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敏
對語文學科而言,“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先一步。其實教材沒有經(jīng)過深度加工、二度開發(fā),不能成為教學內(nèi)容。而加工、開發(fā)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師要仔細解讀文本。解讀應是“犁”過去,而不是“滑”過去。
我國傳統(tǒng)的文本解讀,基本遵循“以意逆志”的方法。其容易產(chǎn)生一個缺點,就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形”,把文學作品的言語、形象忘了,追尋的往往只是道德教訓,這會把文學文本的教學簡單化。細讀法恰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一、文本細讀的內(nèi)涵
何謂細讀?對文本的深厚意蘊作出“豐沛的闡釋”,是文本細讀的基本準則。
第一,文本細讀的態(tài)度具有審美性。恰如阿爾卑斯山路上的標語牌所示:慢慢走,欣賞啊。它應當有“沉入詞語”的深度、有“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的細致、有“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的敏銳。即葉老一再強調(diào)的“潛心會文”、“切己體察”、“虛心涵泳”,就是細讀,細想,沉下去,潛下去,全身心地跟文本接觸。
第二,文本細讀的視角具有多元性。文本中心、作者中心、讀者中心等多種視角和平共處,文本細讀就是“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的旅行。無論基于何種中心的文本細讀,對閱讀教學而言,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價值。而選擇何種細讀視角,則是教師的自由。
第三,文本細讀的指向具有言語性。文本細讀讀什么?它強調(diào) “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文本細讀就是“徜徉在語言之途”,甚至是“在漢語中出生入死”,其目的在于“引發(fā)一種對語言的敏感”。言語是存在的家,語文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言語感覺和言語智慧的傳遞,教師與學生對話各自的言語經(jīng)驗、言語感悟、言語智慧乃至言語人格。
二、文本細讀的策略
1.沉潛形式
文本細讀在內(nèi)容上指向的是言語,包括語言詞匯、表達方式、言語節(jié)奏。我們應尋找文學語言的韻外之致與形式之美。比如《冬陽·童年·駱駝隊》中有一句“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童年卻一去不還了?!彼梢灾苯诱f“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加上“夏天過去,秋天過去”這兩句,讀來味道就大不一樣——時光流逝,一去不復返。文學作品中,看似冗余的信息帶給我們的感受往往是豐沛的?!跋奶爝^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形成一唱三嘆式的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的背后就是一種對老北京、對童年難以舍棄的情懷。語言的節(jié)奏是一種言語的形式,這正是語文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言語形式是文本細讀的一個重要指向。
2.尋找縫隙
“縫隙”是文本自相矛盾之處,或是文本跟我們生活經(jīng)驗之間的矛盾。比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無際流”,長江這么長這么寬,煙花三月的江面上怎會只有一條船?但李白卻說是“孤帆”,因為在他眼里,其它的船都不是船,所謂“過盡千帆皆不是”,他的心里只有這艘載著孟浩然的船,對友人的惦念與不舍深蘊其間。原來看似矛盾之處,恰似值得咀嚼之處。 3.還原比較
孫紹振在《名作細讀》中提出兩個方法——還原和比較。他堅持一定要把作者所寫的內(nèi)容還原成生活,這樣你會發(fā)現(xiàn),他為何的贊許下,也獲得了成功體驗,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其實,在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局面,這時需要的是教師真心的呵護,真情的流露,給學生構(gòu)建一個安全的、健康的成長空間,維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二、順勢而為——評價語要引領探究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特點,而且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他們在課堂中表現(xiàn)出的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在進行問題思考和回答時,有些同學也許會出現(xiàn)理解的偏差,偏離正確的方向,這時教師要發(fā)揮評價語的導向作用,以正面的評價引領他們思維的方向,開發(fā)他們思維的空間。在學生回答受阻、思維發(fā)生困難的時候,教師切不可粗暴阻止他們的回答,挫傷他們的自信心,損害他們的自尊心,而應采用啟發(fā)性的評價方式,啟發(fā)他們的思維,幫助他們找到解決的途徑。
例如,在學習《愛蓮說》一文時,我拋出課前設置的探究問題:“學習了本文后,你有怎樣的想法?”這樣的問題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我抽問了一位學生,他站起來后,回答偏離了我預先的設計,答到:“我覺得淤泥有非常優(yōu)秀的品質(zhì)!”這樣的回答,讓大家都感到震驚的同時也紛紛表示了不贊同。我沒有急于否定這位學生的觀點,而是耐心引導:“你的觀點很獨特。但是,我想請你從蓮花品質(zhì)的角度,談談淤泥有什么樣的優(yōu)秀品質(zhì)呢?”這位同學的思維開始轉(zhuǎn)移到蓮花的問題上來,他說到:“如果沒有淤泥的襯托,怎么能顯現(xiàn)出蓮花高貴的品質(zhì)呢?”這樣,學生本來偏離方向的回答,卻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效果,其他同學都被他不同的看問題視角所折服,課堂教學取得了超出預設的效果,實現(xiàn)了課堂的生成。
課后,我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進行了反思:如果當時我武斷地阻止了這名學生的回答,或者直接否定了他的觀點,而換成其他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也許能實現(xiàn)預設的教學效果,但是這樣就不會有后面精彩的課堂生成了??梢娊處煹捻槃菀龑Р粌H能給人愉悅,更能實現(xiàn)高出預設的課堂教學效果,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三、適當延時——評價語要多些耐心
對課堂教學中問題的思考,教師不能以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多點耐心。在學生思維不夠深入時,教師要通過評價語的引導,挖掘他們思維的深度;在學生思維只停留在點上時,教師要通過評價語的牽引,拓寬他們思維的廣度;在學生回答問題達到教師要求的點上時,要給學生補充的機會,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
例如,在學習《湖心亭看雪》一文時,我是這樣開展教學的。在文中有一句“獨往湖心亭看雪”,后面又有一句寫到“舟子喃喃曰”,我問到:“既然作者是與舟子在一起,為什么要說是‘獨往湖心亭呢?這前后兩句是不是矛盾呢?”學生展開了思考。然后,有學生說:“作者應該是看不起舟子?!蔽艺f到:“你很會思考,非常好!但是如果他真的看不起舟子,那后面為什么還要提到舟子呢?”學生思考了一下,補充到:“應該覺得舟子是為了掙錢,而自己是為了賞雪,所以兩人在目的上是不同路的。”師:“太好了,你分析得真好!那么,從這樣的心態(tài)上,你能看出作者有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又進一步補充到:“我看出了作者清高的境界、文人的孤傲和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師:“太好了!”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我不急于評價學生回答的對錯,而是通過評價語的應用,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耐心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斷深刻,實現(xiàn)了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入和發(fā)散。
總之,評價語是教師在教學中推動課堂發(fā)展的媒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自身語言的應用,呵護學生進步的熱情,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以有效的評價語,打造高效的課堂,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第二中學(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