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浩
新《綱要》指出:“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特點為潛移默化?!蔽覀冃枰獜男∨囵B(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和意識,使得幼兒主動分享,完善幼兒人格,幫助幼兒構建和諧的社交關系,為幼兒一生成長奠定健康根基。
小班幼兒具有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注重個人中心,對于物品有很強的獨占意識,他們對社會的了解不多,想法很簡單。這一階段,有意識地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引導,能夠完善他們的人格,幫助他們構建和諧的社交關系,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激勵幼兒學習分享行為
1.幫助幼兒樹立分享意識。
想要樹立幼兒的分享意識,首先要幫助他們克服自我中心心理。并不是教師簡單說教就能夠讓幼兒克服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心理表現。社會領域教育具有顯著的潛移默化的特點,需要把握平時的機會與細節(jié)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和意識。例如:玩滾動游戲的過程中,幾個幼兒一起使用一個皮球,大家合作滾動皮球,才能夠讓游戲順利進行;吃飯前,可以引導多個幼兒一起配合給小朋友們發(fā)放餐具;畫畫過程中,可以安排一個小組的幼兒一起使用一盒油畫棒;午睡之前,可以引導幼兒之間幫助對方脫鞋子和衣服等。與此同時,能夠開展有意義的“認知我們的玩具與物品”活動,引導孩子們對班內的玩具與物品進行全面了解,使得幼兒了解這些玩具與物品都是班級內的小朋友們共用的,大家都能夠使用。借助多元化的方法與途徑,幼兒能夠意識到,這些玩具與物品是自己和大家都能夠玩和使用的。這樣,幼兒就會樹立分享意識,并且享受分享得到的愉悅感。
2.教師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正面的榜樣。
幼兒喜歡模仿老師,老師應該為幼兒樹立好的榜樣,要有正面的、積極的言行。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握所有細節(jié)與機會引導幼兒的語言、行為,同時發(fā)揮表率作用。比如在開展教學之前分配圖書時,我會采取分享的方式給幼兒們分配圖書;當孩子們一起玩耍時,我會和大家說:“老師能和大家一起玩耍嗎?”有時候也會說:“你們能把玩具分給老師一起玩嗎?”無形中,孩子們享受到分享帶來的愉悅感,因此之后會模仿老師的行為,主動分享。幼兒中也可以有模范典型,老師要積極發(fā)現這些典型,引導其他幼兒向模范典型學習,對模范典型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表揚,使得其他幼兒主動模仿。陳鶴琴先生曾有言:“兒童對兒童的教育作用,很多時候甚至比成人對兒童的教育作用還大,能夠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使得兒童更健康地成長?!痹谟螒蜻^程中,幼兒會主動在觀察的基礎上模仿其他幼兒的分享行為,幼兒中的模仿典型能夠發(fā)揮引導作用。
二、構建幼兒之間積極分享的條件
1.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chuàng)造幼兒之間積極分享的條件,幫助大家樹立主動分享的意識。
《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與成人以為做游戲、探索、溝通、生活能夠幫助幼兒拓展學習方式?!币虼耍覀儎?chuàng)立了“我是好寶寶”活動,在此活動中,家長們和孩子們一起挑選孩子們小時候的相片和衣服、物品等,并帶來幼兒園。在活動過程中,我們鼓勵孩子主動介紹自己的相片、衣服、物品,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試穿自己的衣服、試用自己的物品。在相互體驗和感受的過程中,大家不分你我,臉上都洋溢著興奮與快樂,孩子們不會爭搶,互相之間很有秩序地幫助和溝通,展現了分享帶來的快樂。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會主動創(chuàng)設情境,使得幼兒能夠正視矛盾,鍛煉處理問題的能力。比如有一次,新購買了“小貓釣魚”玩具,很多小朋友對于新玩具都感興趣,都想玩,但是只有四個魚竿,因此大家之間出現爭搶的問題。這時,我對大家展開引導,一起想了一個分組比賽的方法,將大家分為四組,四組比賽釣魚,大家既有分享意識,又都能夠參與到游戲中。在這一方法的引導下,孩子們之間的矛盾順利解決,而且學會了分享。
2.抓住時機,移情推動分享。
區(qū)域活動開始后,大家會選擇進入自己較為喜歡的區(qū)域。許多幼兒都集中在科學區(qū),劉千瑜小朋友帶來了電動軌道火車,贏得了大家的關注,幼兒們都想玩,很羨慕,但是劉千瑜擔心自己的寶貝玩具被其他幼兒弄壞,所以不想和大家分享??吹竭@一情況,我馬上抓住機會開始引導和教育,當著其他小朋友的面,我對劉千瑜小朋友說:“這個電動軌道火車真棒,能借給老師玩一會兒嗎?”他同意了。我拿起電動火車,繼續(xù)對他說:“假如這個玩具是老師的,但是你很想玩,你會怎么做?”“向你借唄!”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暗?,如果我拒絕借給你,你會怎么想?”教師擺出一副很驕傲的樣子說,他思考之后說:“這樣的話我心里會很難受?!薄澳悄銈兤渌∨笥涯兀俊薄拔乙矔y受!”大家都開始發(fā)表自己的感受?!皠⑶ц?,你看,你現在的感受就是其他小伙伴們的感受,你知道原因嗎?”他沉默了,然后把電動火車交給其他小朋友,還號召小朋友們一起來拼軌道,大家都很積極,很開心。在很短的時間中,孩子們接觸到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體會到羨慕但是被人拒絕的失落,也感受到和他人分享之后的愉悅,所以徹底放棄了自我的中心,提升了對自我的充分認知。就像是霍夫曼得出的研究結論一樣,移情在親社會行為中發(fā)揮著關鍵功效。所以,我們必須及時把握幼兒的情感表現,從而培養(yǎng)他們主動分享的意識。
三、通過正面強化提升和穩(wěn)固幼兒的分享行為和意識
在平時做游戲的過程中,這種情景很常見:有小朋友把好玩的玩具帶到教室,其他小朋友也想玩,但是被多次拒絕,別的小朋友可能會說:“再也不和你做朋友了。”此時,帶玩具來的幼兒假如沒有分享玩具,就意味著會失去朋友,所以會同意分享玩具。此時,我會抓住機會進行強化教育:“好的玩具在和大家一起分享之后,能夠得到更多快樂,主動分享玩具的小朋友真棒!”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說老師能夠及時發(fā)現,并對幼兒的分享行為予以鼓勵的話,那么有助于大家形成主動和他人分享的意識。所以,發(fā)現幼兒有分享行為時,教師必須及時獎勵、贊美、表揚,無論嘉獎的形式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都能夠起到穩(wěn)固孩子分享理念和行為的目的,讓孩子們非常開心。
四、強化和家庭的溝通,一同配合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
蘇霍姆林斯基有言:“缺少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與缺少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都無法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非常復雜和細致的任務?!毙隆毒V要》中明確提出:“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幼兒園必須要和家庭密切配合?!币虼?,教師為所有小朋友都準備了“家中的好寶寶”記事本,家長們需要配合記錄小朋友們平時在家中的情況,以便教師能夠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與引導。教師在班級中表揚表現卓越的孩子,能夠樹立模范典型。與此同時,要求家長必須為孩子們做好模范,讓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起到模范引導作用。在家庭中,家長要有意識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行為,比如買了好的食品,要和全家人快樂分享,家里如果有客人做客,也要引導孩子把自己喜歡的玩具拿出來給做客的小朋友玩,家長和幼兒園建立暢通的合作和溝通模式,可以為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締造健康環(huán)境。
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并不可能在短階段內快速完成,當然,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與意識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必須有長期的教育和引導做基礎。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深入研究和嘗試,強化幼兒的分享理念,使得幼兒的分享行為從被動上升到自覺主動的高度,最終構成不易改變的分享品質,為其一生成長奠定根基。