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張聞天在對陜北公學學生的一次講演中說:“長征中我們的確曾經(jīng)碰到了無數(shù)困難……然而我們那時只有一個思想,就是無論如何要克服這些困難,要為自己的理想奮斗到底?!?/p>
天上飛機偵察轟炸,地上敵軍圍追堵截,幾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戰(zhàn),平均每行進一公里,就有三四名紅軍戰(zhàn)士獻出生命……鐵流兩萬五千里,每一步都熔鑄著理想信念,都檢驗著精神之“鈣”。
長征的勝利是理想信念的勝利?!耙磺袨榱颂K維?!薄案锩硐敫哂谔臁?,是當時紅軍中流行的兩句口號。在長征途中最困難的時候,紅軍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
紅軍的強大是理想信念的強大。長征鍛造了一支“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堅強隊伍”,這種“堅強”不體現(xiàn)在人數(shù)、裝備上,而體現(xiàn)在從上到下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而奮斗上。幾度和紅軍交過手的張學良感慨道:“共產(chǎn)黨、紅軍信仰他的主義,甚至于每一個兵,完全是一個思想?!?/p>
理想如旗,凝聚起一往無前的力量。毛澤東曾說:“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chǎn)黨。沒有共產(chǎn)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shè)想的?!币粋€黨員一面旗。每當挑選尖刀班或突擊勇士時,共產(chǎn)黨員總是率先站出來。每到生死關(guān)頭,吃苦在前、沖鋒在前的都是共產(chǎn)黨員。聶榮臻元帥回憶,每打一仗下來,黨團員負傷之數(shù),常常占到傷亡數(shù)的25%,甚至50%。
理想如爐,冶煉出不怕犧牲的品質(zhì)。4支長征大軍,出發(fā)時總?cè)藬?shù)為20.6萬,沿途補充兵力1.7萬,到長征結(jié)束時僅剩5.7萬人,有16.6萬名紅軍將士戰(zhàn)死或失散在長征途中。紅18團長征途中四易政委,余秋里、楊秀山兩位身負重傷,董瑞林、周聲宏兩位相繼犧牲。湘江戰(zhàn)役,紅5團政委易蕩平身負重傷,寧死不當俘虜?shù)乃缶l(wèi)員朝自己開槍。警衛(wèi)員下不了手,他一把奪過槍對準自己扣動了扳機。
理想如詩,孕育著樂觀向上的情懷。行軍路上,戰(zhàn)士們在背包上貼著白紙學習文化;休息時,有的讀馬列經(jīng)典,有的表演《紅軍舞》,有的用法語唱《馬賽曲》、用俄語唱《國際歌》……血與火、生與死的征程中不乏浪漫和激情。正如廖承志所說:“樂觀主義者的面前充滿了光明的前途,對于他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什么憂郁,什么感傷,什么煩惱……他記憶著過去的黑暗,但更面朝著太陽。”
理想如火,照亮了渴望光明的人心。紅軍長征所經(jīng)之地,位置偏遠,群眾以前對紅軍、對共產(chǎn)黨非常陌生甚至敵視。紅軍走到哪里,宣傳到哪里,在增強自身凝聚力的同時,也吸引、吸附著一切心向往之的人們。原是藏族喇嘛的天寶,脫下袈裟參加紅軍;原是國民黨黔軍總司令部秘書長的周素園,年近花甲加入長征的隊伍。
理想信念,是長征之魂、事業(yè)之本。正如哲人所說,心上有了理想的高峰,每個腳印都是通往理想的路標。沒有崇高理想的政黨和軍隊,只能靠利益或江湖義氣來維系,“金多則奮勇蟻附,利盡則冷落獸散”,結(jié)果必然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對于一個人來說,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本不搖方能枝葉茂,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校準思想之標,掌好行為之舵,繃緊作風之弦。
“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睆拈L征到新長征,我們理想的旗幟決不能褪色,我們前行的步伐決不能懈怠。
(摘自《解放軍報》劉繼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