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
摘要:重點評介了語言學領域中事件結構在語義、邏輯和句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句法語義學通過事件結構來表達句法結構與事件參與者及其內(nèi)部構成成分之間的關系。這樣, 事件結構就可以清晰透明地在句法結構中得到表達, 實現(xiàn)了事件結構、論元結構和句法結構的統(tǒng)一。最后,指出了事件結構研究中今后的發(fā)展方向以及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事件結構;語義;邏輯;句法
中圖分類號:H0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6.0034
一、引言:事件及其哲學探索
“事件”( event)原是當代哲學的熱門研究問題 [1-3] 。Vendler對謂語動詞所表達的事件類型進行了大致準確的歸納,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語言學界的強烈反響,以此為出發(fā)點,學者們逐漸發(fā)展出多角度、多側面的有關事件結構的理論,例如對事件表達時體意義、事件及名物化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事件與名詞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等等[4]。
以Quine 和Montague為代表,哲學家們進行了事件實體性的哲學探索。如Quine 認為,占據(jù)一定時間空間的整體構成了事件,也就是說,事件是一種四維空間實體,表達了與物體( objects) 一樣的概念。Montague經(jīng)過研究得出結論,語言所表達的事件具有時間特征,客觀現(xiàn)實所發(fā)生的事件與映射到語言上的事件在時間上大致一致,他認為事件有通指事件( generic events) 和具體事件( particular events) 兩種類型。以此觀點為基礎,語言學家們認為事件與具體句子所表達的內(nèi)容基本對應,都指的是客觀現(xiàn)實中所發(fā)生的行為。Cresswell 認為[5],由于事件可以用名物化詞、去動詞化名詞以及事件類名詞來表達,因此可把事件看作屬于實體范疇。Lyons[6] 認為事件是“第二類實體”,他的觀點是,事件的存在方式與人和事物的存在方式相似,而人和事物就是人們認為的“第一類實體”。Leech [7] 認為事件是由變元和謂詞構成的相對簡單的實體,人們腦中的 “事件”的概念就像人和事物一樣簡單具有整體性,他們清楚知道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
以此為基礎,本文將重點評介語言學領域中事件結構在語義、邏輯和句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然后指出事件結構研究中今后的發(fā)展方向,以及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二、語言學領域有關事件結構的研究
事件結構主要是指事件的時間結構特性,它包括事件的發(fā)生、事件的時間度量和事件的界化( delimitation)等幾個方面的特性。事件結構( event structure)理論是一種新興的句法—語義界面理論。最初主要是在詞匯語義學領域開始了對事件結構的研究。學者們主要探討謂詞動詞所表達的時間結構特征對句法的影響,以及復雜事件的內(nèi)部構成及其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詞匯語義學有關事件結構的研究成果使得句法學家們開始關注句法語義之間的關系。事件結構理論在語義論元投射到句法位置的問題上,與傳統(tǒng)的聯(lián)接理論( linking theory)的觀點區(qū)別很大。聯(lián)接理論認為句法—語義界面的接口是動詞的論元結構,動詞的論元結構投射到表層句法形成合格的句子,語義論元通過題元層級向句法位置投射。而事件結構理論則認為,決定動詞句法表現(xiàn)的重要因素是事件結構。事件結構在人類的認知結構和語言的句法表現(xiàn)之間起著一種中介作用。因此, 根據(jù)事件結構理論, 事件結構(而不是論元結構)才是更為合適的句法—語義界面。
(一)語義學領域的事件結構研究
1.有關事件結構的“體”分析研究。在事件結構研究中,體(aspect)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根據(jù)事件結構理論,“體”包含兩個意思:其一,它是一種觀察事件的視角, 其二,它是一種語義論元向句法位置投射的機制。從“觀察事件的視角”的角度來看,“體”主要表現(xiàn)在謂語動詞的語義特性上,謂語動詞在對事件進行編碼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這時的體稱為詞匯體(lexical aspect),也叫做aktionsart。一般認為,對事件結構的研究以Vendler的研究結果最為突出。他最早根據(jù)動詞所表現(xiàn)出的時間結構特性對動詞的句法意義進行了系統(tǒng)的歸納。Vendler根據(jù)終結性、持續(xù)性和同質(zhì)性等時間結構特征把英語中的動詞分成四類,即狀態(tài)、活動、達成和完結,歸納如下:
a. 狀態(tài): [ -終結性, +持續(xù)性, +同質(zhì)性, - 間隔性]
b. 活動: [ - 終結性, +持續(xù)性, +同質(zhì)性, +間隔性]
c. 達成: [ +終結性, - 持續(xù)性, - 同質(zhì)性, - 間隔性]
d. 完結: [ +終結性, +持續(xù)性, - 同質(zhì)性, - 間隔性]
以上四類動詞可以分別用英語中的know,run,die和build來代表。Vendler根據(jù)動詞所表現(xiàn)出的時間結構特性劃分出動詞類型,這個研究成果在事件結構研究領域影響重大。也可以說這四種動詞類型即四種事件類型。這一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研究獲得了學界廣泛的認同。
以此為基礎,Vikner [8] 區(qū)分了四種事態(tài)( eventuality)類型:狀態(tài)(states)、過程(processes)、拖延性事件(protracted events)和瞬間性事件(instantaneous events)。就動詞基礎形式這一表達層面,這四類動詞中只有兩類動詞的基礎形式可以直接構成事件,而狀態(tài)類動詞和過程類動詞則需要配備適當?shù)木浞ㄐ问交蛘吆推渌Z言成分一起才能構成事件,因為表達拖延性事件和瞬間性事件的兩類動詞可以直接構成事件,所以狀態(tài)類動詞和過程類動詞也可以在拖延性事件和瞬間性事件中擔當次級事件(sub-event)。Vikner對事態(tài)的分類如下所示:
事態(tài)延續(xù)類:A.狀態(tài):我喜歡唱歌 I like singing.
B.過程:他在跳舞 He is dancing.
事件類:A.拖延性事件:他把孩子拉出了屋子 He draw the child out of the room.
B.瞬間性事件:飛機墜地了 The plane fall to the ground.
可以看出,Vikner吸收了Vendler分類系統(tǒng)的精華,但又有所改進,為了事件語義學的研究需要改變了幾個名稱,把“活動”改稱為“過程”、“漸成”改稱為“拖延性事件”、“瞬成”改稱為“瞬間性事件”??傊聭B(tài)的延續(xù)類表達相當于時體特征上的非完整表達( atelic expressions) ,而事態(tài)的事件類表達相當于時體特征上的完整表達( telic expressions)。
事件結構中的“體”特征也是語義論元向句法位置投射的媒介。這是通過事件角色或體角色來體現(xiàn)的。在Grimshaw[9]的事件結構理論中,事件角色和題元角色共同決定語義論元向句法位置的投射。在題元層級之外, Grimshaw又提出了一個致使層級,用使語義論元向句法位置的投射更加規(guī)范。致使層級中只有兩個體角色,即致使原因和被影響者,在句法位置上,致使原因總是比被影響者顯著,正因如此,在句法表達層面,它總是投射為句子的主語。
2.事件結構的“界性”分析模式?!敖缁本褪墙o一個事件、一種行為、一個動作或變化設立一個邊界,即確立一個起始點和終止點,使之變成一個界限明確的單位?!敖缁迸c“界態(tài)”聯(lián)系緊密。界態(tài)、有界和無界這些概念源于哲學研究。它們是指人類把認識客觀世界在頭腦中形成的意象轉換成概念形成的概念結構的特性, 客觀現(xiàn)實是構成一個有界區(qū)域的基礎,但并不是客觀現(xiàn)實直接投射成界態(tài),而是人類在認知客觀世界過程中,在頭腦中形成的事件、概念結構及其關系向語言投射的結果。人們對語言的理解,實際上是對語言所反映的認知事件的識解。完型定律要求人們把語言所表達的事件識解為一個有終止點的完型,反映這個事件的語言表達式也就必須是一個有完整邊界的結構。如果語言表達式或者事件沒有明確的終止點,人們就無法對表達式產(chǎn)生正確的理解。
語言學中所講的界限概念(bounding),指的是客觀事物的邊界概念在語言中的表達,界限設置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主要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具有一定邊界的認識在語言中的表現(xiàn)形式。
從事件結構到句子結構的映射規(guī)則在語言中的表達形式就是語法??陀^世界的“有界”與“無界”投射在詞和詞組層面就是詞和詞組的有界性和無界性的差異,投射在句子層面就是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差異,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區(qū)別就表現(xiàn)在有界和無界上。
有兩個關鍵的問題在界性研究中特別突出:一是終結性/非終結性的區(qū)分問題。學者們認為,至少在VP這個句法層次上,終結性/非終結性應該作出區(qū)分。但是, 關于怎樣區(qū)分終結性/非終結性問題, 學者們卻持不同的觀點。Verkuyl[10]認為,決定VP是否具有終結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VP的直接論元具有確切的數(shù)量特性[+SQA]。二是事件的同質(zhì)/非同質(zhì)性區(qū)分。所謂同質(zhì)性,就是整個事件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相同的特性,相當于名詞的物質(zhì)/可數(shù)區(qū)分(masscount distinction)。大多數(shù)學者[11]認為,名詞性指稱域具有數(shù)量上的延續(xù)性或離散性特征,這種特征是通過名詞語義特征體現(xiàn)出來的;而動詞性指稱域具有時量上的延續(xù)性或離散性特征,這種特征是通過動詞語義特征體現(xiàn)出來的。
國內(nèi)進行關于有界、無界研究的學者主要是沈家煊[12],他對事件的定義是“有內(nèi)在終止點的有界動作”,對事件句的定義是“敘述一個獨立的、完整的事件的句子”,在此基礎上,他區(qū)分了活動和事件、事件句與非事件句,并討論了事件的有界特征、構成條件和構建類型。王紅斌[13] 在沈家煊的基礎上,考察了影響事件句與非事件句構成的漢語語法體標記。
3.事件結構的時間分析模式。把事件結構放在時間軸上, 觀察它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束的過程,是事件結構的時間分析模式。Freed [14]提出了事件結構的時間分析模式, 一個事件被分成了幾個階段,它們在時間上順序排列,包括起始、核心和結尾幾個重要階段 , 這幾個階段的關系可以表示如下:
Freed 這種將事件結構用單純的時間片斷表達的模式符合人們認知事件的時間順序,但是在解釋語義論元是如何投射到句法位置上去的這一核心問題上卻顯得無能為力。例如, 根據(jù)Freed的時間分析模式, 句子I am drinking tea僅僅表達了一個與相關事件有關的動作活動,由于句中的主語和賓語并不表達Freed的時間分析模式中的時間片斷, 因此我們也就無法在該句子所表示的“體”概念和句法位置之間建立起一種對應關系。
4.事件結構的空間分析模式。van Voorst[15]主要從空間角度對事件結構進行分析。在他看來,事件結構被表達為在空間上延伸的一條線。線的起始和終結分別由事件的兩個參與者表達, 這兩個參與者就是表達事件起始和終結的兩個客體。這樣, van Voorst的有關事件結構的空間分析就與事件參與者投射的句法位置對應起來:
(1)起始客體——主語
事件終結客體——直接賓語
根據(jù)van Voorst的分析, 活動事件不具備內(nèi)在的終結點, 因而其所表達的事件結構也就缺少終結客體:
(2)起始客體——事件
完結事件肯定有終結客體,及物性完結事件同時還有起始客體,而不及物完結事件沒有起始客體,和不及物的達成事件一樣,都可以表示為:
(3)事件終結——客體
van Voorst 克服了Freed 事件結構分析的時間模式無法建立體概念和句法位置對應關系的缺點,建立了事件的參與者在空間意義上的一種聯(lián)接關系。但這種事件結構理論不能形式化地準確表達出來,應用性不強, 導致了該理論影響不大。
(二)事件結構的邏輯語義學分析
從古希臘時代人們開始研究語言現(xiàn)象以來,學者們就認為語言表達了人們?nèi)粘I钪袃煞N最為基本的信息: 行為和非行為。行為和非行為在詞匯范疇里分別由不同的詞類來表達,比如名詞表達代表非行為的事物,動詞表達行為動作。受詞匯范疇研究成果的影響,語言學概念的事件成為語法或語言表達的承載客體,成為和主語、賓語等語法成分相平行的語言表達單位。Davidson [16] 認為,自然語言通過行為動詞中一個不顯著的變元位置作為媒介來指稱事件。這一變元位置被稱為“E位置”( E-position) 。他發(fā)現(xiàn)在處理類如(1) a 變化而來的句子(1) b,、(1) c、(1) d 時,標準謂詞邏輯已無法展現(xiàn)它們分別與(1) a 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1) a. Brutus stabbed Caesar.
b. Brutus stabbed Caesar violently.
c. Brutus stabbed Caesar with the knife.
d. Brutus stabbed Caesar violently with the knife.
在標準謂詞邏輯中,(1) a –(1) d 都被看作原子性單位,不可再分。因此,在處理(1) b –(1) d 與(1) a 的關系時,只能采取如下(2) a –(2) d 的方式:
(2) a. Stabbed ( Brutus,Caesar)
b. Stabbed-violently ( Brutus,Caesar)
c. Stabbed-with ( Brutus,Caesar,the knife)
d. Stabbed-violently-with ( Brutus,Caesar,the knife)
(2) b –(2) d 中的謂詞項( 分別是stabbed-violently,stabbed-with,stabbed-violently-with) 均與(1) a不同,因而很難厘清其內(nèi)在聯(lián)系,也難以判斷這些句子是否陳述了同一事件。在Davidson 看來,(1) a 并非原子性的,作為存在性量化句,它是帶有一個約束性事件變量( bound event variable ) 的三元謂詞( three-place predicate) 表達式。它肯定Brutus 刺殺Caesar 的發(fā)生,即存在某個事件e,該事件e 是Brutus刺殺Caesar。這樣,Davidson 就發(fā)現(xiàn)了動作命題與事件表達之間的蘊涵關系,進而認為所有事件句都應額外多帶一個事件元,即把n 元謂詞變成n + 1元謂詞,如此一來,(1) a-(1) d 以一階謂詞邏輯可分析成(3) a-(3) d,而不是標準謂詞邏輯的(2) a-(2) d:
(3) a e ( Stabbing ( Brutus,Caesar,e) )
b e ( Stabbing ( Brutus,Caesar,e) & Violent (e) )
c e ( Stabbing ( Brutus,Caesar,e) & With ( the knife,e) )
d e ( Stabbing ( Brutus,Caesar,e) & Violent (e) & With ( the knife,e) )
存在變量e 確保了(3) a –(3) d 表述同一事件,并使上述各句之間的關系清晰化。由于把事件當作變元首先是由Davidson 提出的,因此,事件變元也被稱為“Davidson 變元”。
語言學研究吸收和發(fā)展了事件邏輯變元論的研究成果,用來解釋語義蘊含關系問題,還可解釋副詞修飾、使役結構、體算子、以及感知報告(perceptionreport) 等相關語言現(xiàn)象。國內(nèi)學者曾莉[17] 運用事件變元論研究分析了漢語雙賓句中的致使結構以及雙事件現(xiàn)象等。
(三)事件結構的句法功能投射研究
句法學的研究也吸收了詞匯語義學對事件結構的研究成果, 句法語義學主要研究事件結構的內(nèi)部組成成分及其相互關系如何投射在句法中的問題,研究事件結構的句法表達,即從句法表達的角度探尋事件結構的性質(zhì)及其與句法結構的關系。
1.生成語義學對事件結構的句法分析。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生成語義學蓬勃發(fā)展的階段, McCawley[18]就開始運用詞匯分解的思路對事件結構進行句法分析。在McCawley 的分析中, 謂詞被認為是由CAUSE、BECOME和NOT等初始謂詞(primitive p redicates)構成的。按照這種思路, 動詞kill的句法表達應該是: [ [ S [ S CAUSE BECOME NOT AL IVE ] x y] ]
2.殼結構與事件結構的表達方式。繼生成語義學的研究成果之后, Sportiche [19]等提出了VP內(nèi)主語假說,認為主語是在VP內(nèi)生成的。按照這一假說, 一個動詞短語VP包涵了一個事件及其所有參與者, 動詞短語同事件之間的對應關系就更加整齊密切了。在這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句法學家們更加深入細致地研究VP的內(nèi)部結構,并對其進行更加準確的刻畫,目的是在句法中清晰地反映事件結構的內(nèi)部組成成分及其相互關系。他們開始將VP分析為更小的VP片段并設置空核心的殼結構( shell structure),目的是為了把句法結構同事件結構對應起來。為了更準確地對雙賓動詞的兩個內(nèi)論元進行表征, Larson [20]將原來一個雙賓句的VP進一步分析成VP1和VP2 兩個片段, 同時讓位于高層的VP1核心為空, 供低層的核心進入, 生成雙賓語結構:
(1) [VP1 Agent [V1V1 [VP2 Theme [V2V2 [ PP P Goal ] ] ] ] ]
例(1)中這樣在一個VP之上再設一個空核心VP的結構被稱為Larson殼結構。它所采取的空核心設計對后來的生成句法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
除了上述幾種模式之外,事件結構分析中還有一種認知模式,包括Croft[21]的致使鏈模式和Talmy[22]的宏事件(macro2event)和力量-動力(force2dynamics)模式。因為這種模式與事件結構句法表達的關系不大,在此不作詳細介紹,相關內(nèi)容可參照王立弟[23]以及唐世民[24] 之論述。
(四)小結
與詞匯語義學領域?qū)κ录Y構的研究路徑不同,句法語義學通過事件結構來表達句法結構與事件參與者及其內(nèi)部構成成分之間的關系。語義論元通過兩種方式來確定自己的事件語義角色:一是它們在句法結構中的Spec或補足語的位置,二是它們同句法核心或功能語類的關系。這樣, 事件結構就可以清晰透明地在句法結構中得到表達,從而實現(xiàn)了事件結構、論元結構和句法結構的統(tǒng)一。
三、結 語
上述關于事件結構的各類研究取向從不同角度拓展了句法學和語義學的研究視野。同時,隨著當今語言學領域最新發(fā)展方向即句法-語義界面研究的深入,特別是詞匯語義學、邏輯語義學和句法學三者的研究結合得越來越密切,在有關事件結構的研究上,句法語義學理論和形式語義理論越來越相互靠攏,吸收彼此的研究成果,這無疑對進一步深化事件結構的研究有著極大的裨益。
[參考文獻]
[1]Vendler,Z. Verbs and times[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57(2):143-160.
[2]Quine,W. V. O.Word and Object[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60:131.
[3]Montague,R. On the nature of certain philosophical entities[J].The Monist,1969,35:159-195.
[4]Verkuyl,H. J.On the Compositional Nature of the Aspects: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Supplementary Series 15[M]. Dordrecht-Holland: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2:96.
[5]Cresswell,M. J. Internal semantics for some event expressions[C]∥ R. Burle,U. Egli & A.von Stechow ( eds.).Semantics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Berlinand Heidelberg: Springer -Verlag,1979:90-116.
[6]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443.
[7]Leech,G.Semantics[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4 /1981:444.
[8]Vikner,C. Change in homogeneity in verbal and nominal reference[C]∥ C. Bache,et al.( eds.) .Tense,Aspect and Actio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Language Typology.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4:139-164.
[9]Grimshaw, J. A rgument Structure. Cambridge, MA: The M IT Press,1990:22-30.
[10]Verkuyl, H. J. On the Compositional Nature of the Aspects[D]. Dordrecht: D. Reidiel,1993:14-23.
[11]Bach, E. The algebra of events[J].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1986(9):5-16.
[12]沈家煊.“有界”與“無界”[J].中國語文,1995(5):367-380.
[13]王紅斌.后時時間副詞作狀語的事件句和非事件句[J].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4(2):127-131.
[14]Freed, A. F.The Sem antics of English Aspectual Com plementation[D]. Dordrecht: D. Reidel,1979.
[15]van Voorst, J. Event Structure[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88:27-28.
[16]Davidson,D. The logical form of action sentences[C]∥ N. Rescher ( ed.) .The Logic of Decision and Action.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67:81-95.
[17]曾 莉.基于事件語義學的漢語雙賓語句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128-131.
[18]McCawley, J. Lexical insertation in 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without deep structure[J]. Proceedings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68(4):71-80.
[19]Sportiche, D. A theory of floating quantifiers and its corollaries in Mandarin Chinese[J].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 1988:397-413.
[20]Larson, R. K. 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 Linguistic Inquiry,1988(19):335-391.
[21]Croft, W. Syntactic Categories and Gramm atical Relations[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22]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 antics (Vol. Ⅰ, Ⅱ). Cambridge, MA: The M IT Press,2000.
[23]王立弟.論元結構新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24]唐世民.結果/使役結構和雙賓語結構的事體結構分析[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04.
(責任編輯 文 格)
Abstract: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the event structure, especially the achievement about the semantics, logos and syntax. Syntax and semantics exp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event participants, thus, event structure can be expressed clearly withi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The unification of event structure,argument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can be realized.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of the event structure, and several questions which should be focused 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event structure; semantics; logos; synt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