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子凌
詩歌創(chuàng)作,是在詩人主觀情志的關照下依靠聯(lián)想和想象完成的。所以,鑒賞者要學會跟隨詩人的想象去揣摩詩人的寫作內容、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作目的,這樣,考試作答才會有話可說。
那么如何快速賞析和解答高考詩歌鑒賞題?簡而言之,賞析解答詩歌要學會感悟、陳述“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的兩種賞析方式和“三步”答題法。
一、要能賞析“見山是山”的內容
“見山是山”,本出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參禪境界之一,我這里所說“見山是山”指的是賞析解答詩歌要先能理解、表述詩中所寫之景、之物、之事,即復原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情景狀態(tài)。
(一)賞析詩歌要能概括“見山是山”的內容,必須了解詩歌語言“變形”的一些規(guī)律
古代詩歌,常常得用非常簡潔的語言來表達意蘊豐富的思想感情,還要符合音韻的需要,這就使得詩人經常對語言做出種種“變形”,這種“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xiàn)為省略成分、顛倒語序、詞性活用等;在修辭上表現(xiàn)為雙關、象征、用典、借代、互文見義等。而這些“變形”的地方,又往往成為賞詩解詩的難點。因此,要了解古代詩歌的語言、理解詩人的語意,要掌握相關的語法“變形”和修辭“變形”規(guī)律。
1.學會語法分析法,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結構分析詩句,做好語序調整,進而理解詩意。如: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主語后置,應理解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
桃色春山映,梨花夕鳥藏。(賓語前置,詩句應理解為“春山映桃色,夕鳥藏梨花”)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主賓倒置,語序應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以上這些倒置現(xiàn)象,我們都可以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結構來加以調整理解。
2.了解詞性活用,體味煉字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充分說明了古人對一字一詞的“推敲”運用。古代詩人常常因為煉字、煉意的需要改變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從而增強表情達意的功效。如: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形作動,從視覺帶出無限的想象空間,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機和萬紫千紅的景象)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老”“肥”,既寫出形態(tài),又寫出動態(tài))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句中的“紅”“綠”,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增強了詩詞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
3.要善于體味雙關、互文見義、借代、用典等修辭,并對修辭的作用了然于心。如: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涼”用了雙關的修辭,“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
江水西頭隔煙樹。(“隔”用了雙關的修辭,一是指詩人身處江西,目光因被樹阻隔而難以望見江東;二是指詞人被阻隔,回不到江東)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詩人語義雙關,表面寫自然之春天,實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表現(xiàn)男女之間的情思。)
(二)賞析詩歌要能說出說準“見山是山”的內容,要能用自己的筆描述出所見之景
例如杜甫的《登高》,我們要能用自己的語言將詩中描繪的事物、情景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作為一名考生,我們要學會展開聯(lián)想想象,復原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情景狀態(tài),跟著詩人的思路,把詩人所寫的內容表達出來。
二、要學會賞析、解答“見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
(一)賞析、解答“見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要了解并掌握古詩詞中一些常見的意象蘊含的象征意義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對詩中所寫的一草一木都賦予了自己的情感思想,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作為鑒賞者,對一些常見意象的象征意要有所了解并做好積累。
例如黃葉表現(xiàn)凋零、成熟、美人遲暮;綠葉表現(xiàn)生命力、希望、活力;梧桐象征凄涼、凄苦、悲傷;花開象征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等等。
(二)要賞析、解答“見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需要了解詩歌常見的表達技巧,并學會賞析
表達技巧是作者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可以使詩歌形象鮮明、意境蘊藉。從高考命題角度和命題方式看,高考對鑒賞詩歌的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斷技巧、分析技巧用法、比較技巧異同和評價技巧效果等。
??嫉摹氨磉_技巧”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修辭方法,二是表達方式,三是表現(xiàn)手法,四是行文結構技巧。
1.修辭手法及作用
例: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山水渾然一體。)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fā)競有“三千丈”,可見愁思的深重。)
2.表現(xiàn)手法及作用
詩歌中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一般有:虛實結合(虛實相生)起興、聯(lián)想、想象、襯托、渲染、象征、抑揚、照應、動靜結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3.表達方式及作用
常用的表達方式一般分為抒情方式和描寫方式,抒情方式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描寫方式可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描寫的角度又分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
4.構思立意技巧及作用
古詩詞的結構技巧主要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卒章顯志,畫龍點睛、過渡、鋪墊、伏筆等。)
三、要解答詩歌鑒賞題,還要掌握考試“三步”答題法
第一步,要學會賞析描述內容,即賞析描述所見之景。
第二步,要學會賞析描述所見之景的言外意和藝術手法。
第三步,要學會辨析詩人對內容賦予的思想感情。
考試的“三步”答題法,可以幫助學生盡可能的對所鑒賞的內容作個較充分、較全面的理解作答,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在考試時不漏答、不漏分。
例如:(2011·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詠 山 泉
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
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
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問: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钡拿钐?。
答案:(第一步:描景象)這兩句從聲與色的角度描寫了山泉的情態(tài)。山泉平緩流淌時,清澈見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飛流而下時,水石相擊,如風雨之聲。山泉雖然無名,卻有映地照天,興風作雨的奇觀。(第二步:析技巧)這兩句與前兩句先抑后揚。前兩句寫山泉的平淡無名,為抑;這兩句彰顯泉流山中的奇觀,為揚。(第三步:析思想情感)為詩歌最后兩句贊美山泉做了鋪墊。
作者單位:云南巍山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