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的互聯網社會,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越來越多元化,這無不得益于科技的發(fā)展。但是,正是在這種多姿多彩的社會背景下,違反法律的現象也是屢屢發(fā)生,犯罪的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分化較之以往要更加復雜,與傳統(tǒng)類型犯罪相比更具時代性。很顯然傳統(tǒng)的嚴刑峻法很難適應當今時代的法制建設,犯罪輕刑化趨勢已經成為未來刑罰體系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輕刑化;謙抑性;建議和完善
一、犯罪輕刑化的理論依據
犯罪刑罰的輕刑化的理論依據,是從刑罰的價值理念和追求來進行分析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人道性。刑罰的人道性是與嚴刑苛法相對立的概念,不論是我國的古代?;蛘呶鞣矫裰魃鐣捌?,刑罰的殘酷性是統(tǒng)治者維護個人權威的有效手段。而隨著民主思想和人道主義的崛起,人們越來越重視作為人的最基本的尊嚴,即使是作為一名犯罪人,也要應得到理性的待遇,這就是刑罰的人道性。具體來講,其包括兩個方面深層次的涵義,首先,從最低要求講,必須要滿足犯罪人作為一個自然人所必須的基本需求。從最高層次講,即使犯罪人因重大犯罪受到嚴厲懲處,也應讓其有尊嚴的受到刑罰,并讓他們體會到一個自然人理應得到的自尊。為了達到刑罰的人道性的目的,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個輕刑化刑罰體系,更加注重自由刑與罰金刑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更好的實現社會教育的目的,因此,刑罰的殘酷性不得違背個人尊嚴所能承受的范疇。隨著歷史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人道與民主的追求程度更加強烈,刑事處罰人道性也逐漸成為各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2)公正性。法律追求的正義標準就是公正,也是法的三大基本價值之一。而法的公正性是體現在法律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既包括刑事立法階段、也包括刑事司法與執(zhí)法階段。其中,立法機關做到立法公正,是實現整個法律公正價值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曾經說過,在立法公正缺失的情況下,很難再保證司法公正或者執(zhí)法公正。可見立法公正在整個法律階段的重要性。同時,審判公正在法律公正性體系中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能體現立法內容的公正性,也為執(zhí)法公正提供了公正判決。執(zhí)行公正是實現法律公正價值的最后一步,也是保證法律公正性實現的最后保障??梢姡塘P的公正性是貫穿在整個法律體系當中,任何一個法律行為都是代表其公正性的存在。如果犯罪人本應當承擔較輕的刑事責任,最后卻加大了刑罰處罰,顯然是有悖于刑罰公正性原則的。
二、刑法的謙抑性對輕刑化的要求
刑法的謙抑性是近現代國家刑法研究的重點對象,尤其是隨著人道觀念的進步和刑罰理念的不斷完善,刑罰的謙抑性逐漸被更多的專家學者所接受和認同。其內涵是指通過合理手段解決問題,盡量追求刑罰成本支出的最小化,從而來獲得更大的社會效果。從社會實際操作中來說,刑法的懲罰措施應當作為最后的保障手段來運用,當其他法律規(guī)范無法適當的對行為人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置時,才可使用最嚴厲的刑罰處罰方式。不僅如此,即使運用了刑罰的處罰方式,我們還要合理的考慮國家的刑罰資源能否支撐的起社會犯罪后果,這些資源主要包括人力和財物的支出。其實,每個國家刑罰資源是有限的,這就讓我們必須以最合理的手段處罰犯罪行為,追求刑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刑罰的謙抑性本身具有包容的內涵,更多體現人道主義,我們不能用嚴苛律法來保證一個犯罪人徹底改邪歸正,但是對其必要的感化和包容興許能激發(fā)犯罪人內心潛在的善良,從而取得更好的刑罰效果。
三、輕刑化刑法體系的建議和完善
(1)更廣泛地適用酌定不起訴和免除刑罰處罰以及緩刑、假釋制度。我國《刑事訴訟法》及相關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中明確規(guī)定了酌定不起訴和免除刑罰制度,這對實現我國刑罰輕刑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也表明未來的刑罰適用發(fā)展趨勢中,將會一改以前的嚴格適用法定最高刑,而更多的會考慮影響量刑的其他因素,從而減少嚴酷刑罰的適用。同時對于我國緩刑假釋制度的適用,應當更加具體細化和明確。比如對緩刑適用條件中的“悔罪表現”的表述,應作出列舉式法律規(guī)定,讓法官在考量緩刑適用條件時能有法律規(guī)范可依??梢詫⒒谧锉憩F具體細化為投案自首、歸案后如實交代自己罪行、主動檢舉、揭發(fā)他人的犯罪事實、積極退贓、積極對受害人進行民事賠償等具體情節(jié)。同時,也可以從正面引導與反面禁止兩方面來法官適用緩刑提供依據,正面引導即通過具體規(guī)定哪些情形可以優(yōu)先適用緩刑,比如輕微的故意傷害案件且取得被害人諒解的,或者過失犯罪但主觀惡性不大、且危害結果較小的。都可以在定罪量刑時優(yōu)先考慮緩刑的適用。反面禁止是通過法律文件對一些犯罪行為作出禁止適用緩刑的規(guī)定,明確這方面的禁止范疇,在原有基礎加以擴充,比如將故意殺人、強奸、拐賣人口、販毒等情節(jié)惡劣的犯罪行為納入到禁止適用緩刑的行列中,不在拘泥于累犯等一般性規(guī)定、我國假釋制度適用范疇的擴大也可以借鑒緩刑制度的完善建議,讓緩刑與假釋制度為刑罰輕刑化的發(fā)展提供了相應制度的保障。
(2)建立我國的保安處分制度。從我國現有立法層面來看,保安處分措施雖然在實踐中大量存在,但是并沒有在立法中予以確認其地位。在司法實踐中,例如責令管教、強制醫(yī)療等都是常見的保安處分措施。并且隨著相關和司法實踐的進一步擴大,保安處分制度在我國適用的范疇也會進一步拓展。這就需要立法機關在未來的立法層面上加大保安處分制度的立法體系建設,這樣對于實現犯罪輕刑化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改進我國現有非刑罰處理方法的運用。我國刑法典除了對五大主刑及其附加刑做了規(guī)定之外,還相應的規(guī)定了非刑罰處理方法,主要包括責令具結悔過、賠償損失或由主管部門行政處分等等,種類不在少數,但是實際運用中,卻出現了傾斜適用的現象,對賠償損失、沒收、收繳等經常適用外,其他非刑罰處理辦法則很少見到。因此,改善非刑罰處理方式的適用結構,逐漸向輕刑化懲罰措施傾斜是未來司法的重中之重。
作者簡介:馬洋洋,1991年5月,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研究生院,刑法學專業(yè)
肖丹,1996年7月,女,漢族,四川南充人,本科生在讀,現就讀于四川工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
(作者單位:1.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研究生院2.四川工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