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亞萍
【摘要】 目的 腎臟疾病臨床診治中利用生化及免疫學進行檢查分析的意義。方法 90例腎臟疾病患者, 按照病理類型分為微小病變組(MCD組, 30例)、膜性腎病組(MN組, 24例)和局灶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組(FSGS組, 36例)。通過三組的檢查數(shù)據(jù), 分析三組實驗室檢查指標。結果 FSGS組的24 h尿蛋白定量(Upro)略高于MCD組、MN組;MCD組的血紅蛋白計數(shù)略高于MN組、FSGS組, 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SGS組的血清肌酐(Scr)水平為(138.56±66.81)μmol/L, 顯著高于MCD組的(89.85±
24.33)μmol/L和MN組的(97.47±76.39)μmol/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N組的血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為(27.73±4.66)mg/dl顯著高于MCD組的(12.16±3.51)mg/dl和FSGS組的(17.68±9.84)mg/d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腎臟疾病診斷及治療過程中利用生化檢查以及免疫檢查具有重要的意義,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免疫檢查;生化檢查;腎臟疾病;血抗凝血酶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025
近些年來, 隨著科技水平不斷進步, 腎臟疾病利用生化檢查以及免疫檢查內容以及檢查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提高, 為腎臟疾病等的診斷、腎臟疾病的治療、預后評估等提供了較為科學的參考依據(jù), 對提高腎臟疾病的確診率以及治療有著積極的意義, 為腎臟疾病的診治提供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方向[1]。本文通過研究分析本院收治的腎臟疾病患者的生化檢查以及免疫檢查的情況, 并得出相應的結論, 現(xiàn)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腎臟疾病患者90例, 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齡9~67歲, 平均年齡(35.8±18.7)歲;病程15 d~21個月, 平均病程(9.8±3.8)個月。經(jīng)影像學診斷以及腎活檢病理診斷確定90例患者均患有腎臟疾病。按照病例類型分為MCD組(30例)、MN組(24例)以及FSGS組(36例)。
1. 2 方法 腎臟疾病患者確診為血管栓塞時, 分別測量三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24 h Upro、血紅蛋白計數(shù)、Scr以及AT-Ⅲ[2]。利用散射比濁法定量分析, 來完成AT-Ⅲ的測定工作;AT-Ⅲ的濃度>2倍正常值表示陽性[3]。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三組患者均存在血管栓塞癥狀, 經(jīng)過生化檢查以及免疫檢查的結果顯示:FSGS組的24 h Upro略高于MCD組和MN組;MCD組的血紅蛋白計數(shù)略高于MN組、FSGS組, 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SGS組的Scr水平為(138.56±66.81)μmol/L, 顯著高于MCD組的(89.85±24.33)μmol/L和MN組的(97.47±76.39)μmol/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N組的AT-Ⅲ水平顯著高于MCD組和FSGS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腎臟疾病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及早的發(fā)現(xiàn)并治療, 對腎臟疾病患者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 通過生化檢查以及免疫檢查, 能及時的對腎臟疾病做出診斷和鑒別, 對后期的治療以及預后判斷有著重要的意義。腎臟的組成中最重要的就是腎小球的過濾功能。腎小球的早期損傷檢測以及腎小球過濾功能的檢查, 就是腎病生化檢查和免疫檢查的主要內容。腎小球的損傷檢查可以通過定量的方式測得[4]。腎小球損傷的早期表現(xiàn)為:患者的尿液中能夠檢測出微量的中分子量蛋白, 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有中分子量蛋白, 這是因為腎小球的過濾膜具有屏障作用, 能夠使蛋白質不能透過過濾膜進入尿液。如果尿液中檢測出中分子量蛋白, 說明腎小球的過濾效果已經(jīng)失效, 需對腎臟做進一步的檢查。目前研究最多的就是通過免疫濁度測定技術得出的尿微量蛋白以及尿轉鐵蛋白。相關研究表明:Scr、肌酐清除率(Ccr)以及血清尿素(Urea)對于腎小球濾過率(GFR)的靈敏度分別為72%、63%以及51%。腎臟疾病患者的GFR降低正常水平的1/3~2/3時, 肝酐、肌酐的水平才會呈現(xiàn)出異?,F(xiàn)象, 無法靈敏及時的反應出GFR[5]。
近幾年來, 臨床越來越重視腎臟疾病當中的腎小管——間質性腎病。其中最重要的檢測項目就是腎小管的標記蛋白TIN。腎小管標記蛋白主要包括低分子量蛋白、尿酶、抗原性物質三部分組成。當腎病患者的腎小管重新吸收功能受到破壞時, 腎病患者的低分子量蛋白排出量將增加。通過以上, 不難發(fā)現(xiàn), 檢查過程中如果尿液含有低分子量蛋白時, 說明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受到一定的影響, 此項指標可以作為早期腎臟受到損傷的一種檢測指標和標志表現(xiàn)。
腎臟疾病的免疫學檢查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冷球蛋白、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抗基底膜抗體和血清補體等。目前原發(fā)性腎小管炎癥診斷過程中關鍵的檢測數(shù)據(jù)或檢測項目就是抗中性粒胞漿抗體, 把握此就能及時發(fā)現(xiàn)腎臟疾病。此外, 隨著生物技術不斷發(fā)展, 基因被人類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律, 基因檢測越來越多的運用到了腎病檢測中, 其中腎實質基因突變能引發(fā)腎臟疾病已經(jīng)被生物學家和醫(yī)學家發(fā)現(xiàn), 此種檢測方法越來越多的應用到臨床的檢驗和診斷過程中, 并得到了極大的推廣。此種方法對于潛伏期的患者或無明顯征兆的腎病患者的早期診斷、治療等更具有無法替代的意義。
本文研究表明, 不同病理類型的腎病患者, 其血管栓塞特點不是一樣的, 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腎病患者的AT-Ⅲ多處于正常范圍, 膜性腎病患者一般來說尿蛋白均處于正常水平。
綜上所述, 腎臟疾病的生化檢查和免疫檢查具有良好的前景, 對腎臟疾病的診斷、治療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極具推廣價值, 期待更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姚迎霜, 余昊徵.腎臟疾病的生化、免疫檢查40例臨床診治分析.吉林醫(yī)學, 2012, 33(12):2511-2512.
[2] 張曉紅.腎臟疾病的生化、免疫檢查27例臨床分析.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4, 14(4):94-100.
[3] 劉國勇, 賀理宇, 石艷, 等. 原發(fā)性局灶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受體檢測及其診斷價值.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5(30):3682-3685.
[4] 成水芹, 龔德華, 季大璽. 血液凈化治療冷球蛋白血癥.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2014, 23(1):93-98.
[5] 韓作廣. 42例免疫檢查在臨床診斷中的分析.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 12(13):150-151.
[收稿日期:20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