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河北省種子管理總站,河北 石家莊 050031)
冀中北水地區(qū)域育成小麥品種的性狀演進研究
張力
(河北省種子管理總站,河北 石家莊 050031)
分析了22年以來通過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認定)的適宜冀中北水地區(qū)域種植的30個小麥品種的農藝性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農藝性狀與產量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今后小麥育種的建議。
冀中北;水地;小麥;性狀演進
1.1 數(shù)據來源
數(shù)據來源于1992—2014年通過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認定)的適宜冀中北水地區(qū)域種植的30個小麥品種。1992—2003年的品種數(shù)據來自于《河北省農作物優(yōu)良品種》一書,2004—2014年的品種數(shù)據來自于歷年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發(fā)布的品種審定公告。審定品種年平均性狀匯總見表1。
表1 冀中北區(qū)域審定品種年平均性狀匯總表
1.2 分析項目
選擇與產量有關的全生育期、株高、穗粒數(shù)、穗數(shù)、千粒重進行分析。產量一般為兩年區(qū)域試驗產量的平均值,少數(shù)品種為多年區(qū)域試驗產量的平均值。
1.3 分析方法
先對34個小麥品種進行簡單的常規(guī)分析,計算各組每年審定品種的全生育期、株高、穗數(shù)、穗粒數(shù)、千粒重及產量的年平均值,利用excel軟件描繪出各組品種全生育期、株高、穗數(shù)、穗粒數(shù)、千粒重、產量相對于審定年份的散點分布圖,總結各農藝性狀的演變趨勢,然后采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量性狀指標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
2.1 小麥品種的遺傳演變規(guī)律
為了研究冀中北水地區(qū)域小麥品種主要性狀在22年的變化特點,對不同年份、不同組別小麥品種的主要性狀的平均數(shù)依年份進行了回歸分析,通過回歸系數(shù)的大小來探討主要性狀的遺傳改良效果,其結果見表2。
表2 冀中北水地區(qū)域小麥品種按年份劃分的直線回歸
2.2 主要性狀間的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小麥品種在演變過程中各性狀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產量三要素對產量貢獻的大小,對所有性狀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和產量與產量性狀間的全回歸分析,其結果列于表3、表4。
表3 冀中北水地區(qū)域小麥審定品種主要性狀間的相關性分析
表4 冀中北水地區(qū)域小麥審定品種產量與產量性狀回歸方程系數(shù)顯著性
2.2.1 主要性狀間的相關性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全生育期與株高、穗數(shù)、千粒重呈正相關,與穗粒數(shù)、產量呈負相關,表明在品種改良過程中,品種的生育期縮短、株高變矮、穗數(shù)減少、千粒重降低是一個同步改良的過程,都有利于產量的提高。
株高與穗數(shù)、千粒重呈正相關,表明在品種改良過程中,隨著株高的降低,穗數(shù)和千粒重也在減少。與穗粒數(shù)、產量均呈極顯著負相關,表明隨著株高的降低,穗粒數(shù)在增加,產量也在增加。
穗粒數(shù)與穗數(shù)、千粒重呈負相關,與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穗數(shù)與千粒重呈負相關,與產量呈正相關;千粒重與產量呈正相關,說明產量構成三要素的提高都有利于產量的提高,但彼此之間又是相互制約協(xié)調發(fā)展的。
2.2.2 產量與產量性狀間的全回歸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品種生育期、株高對產量有著不顯著的負向貢獻,偏回歸系數(shù)分別是-0.25和-2.291,表明全生育期及株高的減少,有利于產量的提高;產量構成三要素對產量直接貢獻大小順序依次為:穗粒數(shù)>穗數(shù)(667 m2)>千粒重。產量構成三要素中對產量的直接貢獻最大的是穗粒數(shù),偏回歸系數(shù)是7.183,說明在過去的22年里,穗粒數(shù)對產量提高起主要作用,通過增加穗粒數(shù)可以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穗數(shù)對產量的直接影響僅次于穗粒數(shù),偏回歸系數(shù)是5.726;千粒重對產量的直接影響最小,偏回歸系數(shù)是5.725。
3.1 冀中北水地區(qū)域小麥審定品種主要性狀演變規(guī)律
全生育期隨著品種審定年份逐漸縮短,平均每年減少0.234 7 d,且與產量呈不顯著負相關;全回歸分析顯示全生育期對產量有不顯著負向貢獻,說明兩種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表明隨著生育期的縮短,產量有不明顯提高。這一結果的原因與冀中南水地組是一致的。
株高隨著品種審定年份逐漸降低,平均每年減少0.785 8 cm,且與產量呈極顯著負相關,表明隨著株高的變矮,產量呈極明顯增加趨勢;全回歸分析顯示株高對產量有不顯著負向貢獻,說明隨著株高的變矮,產量有不明顯增加的趨勢。這一結果表明,育種家們是通過改良品種、降低株高、增加品種抗倒性、提高經濟系數(shù),進而提高產量的。
穗粒數(shù)隨著品種審定年份逐漸增加,平均每年增加0.289 1粒,且與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全回歸分析顯示穗粒數(shù)對產量有顯著正向貢獻,是對產量貢獻最大的性狀,說明兩種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表明穗粒數(shù)的提高在小麥增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穗粒數(shù)的增加,產量有極明顯的提高。
穗數(shù)(667 m2)隨著品種審定年份略有減少,平均每年減少0.355 3萬穗/667 m2,且與產量呈不顯著正相關;全回歸分析顯示穗數(shù)(667 m2)對產量有顯著正向貢獻。這一分析結果與冀中南水地組是一致的。
千粒重隨著品種審定年份略有降低,平均每年降低0.034 1 g,且與產量呈不顯著正相關;全回歸分析顯示千粒重對產量有顯著正向貢獻,說明兩種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表明千粒重的提高在小麥增產中起到了作用,隨著千粒重的增加,產量有所提高。導致千粒重降低的原因是該區(qū)域初春氣溫較低,小麥生長發(fā)育緩慢,而末春氣溫升高較快,發(fā)育速度加快,縮短了營養(yǎng)生長時間,植株營養(yǎng)物質積累較少,小麥灌漿所需物質和能量欠缺,不利于小麥灌漿。
產量隨著審定年份的逐漸增加,平均每年增加6.239 7 kg/667 m2,達極顯著水平。產量三要素隨著產量的不斷提高而發(fā)生了變化。
綜上所述,在過去的22年里,冀中北水地區(qū)域品種的育種家們是在穩(wěn)定667 m2穗數(shù)的基礎上,通過縮短生育期、降低株高、增加穗粒數(shù)及提高千粒重來實現(xiàn)增產效果的。
3.2 關于提高冀中北水地區(qū)域小麥產量的育種建議
3.2.1 生育期
從小麥生長的一般規(guī)律來講,生育期越長,灌漿越充分,小麥的產量越高。從目前河北省種植結構來看,小麥生育期縮短,有利于后茬作物的播種;此外,在小麥生長后期,自然災害對小麥影響依然存在,但總體產量保持增加。
因此,筆者建議在今后的品種選育過程中,在保證籽粒灌漿充分的前提下,應協(xié)調其他生長期的發(fā)育時間,選育生育期短的品種。
3.2.2 株高
從河北省的育種實踐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后,育種家們利用矮稈基因成功地選育出了一批半矮稈小麥品種,解決了小麥在增加密度和高產栽培條件下嚴重倒伏的問題,推進了河北省小麥單產的大幅度提高。從生物學特性看,植株矮化到一定程度,也產生種種不利效應。莖稈過矮的小麥品種,冠層低而密集,通風、透光性均不好,群體過大時就易造成郁蔽。從提高產量潛力看,植株的矮化勢必限制生物學產量的提高,而在收獲指數(shù)達到一定高度時,進一步提高產量潛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生物學產量的提高。
因此,筆者建議在今后的品種選育過程中,不要僅僅通過降低株高來增強品種的抗倒性,應在保證一定株高的前提下,選育莖稈韌性較好的材料,增強品種的抗倒伏能力。
3.2.3 穗粒數(shù)
從生物學特性看,每穗粒數(shù)是由每穗有效小穗數(shù)和每小穗粒數(shù)構成的,增加每穗有效小穗數(shù)比增加每小穗粒數(shù)較為有利,因為前者大多穗型較長,籽粒比較整齊,千粒重較高;后者往往穗型緊密,籽粒大小不均,千粒重較低,從遺傳特性看,每穗有效小穗數(shù)是一個重要的產量性狀部分顯性,且小穗不抑制其他產量因素。從河北省的育種實踐來看,育種家們認為靠增加每穗有效小穗數(shù)對提高生產性能成效顯著,他們大多通過培育具有超多小穗特性的穗分枝品種,使小麥產量育種獲得重大突破。
因此,筆者認為,通過繼續(xù)采用目前的育種手段,冀中北水地區(qū)域小麥品種的穗粒數(shù)在目前的基礎上應該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3.2.4 穗數(shù)
從生物學特性看,穗數(shù)限制產量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穗數(shù)偏少,生物產量不足,導致產量不高;二是穗數(shù)偏多使得群體通風透光性變差、病蟲害發(fā)生加重、倒伏可能性加大,導致產量不高。從河北省的育種實踐來看,育種家們認為穗數(shù)(667 m2)增加效果明顯,穗數(shù)的自身調節(jié)能力是對產量補償最強的因素,但穗數(shù)達到40萬~45萬穗/667 m2,產量達到500 kg/667 m2左右時,增產效應不明顯。
因此,筆者建議在今后的品種選育過程中,穗數(shù)(667 m2)可以在提高莖稈韌性和改善株型結構的基礎上稍有增加,幅度不能太大,以避免在小麥生長后期遭受病蟲害和自然災害。
3.2.5 千粒重
從生物學特性看,影響千粒重進而限制產量的因素有3個:一是穗粒數(shù)或穗數(shù)(667 m2)較多;二是灌漿速度慢或灌漿時間短;三是為增加千粒重而延長灌漿時間,使生育期延長,導致小麥生長后期受到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從河北省的育種實踐來看,育種家們認為千粒重在遺傳上是最可靠的產量構成因素。有專家推算,在保持穗數(shù)和穗粒數(shù)基本穩(wěn)定的前提下,千粒重每增加1 g,可增產2.5%。目前,提高千粒重仍然是育種家們改良品種的重要目標。筆者認為,千粒重的提高雖然還有潛力,但只提高千粒重對提高產量而言不是最有利的,因為千粒重與穗粒數(shù)、穗數(shù)(667 m2)都呈負相關。
因此,筆者建議在今后的品種選育過程中,可以通過提高籽粒灌漿速度和延長灌漿時間來增加千粒重,同時還要增強小麥生長后期對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抗性。
表3 江甜2號不同移栽密度條件對植株生長的影響
2.2 單株枝數(shù)
從表3可見,江甜2號在不同移栽密度條件下單株總枝數(shù)差異較大。其中,處理I與處理II平均單株總枝數(shù)基本相當,分別為17.5個和17.2個,明顯高于處理III的分枝數(shù)10.7個。說明高密度條件下不利于分枝的發(fā)生。
2.3 干葉單產
江甜2號在不同移栽密度條件下,最終干葉單產差異十分明顯(見表3)。其中,以處理II干葉單產水平最高,平均產量達到299.95 kg/667 m2;其次是處理I,平均為254.56 kg/667 m2;處理III產量反而有所下降,平均為241.04 kg/667 m2。說明江甜2號種植密度過高和過低的條件下都不利于品種增產潛力發(fā)揮。
2.4 糖苷含量
江甜2號干葉質量較好,不僅總苷含量高,而且A3苷含量也高。在不同密度條件下,總苷和A3苷含量沒有明顯差異。
江甜2號是一種甜葉菊新品種,該品種具有產量水平高、品質優(yōu)、綜合性狀好的特點。通過對不同移栽密度條件下植株生長性狀和產量水平的比較試驗,結果認為,在3月中旬采用地膜覆蓋栽培,以7 000株/667 m2左右的移栽密度較為適宜,不僅地上部總量大,而且葉莖比高,最終干葉水平最高。
(收稿日期:2016-05-29)
1005-2690(2016)07-0108-03
:S512.1
:B
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