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飛綜述,馬繼光 蔡景龍審校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整形十七科 北京 100144; 2.北京祥云京城皮膚醫(yī)院醫(yī)療美容科 北京 100068)
射頻技術在皮膚抗衰老方面的應用進展
閆 飛1綜述,馬繼光1蔡景龍2審校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整形十七科 北京 100144; 2.北京祥云京城皮膚醫(yī)院醫(yī)療美容科 北京 100068)
皮膚衰老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松垂、皺紋形成、容量丟失,是隨著年齡的增加由多種機制共同作用產(chǎn)生的一種衰老征象。維持或恢復皮膚年輕化,日益受到人們重視,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抗衰老技術日益增多。其中射頻技術以其治療方式簡單、安全性好、在面部年輕化方面具有良好的長期效果等特點,而成為目前皮膚年輕化的一項重要的美容技術。大量研究表明,單極到多極射頻技術均具有去皺、改善皮膚松弛和膚質(zhì)的效果,但是也存在治療后的效果不顯著等情況。本文擬綜述射頻技術在皮膚抗衰老方面的應用進展,以期更好地提高射頻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
射頻技術;抗衰老;面部年輕化;聯(lián)合治療
皮膚衰老是一個多因素、多角度的過程,衰老的變化在30歲開始并且在女性絕經(jīng)期迅速發(fā)展。因面部軟組織的體積流失、軟組織因重力作用下垂、重復的肌肉運動、骨組織退化以及皮膚松弛等方式導致面部老化表現(xiàn)形式多樣。皮膚衰老在面部表現(xiàn)為皺紋、皮膚松弛、皮膚粗糙、毛孔粗大、皮膚松弛和面部組織下垂。目前相關研究表明,單極到多極射頻技術均具有祛皺、改善皮膚松弛和膚質(zhì)的效果,而且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射頻技術帶來的組織層面、分子水平、超微結構的變化,進一步進行技術改進和創(chuàng)新,射頻技術在除皺、改善皮膚松弛、改善膚質(zhì)等方面均有較好效果,為皮膚年輕化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應用前景,是目前皮膚年輕化的一項重要的美容技術,但是也存在治療后的效果不顯著等情況。本文擬綜述射頻技術在皮膚抗衰老方面的應用進展,以期更好地提高射頻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
皮膚衰老主要有自然衰老和光老化兩種形式。自然衰老是由于機體內(nèi)在因素的作用,見于暴露部位和非暴露部位,暴露部位表現(xiàn)為皺紋、皮膚松弛、皮膚粗糙、毛孔粗大等,非暴露部位表現(xiàn)為面部肌肉和骨骼漸漸發(fā)生微妙的變化出現(xiàn),因面部肌肉和韌帶在骨骼附著點的移動和骨質(zhì)的吸收表現(xiàn)出皮膚松弛和面部組織下垂。光老化是由于紫外線輻射等帶來的皮膚衰老過程,特點是在皮膚的真皮層彈性纖維蛋白的變性。自然老化和紫外線輻射,或二者的共同作用,均可以使皮膚膠原纖維減少和結構改變,纖維組織結構紊亂,彈性下降,從而容積減少,骨質(zhì)的改變加重容量缺失,容積減少比重力帶來的下垂對面部衰老表現(xiàn)影響更大,故皮膚衰老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松垂、皺紋形成、容量丟失,具體表現(xiàn)為皮膚粗糙、皺紋加深加粗、皮膚松弛、毛孔粗大等[1-2]??傊つw衰老是隨著年齡的增加由多種機制共同作用產(chǎn)生的一種衰老征象,給廣大的愛美人士帶來煩惱。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維持或恢復皮膚狀態(tài)的年輕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年來醫(yī)學界的相關研究明顯增多,內(nèi)容也日益豐富。目前面部衰老可以通過皺紋切除術、眼瞼整容術、眉毛提升術、線雕美容等方法提升面部皮膚,還可以通過化學剝脫、真皮填充、光電治療來改善皮膚松弛和質(zhì)地。其中,激光、光子及射頻治療均是常用的重要的技術,因其創(chuàng)傷小、恢復時間快、對正常生活影響小等特點,受到廣大愛美者的青睞。
射頻技術,又稱射頻拉皮技術,是目前皮膚年輕化的一項重要的美容技術,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和應用前景。射頻(Radiofrequency,RF),也稱為射頻電流,是一種高頻交流變化的電磁波簡稱,屬于3 kHz~300 MHz的高頻電流。射頻在傳播的過程中以指數(shù)的形式衰減, 射頻帶來的能量是由電流層面轉(zhuǎn)為組織的分子層面。在電場和磁場中,分子的運動和碰撞產(chǎn)生能量,作用于目標組織發(fā)揮作用,在射頻譜內(nèi),低頻電流的波長長,因此作用范圍局限,可以影響皮膚深層,但對未接觸的皮膚影響小,更容易控制準確度,故臨床應用方便、安全性相對較高。整個過程中電能轉(zhuǎn)化為熱能,在真皮深層和其深部的纖維間隔產(chǎn)生了65~75℃的臨界溫度,而在表皮產(chǎn)生35~45℃的溫度,熱能作用于膠原組織,產(chǎn)生熱變性,引起膠原纖維收縮、相互融合、重塑,使真皮增厚,皮膚緊致而富于彈性,從而達到皮膚年輕化的效果。另外,組織熱損傷時可以啟動機體創(chuàng)傷愈合應答反應,激發(fā)成纖維細胞,促進新的膠原形成,膠原的增生可通過增加容積使皮膚皺紋變淺、表面光滑而富有彈性[4-5]。
RF不同于激光之處,在于它應用的是電流,而不是光。射頻技術將電能轉(zhuǎn)化為熱量使組織發(fā)生變性而發(fā)揮作用。RF產(chǎn)生聚焦的熱損傷保留在皮膚表層,為減輕對皮膚表皮的損傷,皮膚接觸電極時觸發(fā)產(chǎn)生電活動的同時啟動冷卻系統(tǒng)產(chǎn)生一個相反的溫度梯度,從而避免高溫損傷引發(fā)的副反應,僅使一定體積的真皮受到恒定的加熱而發(fā)揮治療效果。目前使用的射頻技術可使膠原收縮、皮膚緊致,相對低溫的反應促使原來的膠原重塑形成新的膠原,還可以破壞皮下脂肪,導致皮下脂肪減少,術后4個月即可以看到明顯的膠原形成,效果可維持1年[4-8]??蛇x擇的真皮溫度,減少了RF治療后的并發(fā)癥和副作用。
3.1 歷史回顧:射頻技術最初是19世紀20年代發(fā)明,主要用于電凝止血、心臟消融治療心律失常等,近10年來才廣泛應用于抗衰老領域,特別是使用射頻非消融方式用來面部除皺。在2002年,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首次批準了RF設備可用于皮膚除皺。當時使用的是單極的射頻設備(ThermaCool;Thermage, Hayward, CA),并于2004年用于臨床面部除皺,多適合于輕至中度的面部皺紋,在2006年才獲公開批準使用[6]。此后,許多RF設備廣泛應用于前額、面部、鼻唇溝、嘴角、下頜、頸部等各個部位除皺,隨后開始了聯(lián)合其他治療方法應用提高臨床效果。不僅在除皺方面,臨床中發(fā)現(xiàn)在中重度痤瘡以及痤瘡帶來的暗沉瘢痕、脂肪粒等治療中均可見良好效果。目前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射頻技術帶來的組織層面、分子水平、超微結構的變化,進一步進行技術改進和創(chuàng)新,雙極、三極、四極射頻技術等逐漸問世,在除皺、改善皮膚松弛、改善膚質(zhì)等方面均有較好效果,為皮膚年輕化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應用前景[7]。
最近,點陣射頻的研究是一種新的非消融射頻方式,將激光以矩陣形式作用于皮膚,在針與針、電極與電極之間是一部分未處理的皮膚,在真皮形成網(wǎng)狀的溫度損傷,相比于其他多極射頻,點陣射頻效果無顯著提高,但是點陣射頻帶來的不連續(xù)的微小加熱區(qū)域,其周圍完好的組織為修復提供支持,加速修復,從而減少了不良反應,是值得深入探討的[3-4]。
3.2 效果評價:射頻治療術后恢復耗時少、低風險、治療后反應溫和,現(xiàn)已成為皮膚年輕化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單極和多極射頻技術均具有祛皺、改善皮膚松弛和膚質(zhì)的效果,是目前皮膚年輕化的一項重要的美容技術,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和應用前景,但是也存在治療后的效果不顯著等情況。如Jaffary等[9]報道隨著治療后進展對比1個月、6個月后求美者滿意度,6個月后的滿意明顯高于1個月后,但是任何面部的滿意度都沒有超過75%,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更多的隨機試驗來證明。
Kassim等[7]發(fā)現(xiàn)雙極射頻治療可以設置不同的頻率精確作用于真皮的每層組織,多級射頻模式可以更快的達到組織目標溫度,從而可以帶來更高的效率,同時采用負壓吸引的方法,可以增加射頻的作用深度,能夠更快和更精確的控制溫度,這些因素決定了雙極射頻比單極射頻治療效果更好。其除了明顯的效果外,多級射頻在操作簡便、耐受力高、無需麻醉、深色皮膚治療的安全性、恢復時間短等方面也有著優(yōu)勢。
黃綠萍等[10]將射頻治療(AccentXL)用于60例面部老化者的緊膚治療,采取了患者及醫(yī)生雙向評價的方法,發(fā)現(xiàn)醫(yī)師評價顯效率為42%,有效率為92%,與大部分文獻報道類似。而患者評價顯效率為33%,有效率為75%,患者與醫(yī)生的評價結果有一定的差距,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面部改善是漸變的過程,患者本身不能明確發(fā)現(xiàn)變化。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射頻治療效果與操作時的能量設置及治療方案、患者的年齡、面型以及皮膚本身的質(zhì)地有關,治療過程中表皮溫度小于41℃或治療區(qū)域溫度不均衡也會影響治療效果。黃綠萍教授指出射頻治療以全面部治療為佳,射頻治療部位越多,滿意度越高,對過于肥胖及過于消瘦者治療后效果不佳。
射頻治療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主要是治療時的疼痛、治療后創(chuàng)面的紅斑、水腫,而色素沉著、瘢痕較少。射頻治療并發(fā)癥的多少及嚴重程度多取決于實施治療者。
3.3 射頻和其他方法聯(lián)合應用:射頻治療后的效果出現(xiàn)時間較長,有時效果不是非常顯著,部分愛美者滿意度不高,基于此現(xiàn)狀,射頻治療常常是聯(lián)合其他治療方法進行綜合除皺治療,并滿足不同部位的綜合效果,提高臨床療效從而提升患者的滿意度[11]。
3.3.1 射頻治療與透明質(zhì)酸注射聯(lián)合:射頻治療與透明質(zhì)酸注射聯(lián)合,這是整形美容界的一大進步,兩者聯(lián)合應用的發(fā)展空間很大。
近十年來,使用透明質(zhì)酸注射充填皮膚凹陷區(qū)域頗為流行并且廣泛應用,該法本身可以恢復皮膚減少的體積,機體對透明質(zhì)酸免疫排斥反應小,耐受性好,加上透明質(zhì)酸吸水保濕作用明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但透明質(zhì)酸在皮膚內(nèi)作用時間短暫,為維持效果則需要多次注射。射頻技術通過產(chǎn)熱引起膠原重塑、皮膚緊致,起效時間緩慢,在維持皮膚體積方面效果有限,因此二者聯(lián)合應用有互補的效果,可以大大提升求美者的滿意度。Kim H等[12]首次評估了微針射頻與透明質(zhì)酸聯(lián)合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明在用透明質(zhì)酸填充前使用射頻治療會有更持久的效果,在改善皮膚皺紋方面安全可靠,但是填充前射頻治療的強度較難掌握,建議70%的區(qū)域使用聯(lián)合方案,其余部分直接注射,這種聯(lián)合方法特別適用于活動度大的部位,如鼻唇溝。并且注射填充劑后立即使用RF與一個月后再使用RF相比沒有明顯的增加風險。應用RF之后再用填充物,隨著時間的延長會增加組織的異物反應、膠原反應;使用透明質(zhì)酸后用RF 不會使透明質(zhì)酸發(fā)生變化,不會減低其臨床作用[13]。
微針射頻是在真皮形成一個自體膠原隧道,填充物被放置于真皮的中層或稍低的位置。最近使用的微針射頻是雙極VoluDerm,作用于目標組織產(chǎn)生微小的組織熱剝脫,主要作用于真皮層促進膠原重塑、皮膚緊致,而表皮損傷甚微且不突出[14]。
3.3.2 射頻治療和強脈沖光治療聯(lián)合應用:強脈沖光是通過光熱解效應,刺激纖維細胞的增生,促進膠原蛋白合成,達到抗衰老的效果。其在目標組織選擇性預熱,所造成的溫度損傷是可控性的,可以限制組織過熱,使目標組織低電阻,從而可以增加射頻治療的作用,兩者聯(lián)合在目標區(qū)域產(chǎn)生一個特定的組織損傷,可促進新的膠原纖維增生、重塑。此方法適合于輕中度的各種皺紋,通常在術后3~6個月效果凸顯,雖然主要作用于真皮,但最后結果發(fā)現(xiàn)表皮厚度也有所增加,在治療后3個月仍在增加,聯(lián)合后有效性增加并且治療過程中節(jié)省了時間[15-16]。這樣的聯(lián)合是一個安全的途徑來改善組織衰老的組織學變化和臨床特征,可以明顯改善皮膚紅斑、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等,求美者滿意度明顯提高。
3.3.3 射頻技術和真空設備聯(lián)合應用:用真空裝置籠罩皮膚,將各種已經(jīng)測定好的真皮深度與射頻能量精確校準,不同于當電極置于皮膚表面時真皮和射頻能量之間的巨大的固有差距,通過限制治療區(qū)域的體積,確定兩個電極的精確位置,所需的能量密度可以達到和影響所選的皮膚層,無論表層還是深層,這樣可以導致高效的治療結果,而且不用過于擔心安全問題。這種聯(lián)合使射頻作用的深度可調(diào)節(ji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接觸深部非目的組織(比如筋膜、肌肉、脂肪、骨骼),明顯的減少疼痛和不良反應,術中無需使用麻醉。該法還能增加目標區(qū)域的組織灌注量、增加美容就醫(yī)者的舒適度[17]。
3.3.4 射頻技術和生長因子聯(lián)合應用:射頻治療可以輔助大分子物質(zhì)穿透皮膚屏障。表皮的角質(zhì)層是皮膚的一個保護屏障,可以阻止蛋白質(zhì)、多肽、水溶性大分子物質(zhì)通過,射頻技術可以改變表皮角質(zhì)層的屏障作用,從而有利于大分子物質(zhì)通過[18]。射頻技術使皮膚滲透作用明顯增加,使更多的微通道打開,研究表明RF治療后,分子量大于10 000比分子量4 000的大分子有更高的流通,當分子量超過20 000后皮膚的通透性再次降低,另外親脂性分子的通透性均較低。RF治療后的活性因子明顯增多,α-bisabolol黑色素細胞明顯減少,導致明顯的皮膚白皙。膠原重塑時纖維母細胞等組織細胞釋放大量的生長因子,其中表皮細胞生長因子(EGF)有著強有力的促細胞分裂作用,細胞接到信號傳導后會激發(fā)一系列后續(xù)反應。通常情況下,外界的EGF是無法透過角質(zhì)層的,但是在射頻技術后協(xié)同外用EGF制劑,皺紋明顯減少,12周時膠原增加最為明顯,說明射頻技術增加了高分子的活性物質(zhì)傳遞,因此這項技術可以通過加強局部活性因子的應用而明顯改善光源性皺紋[19],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
3.3.5 其他:除了以上羅列的RF相關聯(lián)合治療外,RF聯(lián)合激光、肉毒毒素、紅外線、機械按摩等應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有報導,在預防和延緩皮膚衰老方面的治療效果顯著并且增加了求美者的滿意度。
許多求美者恐懼侵入性的操作,故無創(chuàng)射頻技術在皮膚美容、抗衰老保健品和化妝品中的研究和應用逐漸成為主流和時髦,這一方法在皮膚抗衰老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同時也存在不足,需要結合正確的求美者的選擇和求美者的期望,聯(lián)合其他技術共同用于皮膚的抗衰老治療。另外,醫(yī)生的經(jīng)驗在射頻技術應用療效、許多風險和副作用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對應用射頻技術的醫(yī)生需要更多的訓練,從而使射頻技術在一般的美容機構也可以輕松運用。
[1]Holck DE,Ng JD.Facial skin rejuvenation[J].Curr Opin Ophthalmol,2003,14(5):246-252.
[2]Kohl E,Steinbauer J,Landthaler M,et al.Skin ageing[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1,25(8):873-884.
[3]Hruza G,Taub AF,Collier SL,et al.Skin rejuvenation and wrinkle reduction using a fractional radiofrequency system[J].J Drugs Dermatol,2009,8(3):259-265.
[4]孫雯佳,吳家強,項蕾紅,等.點陣射頻在皮膚美容領域的應用[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6,49(10):751-754.
[5]Belenky I,Margulis A,Elman M,et al.Exploring channeling optimized radiofrequency energy:a review of radiofrequency history and applications in esthetic fleldss[J].Adv Ther,2012,29(3):249-266.
[6]Lolis MS,Goldberg DJ.Radiofrequency in cosmetic dermatology:a review [J].Dermatol Surg,2012,38(11):1765-1776.
[7]Kassim AT,Goldberg DJ.Assessment of the safety and efflcacy of a bipolar multi-frequency radiofrequency device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laxity[J].J Cosmet Laser Ther,2013,15(2):114-117.
[8]Nicoletti G,Cornaglia AI,Faga A, et al.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quadripolar radiofrequency sequential application:a human experimental study[J].Photomed Laser Surg,2014,32(10):561-573.
[9]Jaffary F,Nilforoushzadeh MA,Zarkoob H.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efflcacy of accent radiofrequency for facial skin wrinkle reduction[J]. J Res Med Sci,2013,18(11):970-975.
[10]黃綠萍.射頻緊膚術治療面部老化60例[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13,29(2):140-142.
[11]Atiyeh BS,Dibo SA.Nonsurgical nonablative treatment of aging skin: radiofrequency technologies between aggressive marketing and evidence-based efflcacy [J].Aesthet Plast Surg,2009,33(3):283-294.
[12]Kim H,Park KY,Choi SY,et al.The efflcacy, longevity, and safety of combined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and hyaluronic Acid filler for skin rejuvenation[J]. Ann Dermatol,2014,26(4):447-456.
[13]Cuerda-Galindo E, Palomar-Gallego MA, Linares-Garcíavaldecasas R. Are combined same-day treatments the future for photorejuvena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combined treatments with lasers, intense pulsed light, radiofrequency, botulinum toxin, and fillers for rejuvenation[J].J Cosmet Laser Ther,2015,17(1): 49-54.
[14]Gershonowitz A, Gat A. VoluDerm microneedle technology for skin treatments-in vivo histological evidence[J].J Cosmet Laser Ther,2015,17(1):9-14.
[15]Kim JE, Chang S, Won CH, et al. Combination treatment using bipolar radiofrequency-based intense pulsed light, infrared light and diode laser enhanced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histological dermal remodeling in Asian photoaged skin [J].Dermatol Surg,2012,38(1):68-76.
[16]El-Domyati M, El-Ammawi TS, Medhat W, et al. Electro-optical Synergy Technique: A New and Effective Nonablative Approach to Skin Aging[J].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0,3(12):22-30.
[17]Gold MH, Goldman MP, Rao J, et al. Treatment of wrinkles and elastosis using vacuum-assisted bipolar radiofrequency heating of the dermis[J].Dermatol Surg,2007,33(3):300-309.
[18]Kassim AT, Goldberg DJ. Assessment of the safety and efflcacy of a bipolar multi-frequency radiofrequency device in the treatment of skin laxity[J].J Cosmet Laser Ther,2013,15(2):114-117.
[19]Kim J, Jang JH, Lee JH,et al. Enhanced topical delivery of small hydrophilic or lipophilic active agents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by fractional radiofrequency microporation[J].Pharm Res,2012,29(7):2017-2029.
The Applications of Radiofrequency Technology in Skin Anti-aging
YAN Fei1, MA Ji-guang1, CAI Jing-long2
(1.Seventeenth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Plastic Surgery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144, China; 2.Medical Cosmetology Department, BeiJing XiangYun JingCheng Skin Hospital, Beijing 100068, China)
The hallmark of human skin aging is accumulation of skin laxity, photodamage, wrinkles and an overall decline in skin texture. It is a kind of aging phenomenon along with multiple mechanism.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have gained popularity nowadays. The appeal behind these nonsurgical antiaging procedures is that they are less invasive and require less downtime. Researches show that: both the monopole radiofrequency technology , Bipolar and multi-frequency radiofrequency technology have gained popularity for the treatment of skin laxity of the face. Radiofrequency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smetic techniques, which has good prospect, while the clinical efflcacy has yet to be determined signiflcantly. The goal of this review is to summarize the use of radiofrequency technology in the esthetic fleld and its scientiflc background and to evaluate the evidence-based efflcacy of these devices and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adiofrequency technology.
Radiofrequency(RF); Skin anti-aging; Skin rejuvenation; Combination
R339.3+8
A
1008-6455(2017)04-0132-04
2016-01-25
2017-03-02
編輯/張惠娟
蔡景龍,北京祥云京城皮膚醫(yī)院醫(yī)療美容科;E-mail:caijinglong@126.com
馬繼光,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整形十七科;E-mail:majiguang678@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