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多關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重視精神贍養(yǎng),與物質生活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老年人需要的精神贍養(yǎng),決不只是需要兒女回家看看、吃頓飯就走,或打個電話簡單問候一下,而是更深層次的情感關愛,他們企盼多方面的心靈慰藉。因此,老年人的精神贍養(yǎng)應遵循以下六大原則。
1.尊重人格 滿足老人自尊
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尊重老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老人順心,對老人的愛好和生活、飲食習慣,不要過多干涉。即使是對老人身體健康不利的不良習慣,也應慢慢好言相勸,不要動不動就與老人爭吵,說老人是老糊涂、老頑固,讓老人生氣。總之,不要好心辦成“壞事”。
2.精神慰藉 重視情感關懷
老年人希望享受天倫之樂,得到家庭溫暖。所以,有空常帶著孫輩回家看看,平時多與老人通電話、寫書信報平安。小輩們的虛心求教與玩笑,也會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我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發(fā)生變化,但老人對子女的牽掛卻是不變的,作為兒女等晚輩各方面平安健康,不讓老人牽掛,都是在盡自己的孝心。
3.語言溝通 排遣孤獨寂寞
兒孫們多與老人在一起嘮嘮家常,會使老人感到精神愉快,有利于排遣孤獨。若老人因故沒與兒孫們生活在一起,最好走出家門,或與好友聊天,或去老年大學上課,或去社區(qū)參加文體活動,精神面貌會因此大大改觀。聊天不但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排遣寂寞和憂愁,還可增長知識,獲得信息。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對調節(jié)精神、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都大有益處。
4.關心生活 滿足生活需求
晚輩要主動關心老人的生活需求,小至穿針引線,大至一些重體力活。如果經濟條件許可,給老人請個保姆,是非常必要的。
每個老人的性格、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況不同,其精神與生活需求也不相同。如長期患病的老人,由健康人轉變?yōu)椤安∪私巧?,一時很難適應,情緒上容易焦慮、煩躁,這時他們最需要精神安慰和生活上的支持與幫助。通過子女和親友的體貼、關心和細心照顧,盡可能使老人在患病期間精神愉快、安心養(yǎng)病,有利于老人盡快康復。
5.環(huán)境幽雅 保證生活舒適
老年人需要一個美觀、整潔、舒適、安靜、向陽、空氣流通的居住環(huán)境。在給老人購買住房時,不但要考慮住房本身的結構,也要注意其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良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對保證老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6.孤寡居喪 需要特別關愛
對孤寡空巢老人,特別是近期喪偶的居喪老人,更需要特別關愛。研究表明,孤寡老人死亡率比一般人明顯要高。尤其在喪偶的前三個月,他們面臨的死亡危險最大,其中最多見死于心臟病、傳染病、意外事故和自殺。老年人喪偶后,消極情緒和隨之而來的失眠,不注意衛(wèi)生、營養(yǎng)和保健,以及借酒澆愁而增加煙酒攝入量等不良生活習慣,會使體質下降,抵抗能力降低。所以,對新喪偶者,要特別關愛。居喪老人的心理變化,一般可分為七個階段:震驚、心情紛亂、強烈情緒波動、有罪感、孤獨、寬慰自己、重建新的心理模式。子女們應理解老人的心理活動,體貼關心他們,并多幫助解決一些(生活、醫(yī)療等)實際問題,支持老人的各項正當活動,鼓勵老人追求積極的生活方式,讓他們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增加人際接觸,多交一些新朋友,建立新的依戀關系(包括再婚),以盡可能縮短中間階段,恢復其正常生活。只要居喪老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避免與世隔絕,再加上子女親友的積極配合,他們的生活新秩序以及心理適應就會很快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