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主人
“不合群”帶來的壓力可能會改變你的很多行為,小到你的穿衣風格,大到你的事業(yè)發(fā)展。
記得我還在上小學(xué)的時候,老爸去意大利出差,給我買了一雙手工小皮鞋?,F(xiàn)在想起來,那雙小皮鞋無論款式、做工還是皮質(zhì),都特別好。
我生長的地方是一個位于城鄉(xiāng)接合部的國企大院,那時候不要說出國的人很少,連商場都沒有,衣服和鞋都是在農(nóng)貿(mào)市場買的。
那段時間,小女孩除了喜歡穿小白鞋,還流行穿一種亮晶晶的粉色漆皮鞋,模仿成年人的鞋而設(shè)計的略圓的尖頭,鞋上裝飾著很多塑料珠子,還有一點小鞋跟。那時候誰穿著這種鞋,簡直就是時尚達人了。我爸給我買的那雙手工鞋,是純牛皮的,鞋底既厚實又柔軟,鞋帶是深褐色的,圓鞋頭有些棱角,沒有任何裝飾。
我拿到那雙鞋的時候特別開心,覺得好看極了,而且那時候沒有人穿過這種鞋,有一種別致的感覺。第二天我就高高興興地穿著它去上學(xué)了。
結(jié)果到了學(xué)校以后,其他女生發(fā)現(xiàn)我穿的既不是小白鞋,也不是粉色漆皮鞋,而是一雙她們從來沒有見過的鞋子,就忍不住開始“吐槽”:“丑死了,都不是漆皮的!”
“鞋頭好方啊,你爸買成男生穿的鞋了吧?!?/p>
隨著班里的兩個“意見領(lǐng)袖”的“吐槽”,其他女生也加入笑話我的鞋子的隊伍里來了。
現(xiàn)在想來,她們其實沒有惡意,也就是小孩子更喜歡夸張地表達自己的喜好,更喜歡起哄。
但我遭到嘲笑后,不管爸媽怎么勸,死活再也不肯穿那雙小皮鞋了,甚至連自己都覺得那雙鞋丑丑的,一點兒也不好看。
直到很多年以后開始流行復(fù)古,我才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的那雙手工小皮鞋,那樣的款式和做工,可能很難再找到了,而我的腳已經(jīng)大到不能穿那雙鞋了。
我這種行為可能是大部分人都曾有過的,在受到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放棄自己的偏好和想法,和周圍的人趨同,從而減少“不合群”帶來的不適感。
和我截然不同,我認識的另一位姑娘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卻有著不同的解決辦法。
她生長的地理環(huán)境比我的更偏僻。讀高中的時候,她偶然在舊書店看到了一本《西方哲學(xué)史》,出于好奇,順手翻了一下,就被吸引了,于是她陷入了對哲學(xué)欲罷不能的喜愛中,用零花錢接二連三買了《蘇格拉底的申辯》《談?wù)劮椒ā分惖臅?,課余的時候經(jīng)常拿出來看。
“喲!你還看哲學(xué)書哦,哲學(xué)家哦,嘖嘖嘖……”這是她一開始聽到最多的話,甚至有人開始給她起外號叫“破拉圖”。
她并沒有像我一樣被人笑話后就止步不前,而是每次有人這么說的時候,她就嘻嘻地笑著說:“對啊,就是哲學(xué)家啊,我是不是很厲害啊,羨慕嗎?”然后依然看她的書。
很快,別人也就不再嘲笑她了,她依然會被叫作“破拉圖”,但她并不在意。
就像一個傳統(tǒng)的勵志故事一樣,她后來考入一所著名院校的哲學(xué)專業(yè),一路第一名,被公派留學(xué)去讀哲學(xué)博士了。
我相信按照她的性格,不一定會成為“破拉圖”,但一定會在哲學(xué)領(lǐng)域留下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
從眾很容易,所以大部分人是平庸的。
古文里也翻來覆去在講這個道理,學(xué)的時候背得很熟,遇到情況卻又忘記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覺得自己在某方面的成長速度已經(jīng)超過周圍的人,那就趕緊努力,換個環(huán)境,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才是解決這種“不合群”問題的唯一辦法。
以禮相待,客客氣氣,足夠了。
別人并不會因為你和他們相同而加深與你的友誼,即使有,這樣得來的所謂友誼,我真的覺得不要也罷。
“人各有志,不能強求。”自己喜歡什么,沒必要非得推薦給別人,也不要期望別人能夠理解甚至喜歡。
你以為自己在分享,別人以為你在炫耀。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自己在做什么,如果你堅信它是對的、是好的,不管別人如何嘲笑,不要輕易放棄,也用不著爭辯什么。
有時你以為你在合群,其實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平庸沒有錯,但可能這并不是你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