shù)量和鍛煉課外閱讀的能力,使得學生的語文基礎更加扎實;學生在聽說讀寫時不再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可以靈活的運用課內課外所學知識;通過正確科學的培養(yǎng)、鍛煉,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日積月累方能厚積薄發(fā),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季.閱讀退化的隱憂:書刊文化影響與青少年成長——課程·教材·教法,2001(5)
【作者簡介】
李彬,大學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