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階段,計算教學更是貫穿于數(shù)學教學的全過程,正確計算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時必須具備和掌握的一項基本功,如果計算能力不過關,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效果。但在目前小學數(shù)學計算的學習中,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差,錯誤較多,準確率低,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以及教師的正常教學。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來談談小學生在數(shù)學計算中的各種錯誤及對策。
關鍵詞:小學生;數(shù)學計算;常見錯誤;對策分析
前言:在數(shù)學學習中,由于小學生喜歡急于求成、粗心、字體不工整等原因,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千奇百怪的錯誤,作為教師要善于做一個有心人,及時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分析探究,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下面就小學生常見的錯題原因及解決對策進行探討。
一 小學數(shù)學中常見的錯誤產(chǎn)生原因分析
(1) 感知不準確不具體 由于年齡特征的原因,小學生感知事物往往比較籠統(tǒng)、比較粗糙,一時間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表面,而計算題本身又沒有太多的具體情節(jié)吸引學生注意,顯示形式單一,更容易造成學生感知不精細,并且大多數(shù)學生在審題、演算過程中急于求成,所獲取的表象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相近或相似的數(shù)據(jù)、符號更容易產(chǎn)生使信息失真,甚至出現(xiàn)數(shù)據(jù)、符號抄錯等低級錯誤。于是我們在批改過程看到很多諸如題目抄錯、答案抄錯:“÷”看成“+”、“3”寫成“8”;“243”抄寫“234”之類。
(2)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的活潑好動的天性,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穩(wěn)定性依然沒有發(fā)展成熟,容易在做題中分散注意力。在素質檢測遇到各種考題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出現(xiàn)一道題沒做完就想做下一道,而且計算上也會丟三落四,出現(xiàn)抄錯數(shù)據(jù)、抄串行、多算漏算,、加減乘除的計算順序弄錯等錯誤。
(3)已有知識和思維定勢造成的負遷移 正遷移是數(shù)學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可是負遷移也隨之而來。不但有已有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技能的干擾,而且還有新學知識技能對已有知識的消極影響。這是很多學生都會出現(xiàn)的一種錯誤方式,特別是某兩種知識點相近或相似時,這種錯誤占的比例就會明顯增加。
(4)知識掌握不牢固,思維不靈活出錯 數(shù)學教學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小學生做題時經(jīng)常會套錯公式,對于靈活多變的題考慮不全面,比如:圓的周長與圓的面積公式混;梯形面積計算時除以2;把48根小棒平均分成若干份有幾種分法?大多數(shù)學生只想到1到2種做法。學生不能有條理、有順序地思考問題,對一些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不透徹,只記公式結果這都是造成錯誤原因。
(5)強信息干擾 強信息在大腦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與強信息類似的新信息時原有的強信息痕跡便被激活,干擾正常思維活動,造成計算錯誤。如,125×8是一個強信息,當學生計算125×8÷125×8式題,部分學生會不假思索地算成125×8÷125×8=1000÷1000=1,“湊整”因素對學生產(chǎn)生了強烈刺激,使他們在計算時忽略了運算順序、計算法則,導致計算出錯。
二 針對小學數(shù)學計算中常出現(xiàn)的錯誤對策的分析
(1)強化感知 學生第一次接觸新知識時的首次感知,教師要加強感知引導,此時教材所呈現(xiàn)的知識程序、結構等刺激信息的強弱,能否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正確的表象,是非常重要的,首次感知不準確的話,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時間內難以清除,首次感知鮮明、正確,則可以減少進入大腦皮層的信息所受的前攝抑制干擾,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全方位調動感官進行感知認同。對學生易出錯、易忽略的環(huán)節(jié),可進行專項練習強化感知,如前面提到的A÷B-B÷A的題型,在第一次出現(xiàn)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算式,提問運算順序,然后再進行計算,通過幾次強化訓練就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鮮明的印象。
(2)強化口算基本訓練 在素質檢測中口算為學生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老師必須重視學生口算的訓練,每天都為學生們安排一定量的口算訓練,使學生們能夠在訓練中達到熟能生巧的目標。20以內加減法和表內乘法除法等基本的口算必須要求學生達到脫口而出的水平。將計算中的一些常用數(shù)據(jù)整理成冊讓學生們熟記,比如典型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轉換,當學生們記住這些典型數(shù)據(jù)之后,便能更好的進行其他口算,在素質檢測中也能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
(3)加強對概念及法則的理解與識記,在教學中讓學生感知算理、算法的形成過程 首先,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正確處理算理和算法關系,使學生不僅掌握計算方法,而且知道駕馭方法的算理,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其次,概念的不理解、法則的不熟練也直接導致計算錯誤。因此,要加強對計算法則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在教學法則的時候,還可以將某些計算法則編成順口溜或兒歌,這樣學生的記憶就更深刻,運用起來更方便。
(4)重視錯例分析,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平時批改作業(yè)時,要將學生計算中的錯誤分類記錄下來,從中發(fā)現(xiàn)共性錯誤并找出典型錯例,便于教學中“對癥下藥”。特別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則模糊、方法不對的典型錯例,組織學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針對性地設計一定數(shù)量的練習,有目的地進行“治療”。
總而言之,只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反思,通過優(yōu)化教學過程,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從而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計算錯誤,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
參考文獻:
[1]章偉忠. 小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初探[J]. 學生之友(小學), 2013(2):12-13.
[2]唐亞. 小學生第一學段數(shù)學計算中的錯誤原因分析[J]. 黔南日報, 2011(7):3.
[3]李樹波 小學數(shù)學錯題資源利用的教研案例分析[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13(12)
[4]賈臘芹 關于有效利用小學數(shù)學錯題集的思考[J] 好家長 2014{38}
(高碑店市教研室 河北 保定 0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